缩略图

数智赋能乡村振兴发展的内在机理、现实桎梏与应然路径

作者

葛嘉鑫

安徽财经大学 安徽蚌埠 233000

一、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数智赋能乡村振兴发展研究丰富了发展经济学与技术创新理论内涵。从发展经济学视角看,该研究突破了传统城乡二元结构理论中农村被动承接产业转移的局限,揭示了数字技术通过重构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推动乡村从“资源供给端”向“价值创造端”跃迁的内在逻辑。从技术创新理论层面,研究构建了“技术-场景-制度”协同演化框架。乡村数智化不仅涉及物联网、区块链等硬技术创新,更需适配乡村社会结构的治理创新,为发展中国家数字包容政策设计提供了理论参照。

(二)现实意义

实践层面,该研究为破解城乡发展失衡提供关键路径。现阶段我国城乡数字鸿沟仍客观存在,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比城市低。数智赋能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同时,数字技术重构乡村治理体系,推动自治、法治、德治融合。更深远的意义在于,研究为全球减贫贡献中国方案。联合国 2030 可持续发展目标中,数字包容被列为消除贫困的重要工具。中国通过“数商兴农”工程、数字乡村试点等实践,探索出低成本、可复制的技术赋能路径,为东南亚、非洲等地区提供经验借鉴,彰显了数字经济时代的中国智慧。

二、数智赋能乡村振兴发展的内在机理

在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数智技术正以“数据要素 + 智能工具”的双轮驱动模式,重构乡村生产、治理与服务的底层逻辑。其内在机理可拆解为技术渗透、产业重塑、治理革新与价值共生四大维度,形成“数据流动—效率提升—生态优化”的闭环系统。

(一)技术渗透:重构乡村生产要素配置方式

数智技术的核心在于通过传感器、物联网、区块链等工具,将乡村的土壤、气候、劳动力等传统要素转化为可量化、可追溯的数据资产 [1]。如江苏省宜兴市徐舍镇美栖村的玫瑰产业园通过 174 个土壤酸碱度传感器和 77 个控制器,构建起覆盖 100 亩农田的数字神经系统,实现土壤 pH 值、湿度等参数的实时监测与精准调控。这种“数据替代经验”的转变,使农业生产从“靠天吃饭”转向“知天而作”,单亩农田管理效率提升,人工成本降低5。在农业装备领域,5G 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催生了无人作业场景。这些技术突破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质的飞跃。

(二)产业重塑:驱动乡村经济价值链跃迁

数智技术通过打破信息壁垒与重构交易关系,推动乡村产业从“低附加值”向“高价值”跃迁。在销售端,电商平台与直播技术的普及创造了“田间即市场”的新模式。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的 00 后新农人陈伟,通过大棚直播展示蔬菜生长过程,使订单量半年内突破3 万单,复购率提升 25% 。这种“场景化营销”不仅缩短了流通链条,更通过数据反馈优化种植结构,实现供需精准匹配。在产业融合层面,VR/AR 技术为乡村文旅注入新动能 [ ]。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仁村镇的车厘子基地,通过短视频记录果实成长周期,吸引游客预约采摘并享受县域配送服务,形成“线上引流 + 线下体验”的闭环,验证了“电商 + 文旅”的乘数效应。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区块链技术构建起可信的产业生态系统。这种全链条数字化改造,为乡村产业抵御风险、提升竞争力提供了关键支撑。

(三)治理革新:打造智慧化乡村管理范式

数智技术通过数据共享与流程再造,推动乡村治理从“经验决策”向“数据决策”转型。浙江省德清县构建的“一图感知”数字治理平台,整合了人口、土地、产业等12 类数据,实现防汛预警、矛盾调解等场景的自动化响应。例如,在汛期,系统可自动汇聚水务、气象数据,生成疏散预案并推送至相关人员,决策效率提升。在参与机制上,积分制管理激发了村民自治活力。湖南省新化县油溪桥村通过“积分考评”制度,将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等事务量化为积分,村民凭积分参与集体分红。矛盾纠纷下降,形成“数据激励—行为改变—治理优化”的良性循环。

三、数智赋能乡村振兴发展面临的现实桎梏

农村地区数字基建滞后是首要瓶颈。截至2023 年12 月,中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为 66.5% ,较城镇地区低 16.8 个百分点,偏远山区如青海大通县寺沟养殖区曾因地形限制长期无信号,需投入高额成本建设基站。网络覆盖不足导致智能设备闲置,例如部分地区虽配备 5G 基站,但缺乏适配终端,形成“有路无车”的尴尬局面。此外,农业专用设备普及率低,如土壤传感器、智能农机等因成本高昂,仅在规模化农场应用,小农户难以承受,进一步加剧技术获取的不平等。

(二)技术应用浅层化:场景耦合与创新能力不足

数字技术与农业场景的融合仍停留在表面。横向来看,生产、治理、生活等领域的数字化应用碎片化,例如智慧农业多集中于环境监测,却未深入病虫害预测、市场供需匹配等核心环节。纵向层面,单项技术(如无人机喷洒)应用广泛,但技术集成(如 AI 决策系统与物联网的联动)不足,导致效率提升有限 [3]。技术创新活力匮乏,企业多模仿复制成熟方案,如农村电商平台同质化严重,缺乏针对本地特色产业的定制化服务,难以满足差异化需求。

(三)人才断层:数字素养与专业技能双缺失

农村劳动力数字素养普遍偏低,成为技术落地的关键障碍。常住农村居民平均年龄偏大、学历层次偏低,对智能设备的使用仅限于基础功能,例如中老年农民仍依赖传统手机,难以操作农业APP 或参与直播带货。基层干部数字化能力不足,部分村干部虽配备电脑,却因缺乏培训而闲置,村务数字化平台沦为“摆设”[4]。此外,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农村难以吸引高技能人才,例如农业数字化企业因待遇、发展空间有限,面临“招不来、留不住”的困境。

(四)数据流通壁垒:孤岛效应与标准缺失

数据要素价值挖掘不足是核心痛点。农业农村领域数据资源丰富,但存在“三低”问题:覆盖面窄、精准度低、整合度低。例如,土壤数据因监测点稀疏,难以支撑精准施肥决策;气象数据与市场信息未打通,导致农产品滞销风险加剧。部门间数据壁垒森严,农业、气象、商务等系统数据格式不统一,形成“数据烟囱”,制约跨区域协同。此外,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机制缺失,农民对数据采集存在顾虑,例如部分地区推广智慧农业时,因担忧土地信息泄露而遭遇抵触。

四、数智赋能乡村振兴发展的应然路径

(一)基础设施升级:构建“硬联通 + 软服务”双支撑体系

硬联通+软服务硬联通层面,需推进农村数字基建“补短板”与“提质量”并举。一方面,扩大5G、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覆盖范围,针对山区、丘陵等复杂地形,采用“微基站 + 无人机中继”技术实现信号覆盖,例如青海通过“隐蔽铺纤”技术保护古建的同时完成宽带接入;另一方面,升级农业专用设备,推广低成本、易操作的智能农机,如山东寿光研发的微型智能温室控制系统,成本较传统设备降低 60% ,适配小农户需求 [5]。

软服务层面,建立“政府引导 + 企业运营”的维护机制,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引入专业团队,解决设备闲置、故障维修难等问题。例如,浙江德清县设立“数字乡村服务站”,提供设备租赁、技术培训、故障维修一站式服务,使智能设备使用率提升。

(二)技术深度融合:打造“场景化 + 集成化”应用生态

横向拓展应用场景,推动数字技术渗透至生产、治理、生活全链条。生产端,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整合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与地面传感器数据,实现病虫害预警、产量预测的精准化;治理端,开发“一图感知”数字平台,集成人口、土地、产业等信息,如重庆荣昌区通过生猪大数据中心,实现疫病监测、市场交易与金融风控的联动;生活端,推广“互联网 + 医疗/ 教育”,通过远程问诊、双师课堂缩小城乡服务差距。

纵向深化技术集成,加强 AI、区块链与物联网的协同创新。如江苏宜兴利用 AI 算法分析土壤数据,结合区块链技术实现农产品溯源,使茶叶溢价达30%;四川战旗村通过“川善治”平台,集成村民说事、积分管理等功能,推动自治、法治、德治融合。

(三)人才生态重构:建立“本土化 + 专业化”培育机制

针对农民群体,实施“数字素养提升工程”,开发适老化、方言版培训课程,通过“田间课堂”“直播教学”等模式,提升智能设备操作与电商营销能力。例如,福建闽侯县组织“00 后新农人”开展短视频创作培训,带动农户直播销售额突破 5000 万元。针对基层干部,建立“数字治理能力认证体系”,将平台操作、数据分析纳入考核指标,推动村务数字化从“可用”向“好用”升级。针对专业人才,出台“乡村数智人才引进计划”,提供住房补贴、创业贷款等政策,吸引农业科技企业、高校团队下沉 [6]。例如,京东“乡村数智化合伙人”模式通过商流助农,已培养超万名乡村技术骨干。

五、结语

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数智技术正以“数据要素+ 智能工具”的双轮驱动模式,重构乡村生产、治理与服务的底层逻辑。数智赋能乡村振兴的本质,是通过技术理性与人文价值的深度融合,构建起“数据驱动—产业升级—治理优化—价值共享”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从“技术赋能”到“系统重构”的跨越,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 周明星. 新质生产力赋能民族乡村振兴的价值、问题及其破解[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42(05):67-76.

[2] 盛富斌 , 马学斌 , 洪俊成 , 陈峰 , 谢浩东 . 乡村振兴数智平台构建及浙江实践 [J]. 规划师 ,2025,41(03):139-144.

[3] 唐岳曦 , 蔡湘杰 . 数智化赋能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的机理与检验——基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J].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25,46(02):114-122.

[4] 田甜 , 曹颖 . 数智化时代经济类专业人才服务乡村振兴机制研究[J]. 中国果树 ,2023,(07):154.

[5] 魏晓晶 . 数智赋能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J]. 农业经济 ,2023,(05):53-54.

[6] 赵云 .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3,44(01):9+23.

作者简介:葛嘉鑫(2004-),男,汉族,安徽安庆市人,本科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基金项目: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数智赋能下安徽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项目编号:202410378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