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型文化业态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

作者

刘玉红

沈阳大学 辽宁 沈阳 110044

关建词:新型文化业态;现状;趋势

一、新型文化业态目前的发展情况

2024 年,市共接待游客超过 2 亿人,收入达 2000 亿元,实现了三年内倍增的指标,文体旅项目投资方面也显示出强劲势头。据市文旅和广电方面数据显示,仅 2025 年春节,全市游客同比就已增长了41.67% ,跨越式增长也同样显现在冰雪旅游和民俗及文化体验等项目上,新兴业态成为黑马,迅速成为消费热点。基础设施建设上,丛市累计建成 5G 基站 4.3 万个,为数字产业提供坚实支撑。此外,和平区、沈河区等几个文化强区,也贡献了全市 80% 的文化产业营收,区域集聚效应已明显化。政策方面,近几年来出台了《市深化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 年)》等一系列关于新型文化业态的政策文件,提出 2026 年文体旅产业增加值将达到占比 10% 。截止2025 年6 月,市级以上规模的文化产业公司达496 个,总营收183.1 亿元,这里包括文化新业态64个,营收41.6亿元,其增速明显高于市文化产业。

以“工业锈带”为基础,打造了 1905 文化创意园等 15 个由工业遗存转型的新业态项目,初步形成“工业 + 文旅”特色旅游新业态。在 1905 文化创意园设计中,通过保留钢结构等工业历史元素,全新引入 LiveHouse、特效、音响等现代技术,实现全新的功能转型和创意文化增值,接待游客年均超过百万。还有一些是通过 XR 互动项目支撑,由此形成“文化 + 科技”闭环,个别自主研发自主产权的数字系统也已应用于机床模拟,从而成为工业旅游的亮点。

数字动画也是飞速发展的,由视界树、多米科技等企业参与的特效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三体》的制作,尤其是“飞天特效”已达到世界顶尖水平。数字产业中心目前已集聚多家动漫企业,发展为最初代工形到今天的原创完整产业链,原创手游《天上白玉京》也将于近日上线。此外,浑南动漫基地、沈北游戏产业园、奥园动漫产业城发展迅猛,仅2024 年一年,动漫产值已占省 40% 以上,《恐龙宝贝》等IP 也已在业界闻名。

直播经济、文体旅融合也是值得一提的。在前不久结束的第四届电商直播盛典中 400 余名主播脱颖而出,线上销售额直冲 5 亿元,仅佟二堡快手直播基地的成交额超就超过1 亿元。还有中医的夜市和俄罗斯食品节等创新消费体验模式将传统文化和美食完美结合,创新了“文化 + 消费”的双经典融合。此外,文旅消费券的大量发放也直接带动故宫、张氏帅府、世博园等景区消费激速提升。演艺旅游也同样看好,“刘老根大舞台”一年演出超过 800 场,吸引各地游客前来观赏,形成“看二人转、游城”的特色旅游线路。数字旅游也迎来新发展,“文旅云”整合了省内景区、酒店、非遗体验等 238 个点位,特别受到青年群体的喜爱。还有中街“盛京古城”沉浸式还原古代街区,引八方来客慕名体验,首月客流就超过 50 万;还有万象城的“艺术快闪实验室”也是非常火爆的。同时,的夜间经济也逐年苏醒,老北市、西塔、中街等多处地标型夜经济集聚区形成,节假日期间夜市客流量占比超 60% 。

二、当前新型文化业态发展面临的挑战

1. 人才结构性短缺

数字、新媒体创作、AR\UR 等技术研发及应用、运营管理等人才严重缺失,高校专业人才供求错位,同核心岗位薪资仅是杭州地区的 70% 不到,导致技术人才外流严重,这些都制约了创新活力。目前工学院等院校已开设相关专业,但高端技术人才仍远远不足,依赖外部引进。加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设置较少,许多家长对这一专业仍处于观望状态,难以满足需求。据统计,仅熟练掌握 3D 建模,还有高级引擎开发的人员缺口就高达 30% 以上。由于人才短缺,被迫将业务外包给上海团队,无形中成本大大增加。

2. 产业链协同不足

动漫、数字等技术与文旅板块联动不足,比如动漫IP在景区应不足,尚未形成“创意 - 转化 - 衍生”完整闭环。此外,文化集团和中小微企业也缺乏合作机制,资源整合和合作程度偏低,部分项目发生重复现象。一些高端技术仍为外地代工,开发本土化原创IP 能力较弱,电竞、网游等新业态缺乏头部大企业,硬件研发与下游衍生品、IP 产业链尚未形成规模,部分浑南电竞基地的赛事策划和直播仍不能自主,依赖外部。

3. 中小企业融资难

新业态企业普遍属于轻资产、高风险运营,所以传统金融机构无力支撑,鲜有企业通过供应链成功获得融资,政府引导融资尚未覆盖全产业链。文旅惠民消费券也很难带动中小企业直接受益。

4. 创新不足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当前很多文旅项目同质严重,比如扎堆聚焦主打“工业风”展览或者农业项目,导致差异化体验不足。据统计居民人均娱乐支出为4297 元,仅占总支出的十分之一,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所以文化消费潜力犹在。

三、新型文化业态发展趋势与相关对策建议

(一)发展趋势

1. 数字化与智能化深化

未来,5G、AI、AR\UR 等技术将进一步广泛应用于文化产业。比如故宫的VR 全景导览,还有铁西工业博物馆还原的机床运作流程,使用的是数字孪生技术,利用 AI 等技术辅助的动漫制作,将大大缩短制作周期。据统计,文化产品的数字化未来两年将超过 50% 。

2. 沉浸式体验升级

未来,文旅产业融合将主推沉浸式体验项目,比如北陵、东陵、“四塔四寺”等历史资源,开发“盛京十二时辰”沉浸式剧本杀游戏,还有目前正在计划的老北市龙凤呈祥科技秀项目,都将同时融入非遗、实景演出、AI 动画等资源,预计年接待游客50 万人。

3. 产业跨界与绿色发展

加速文化、高科技、旅游、体育等融合,比如“电竞 + 研学”“工业 + 研学”“赛事 + 旅游”等模式兴起。此外,还有光伏发电、环保、绿色建材等项目也是外来几年新型文化业态的主攻路径。

4. 国际化与品牌输出

依托“一带一路”节点城市优势,未来计划将与日韩合作开发一些跨境的电竞项目,比如开展东北亚创意博览会。还有将一些成熟项目打造成地域IP 文化“出海”, 比如“盛京旗袍”“东北虎”等。

(二)对策建议

1. 强化人才引进和校企协同

开展人才计划,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吸引力度。推动鲁迅美术学院等专业院校开展“订单式”培养计划,与浑南高新数字产业园共建实训基地联合培养,采用“理论 + 实训”模式,解决人才缺口,提高就业率。

2. 强化融资、加固产业链

设立鼓励文化产业创作的基金,支持原创IP 开发,降低决入门槛,对年营收入超过一定数的龙头企业返税优惠,建设“文化 + 科技”知识产权平台,推动数字、电竞等版权融资,对新型文化产业提供政策支持。

3. 优化消费和品牌营销

整合故宫、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元素等, 打造地域IP 文创品牌,统一制定 IP 系列文创纪念品,在中街、大帅府等地营销,联合抖音、快手及小红书等平台开展“打卡”IP 主题活动。

4. 推动政策创新加强区域合作

简化文化企业审批流程,推行“一网通办”,推动东三省一区体化文化产业联盟,共建“冰雪经济带”“工业遗产走廊”等项目。

结语

新型文化业态正处于关键转型期。应以科技创新、集群发展、产业协同、制度创新激活人才与消费潜能,引领东北亚文化科技融合创新高地,为东北振兴提供“文化芯”引擎。

课题信息:2025 年度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课题“依托新型文化业态助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编号:SYSK2025-JD-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