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职业教育数智化转型对人才培养模式影响及优化策略研究

作者

罗净天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000

1 职业教育数智化转型对人才培养的影响

(一)数智化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数智化是 2015 年北京大学“知本财团”课题组提出的概念,是对“数字智商”的阐释,最初的定义是:数字智慧化与智慧数字化的合成。教育领域的数智化是一个概念的集合体,具有工具属性、技术属性和多学科属性。刘军、刘海群(2022)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与要素》中提到,教育数字化转型是面向教育教学业务的数字化转换过程,也是“教育教学系统”要素及结构的整体数字化转换过程。杨宗凯(2022)等研究者则阐述了数字化转型在推动教学环境、教学工具、资源供给和教学模式创新发展的作用。学者余胜泉(2023)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层次出发,认为教育数字化转型就是在教育环境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上,最大化建立人、技术、教育实践之间的整体平衡与和谐关系,推动教育模式与业态创新。祝智庭(2022)认为教育数字化转型(DigitalTransformation in Education)就是将数字技术整合到教育领域的各个层面,推动教育组织转变,包括教学范式、组织架构、教学过程等全方位的转变,这种创新和变革有助于推动教育朝着优质公平方向发展,实现终生学习。

(二)数智技术赋能职业教育整体变革

美国高等教育技术协会(EDUCAUSE)曾指出数智化转型不是简单地利用技术高效地进行业务操作,它是指在文化、劳动力与技术中发生的一系列转变推动了机构的商业模式、战略方向、价值主张的改变,使教育创新和经济发展成为可能。比利亚洛娃(Bilyalova)和萨利洛娃(Salimova)(2022)等人通过对比在使用数字资源教学和传统方式教学下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突出建设数字平台和使用数字资源的重要性,有利于学生深度学习。奥利韦拉(Oliveira)和索萨(SOUZA)(2022)指出教学过程中的数字化转型是由技术、人力、组织和教学共同支持的,旨在于让学生具备人际交流的能力和数字素养,从而促进教育 4.0 的发展。

(三)数智化教育赋能职业教育具体领域变革研究

姜大源(2016)认为,职业教育的关键在于“将知识在学科体系中的存储性结构还原为行动体系中的应用性结构”。避免“只关注与知识获取和生产过程相关的利益或实践”,将知识“划约或等同为特定知识群体的利益或实践”,造成知识决策上的武断。杨颉(2020)认为,区分人与“机”的区别,人工智能时代应该更加注重人文精神的传承,郑洁红(2018)从学习者的视角来看,应该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教育。陶泓杉、郄海霞(2020)认为,数智化背景下应增强专业特色、创新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内容, 构建人工智能知识体系。郭宏伟(2021)提出要发挥在线课程优势、构建在线课程知识图谱、优化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智能代理与干预相结合等。

2 职业教育数智化转型优化策略

1. 数智化转型为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新方向

2019 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教育的未来”的旗舰行动计划,旨在辨析未来的巨大挑战和机遇基础上重新思考教育、学习和知识的定位。在技术更新和教育公平的双重驱动下,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成为引领科技变革和产业革命的关键性要素。这也是首个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2030年教育议程提供指导和建议的重要文件,形成了国际社会对智能时代教育发展的共同愿景。利用数字与人工智能技术弥合教育鸿沟、提高教育质量是促进教育数字化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2. 高职院校数智化转型对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高等职业院校是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阵地。是现如今数字化经济发展新方向下供给新兴产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2022 年,教育部提出聚焦数字中国,大力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职业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崭新的时代场景。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更需要具备跨学科思考与行动的综合能力,建立在数字化需求上的创新思维,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与时俱进的职业精神。

3. 构建符合数智化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能力指标

数智化时代,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前沿技术深度融合,不仅推动了生产方式的智能化转型,还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这一时代强调数据的核心价值,注重信息的实时处理与智能决策,促进了跨界融合与创新发展。要构建符合数智化的人才能力指标,就需要分析数智化对人才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4. 立足数智化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度融合

数智化转型催生大量新兴职业技术岗位,技术创新逐渐凸显知识聚合性、技术组合性、知识和技术应用的复杂性特征。为回应数字转型对技术创新人才的发展诉求,培养具有知识整合与建构能力、技术重混的实践技能以及应对复杂问题情境的技术创新人才,职业教育打破单一学科知识体系束缚,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构建网络化知识体系;创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实践共同体,通过共同实践加快知识内化和转移;突破机械化、程序化操作的限度,通过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建构和实施岗位轮换,使学生深度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培养整体性、系统性思维,增强技术重组的实践操作能力,最终实现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通过培养具备数智化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增强高等职业院校增强社会服务的能力。

5. 强调数智化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变革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构建一套符合数智化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能力指标体系。该体系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技术与数据分析能力:具备扎实的信息技术基础,能够熟练掌握并应用各种数据分析工具和方法,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在快速变化的数智化环境中,能够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勇于尝试新事物,善于运用创新思维解决复杂问题,推动技术与业务的深度融合。

跨学科融合能力:随着技术边界的模糊和跨界融合的加速,高素质人才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储备和融合能力,能够在不同领域间建立联系,促进知识的交叉与碰撞。

职业道德与责任感:在数智化时代,技术的滥用可能带来严重的社会后果。因此,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高度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确保技术的使用符合伦理和法律规范。

6. 关注数智化背景下职业教育公平与社会责任的实现

传统教育资源分配体系下,教育机会的均等性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地域差异和经济条件成为最为显著的制约因素。在偏远地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基础设施落后、资金投入不足以及师资力量匮乏,学生们往往难以接触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这不仅限制了他们的知识获取和技能提升,也加剧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教育不平等现象。数智化技术以其强大的连接性和可扩展性,为教育资源的远程共享和在线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通过构建数字化教育平台,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各类教育资源可以跨越地理界限,实现无缝对接和高效互动。

一方面,数智化技术使得职业教育资源得以广泛传播。传统的教育模式受限于物理空间,优质课程和教学资料往往只能惠及少数学生。而现在,通过在线课程、虚拟实验室、远程教育平台等数智化手段,这些资源可以被录制、上传并分享给全球范围内的学习者。另一方面,数智化技术降低了接受职业教育的门槛。在传统模式下,学费、通勤成本以及时间限制等因素常常让许多人望而却步。而在线教育的兴起则打破了这些限制,使得更多人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和更加灵活的方式接受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 顾建军 . 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现代意蕴与职业教育调适[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1(5):20-25,32.

[2] 姜大源 . 职业教育要义 [M]. 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121.

[3] 习近平 .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16:14.

[4] 祝智庭 , 胡姣 .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逻辑与发展机遇 [J].电化教育研究 ,2022,43(01):5-15.

[5] 刘进 . 教育人工智能研究应超越教育技术范畴 [J]. 重庆高教研究 ,2023(01):39-45.

[6] 徐宗本 . 数字化 网络化 智能化 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聚焦点 [J]. 网信军民融合 ,2019(03):25-27.

[7] 曼塞萨·玛诺普 , 张梦琦 , 刘宝存 .21 世纪课程的重新概念化与定位 : 全球性的范式转变 [J]. 比较教育研究 ,2019(11):3-12+19.

[

作者简介 ] 罗净天(1996—),女,教育硕士,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