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初中语文跨学科学习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
郭成亮
江苏省昆山市陆家中学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跨学科学习中的重要性
非连续性文本包含了图表、数据、说明书、广告等多种形式,其内容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例如,在地理学科中,会有大量的地图、气候图表等非连续性文本。当语文教学引入这些地理学科的非连续性文本时,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语文阅读能力,还能获取地理学科的知识信息,实现语文与地理学科的初步融合。又如历史学科的史料图表、时间轴等,将其作为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素材,能让学生在提升语文阅读分析能力的同时,加深对历史事件和发展脉络的理解。学者王教授的研究指出,跨学科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使他们在不同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中构建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的类型与学科的融合方式
1 时政概括类非连续性文本与道法学科的融合学习
时政概括类非连续性文本主要包括新闻报道、时事评论、政策文件摘要等形式,这些文本通常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和政治动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这类文本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和概括能力,还能帮助他们了解社会现状和发展趋势。由于其内容多涉及社会规范、价值观念和公民责任等主题,时政概括类文本与道德与法治(道法)学科具有天然的契合点。
在融合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跨学科的学习活动。例如,在分析一则关于环境保护的新闻报道时,语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提取关键信息、概括主要内容,并分析文本的语言特点;同时,道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其中的道德伦理问题,如公民环保责任、可持续发展理念等。这种融合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促进了其道德认知和社会责任感的发展。
具体实施策略包括: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时政材料,设计兼顾语文能力和道法素养的学习任务,组织小组讨论和辩论活动,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社会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培养道法学科所强调的价值判断和公民意识,实现知识的有机整合和能力的有序发展。
2 史实归纳类非连续性文本与历史学科的融合学习
史实归纳类非连续性文本主要包括历史年表、大事记、史料摘录、历史人物简介等形式。这类文本以简洁、条理化的方式呈现历史事件和发展脉络,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提取关键信息,理解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形成对历史时期的整体认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这类文本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信息处理能力的重要资源。
与历史学科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语文课堂中的史实归纳类文本阅读,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二是在历史教学中运用语文的文本分析技巧,深化对历史材料的理解。例如,在分析一份关于 " 丝绸之路 " 的史料表格时,语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快速定位关键数据和时间节点,而历史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探讨这些数据背后的文化交流和经济意义。
有效的融合策略包括:选择与历史课程内容相关的非连续性文本,设计循序渐进的分析任务,组织比较不同历史文本的活动,鼓励学生制作自己的史实归纳图表。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本处理能力,还培养了其历史思维和时空观念,使语文和历史学习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3 观察实验类非连续性文本与物理、化学学科的融合学习
观察实验类非连续性文本主要包括实验报告、操作指南、现象记录、问题解决方案等形式。这类文本通常具有明确的步骤性、数据性和实用性特征,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实验过程和原理,并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初中阶段,这类文本是连接语文学习与科学探究的重要桥梁。
与物理、化学学科的融合具有显著优势。一方面,语文教学可以通过分析实验报告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文本阅读和写作能力;另一方面,物理化学课程可以借助这些文本加深学生对科学概念和方法的理解。例如,在解读一份 " 浮力实验 " 报告时,语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析报告的逻辑结构和说明方法,而物理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和数据处理方式。
具体实施方法包括:选择与学生认知水平相符的实验文本,设计观察与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活动,组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报告写作,开展基于真实问题的探究项目。这种融合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还培养了其严谨的思维习惯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实现了语文工具性与科学实践性的有机统一。
4 实验分析类非连续性文本与生物学科的融合学习
实验分析类非连续性文本主要包括生物实验数据表、显微镜观察记录、物种分类图表、生态环境调查报告等形式。这类文本强调对生命现象的系统观察和科学分析,要求学生具备数据处理、比较归纳和结论推导的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这类文本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实证精神的有效载体。
与生物学科的融合体现在多个层面。首先,通过分析生物实验文本,学生可以掌握科学研究的表达方式;其次,在生物学习中运用文本分析技能,能够提高实验数据的解读效率。例如,在阅读一份 " 植物光合作用影响因素 " 的实验分析时,语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理解变量控制和数据呈现的方法,而生物教师则可以深入讲解其中的生理机制和生态意义。
创新性的融合策略包括:构建生物实验与文本分析的互动循环,设计基于真实研究问题的学习项目,利用数字化工具进行数据可视化分析,组织跨学科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这种方法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科学文本处理能力,还培养了其生命观念和理性思维,促进了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5 图表阅读类非连续性文本与地理学科的融合学习
图表阅读类非连续性文本主要包括地图、气候图表、人口统计表、地理现象示意图等形式。这类文本通过视觉符号和空间关系传递信息,要求学生具备空间认知、数据解读和综合分析的能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类文本的阅读能力已成为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
与地理学科的融合具有天然优势。一方面,语文教学可以通过图表分析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另一方面,地理学习能够借助这些文本加深学生对空间概念和区域特征的理解。例如,在解读一幅 " 中国降水量分布图 " 时,语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掌握图例解读和趋势描述的方法,而地理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降水格局的形成原因和环境影响。
有效的融合途径包括:选择反映现实地理问题的图表材料,设计渐进式的图表解读任务,开展基于地理数据的论证活动,鼓励学生制作自己的地理信息图表。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还培养了其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念,实现了语文能力与地理素养的协同发展。
结论
非连续性文本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特点,为学科融合提供了天然的平台。非连续性文本是指由图表、图示、表格、清单、广告、说明书等组成的文本形式,它们不依赖于连续的语言表达,而是通过多种符号系统传递信息。在初中阶段,学生接触的非连续性文本主要包括时政概括类、史实归纳类、观察实验类、实验分析类和图表阅读类等。本研究旨在探讨这些非连续性文本类型与相关学科的融合方式,分析其在跨学科教学中的价值和应用策略。
参考文献
[1] 林水华 . 浅谈初中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实施路径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5,(03):63- 65.
[2] 王昕瑞 . 初中语文跨学科学习设计要素 [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24,(32):41-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