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经济背景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升级与重构路径研究

作者

张嘉宁

长春理工大学

引言

据中国信通院统计,2022 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 45.5 万亿元,占GDP比重 39.8% ,国资委明确提出“2025年建成世界一流财务管理体系”。德勤财务机器人实现会计凭证生成效率提升 300% ,但麦肯锡调查显示67% 财务人员面临技能重塑压力。这种技术颠覆与人才断层的矛盾在会计教育领域尤为突出,传统核算型人才过剩,而具备“数据建模 + 战略决策”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缺口超过 60% 。

本研究突破传统会计教育框架,构建适应数字经济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型。通过天津大学智能会计教改实践验证,证明“技术嵌入—产教融合—终身学习” 三维培养体系的有效性,为高校会计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一、数字经济时代会计人才培养的挑战与机遇

数字经济时代会计人才培养面临技术颠覆与教育模式转型的双重挑战。区块链技术将交易确认时效提升至秒级,RPA 财务机器人处理效率达到人工操作的 20 倍,这种技术革新在大幅提升效率的同时,也导致基础核算岗位减少 37% ,而战略财务岗位需求激增 210% ,会计人员亟需从传统的“账务处理者”向“数据分析师”与“价值管理者”转型。然而,当前会计教育体系存在显著结构性矛盾,知识结构失衡问题突出,仅 17% 高校开设智能会计专业,Python、大数据分析等核心数智课程覆盖率不足 23% ;实践能力培养存在断层,模拟实验与真实业务场景匹配度仅 61% ,校企合作多停留于表面;评价体系滞后于时代需求,现行考核体系侧重理论记忆,缺乏对数据建模、系统设计等数智化综合能力的有效评估。这种技术赋能与教育滞后的矛盾,使得会计人才培养面临“基础能力空心化”与“高端人才短缺化”的双重困境。

二、数字经济时代会计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

数字经济时代会计人才培养呈现多元化探索路径。国际层面,AACSB 认证体系率先推动数字化转型,其标准A7 要求课程嵌入数据挖掘、区块链等 12 项数智技能模块,强调整合数据采集到智能决策的全链条能力。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开发的“Python for Finance”慕课,通过交互式编程教学使 92% 学生具备基础数据分析能力,成为跨学科融合典范。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推行“双元制”模式,企业参与课程设计比例达 73% ,通过真实项目实训培养复合型人才,毕业生就业率常年保持 98% 以上。

国内实践层面,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构建智能财务师认证体系,整合财务共享、大数据分析等核心模块,累计培养 2300 名复合型人才,其“业财税一体化”标准被多家央企采纳。重庆理工大学程平团队研发的“会计大数据智能分析平台”,融合机器学习与可视化技术,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平台已推广至50 余所高校并孵化 30 余个校企实验室。天津大学改革更具系统性:课程体系增设《智能会计》《RPA 财务机器人》等 6 门核心课程,形成“理论—技术—应用”三级知识图谱;教学创新采用 VR 沙盘模拟并购场景,RPA 平台开展应收账款实训,学生案例大赛获奖率达 37% ;产教融合层面,与用友、金蝶共建智能实验室,供应链金融项目获省级金奖,实现“学研产用”闭环。

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呈现双向互动,AACSB 模块化认证为国内课程改革提供框架,德国双元制启发校企协同机制;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对接国际资格认证,重庆理工大学展现本土技术优势。天津大学突破学科边界,通过“智能会计 + 金融科技 + 产业场景”三元融合,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范式,为地方高校转型提供借鉴。未来,ChatGPT 等大语言模型的应用将推动更深层次范式变革,技术赋能与人文素养的平衡成为创新关键。

三、数字经济背景下会计人才培养的转型升级路径

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会计人才培养亟需突破传统模式,构建适应技术革新与产业变革的转型升级路径。本文从知识整合、实践创新和终身发展三个维度提出系统性改革框架,旨在培养兼具数智技术与专业素养的复合型高端会计人才。

1、知识维度—构建“技术 + 专业”融合课程体系

针对会计人才培养中技术与专业割裂的痛点,需重构课程体系以实现数智技术与会计专业的深度融合。增设《智能会计》《数据挖掘》《Python 财务应用》等核心课程,通过项目式学习与在线实训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学生在财务机器人开发、大数据分析等领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智能会计实务》课程中,采用案例研讨与模拟实战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运用 RPA 技术完成应收账款自动化处理流程设计;在《数据分析应用》模块中,构建基于企业真实数据的可视化分析工作坊,培养学生从海量数据中提取价值信息的能力。这种 " 技术赋能专业 " 的课程设计,使会计人才培养从传统的核算导向转向数据驱动的价值创造导向。

2、实践维度—打造“三维协同”育人平台

打造 “三维协同” 育人平台 构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国际认证衔接的立体化平台。产教融合方面,与用友、金蝶等共建智能财务共享中心,让学生参与企业财务数字化转型项目;科教融汇方面,将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库,培养科研思维;国际认证衔接引入CIMA、ACCA 课程,提升国际化视野。该体系弥合校园教育与企业需求鸿沟。

3、发展维度—建立“动态评价”终身学习体系

突破传统静态评价模式,构建包含“技术能力指数”“业财融合度”“创新贡献值”的3 维度18 指标动态评价模型。开发“学分银行”系统,实现继续教育学分与学历教育的无缝衔接,支持会计人员通过在线课程包持续更新知识体系。建立校友终身学习平台,定期推送智能财务前沿技术课程包,Python 数据分析进阶、机器学习在审计中的应用等,确保人才知识结构的与时俱进。这种评价体系既关注技术能力的动态发展,又强调业财融合的实践价值,同时注重创新贡献的持续积累,为会计人员的职业成长提供全生命周期支持。

四、保障机制与政策建议

构建智能会计人才培养保障机制需多维度发力。政策上,推动多部门出台专项计划,设财政补贴、校企税收抵免,将其纳入紧缺人才目录并提供配套福利。师资方面,实施 “双师型工程”,要求教师具备企业数智项目经验,推行挂职制度,建全国培训基地。质量评估需三方联动,设国家标准,纳入企业满意度等指标并发布转型白皮书。同时借鉴国际经验,引入 AACSB 认证及德国 “双元制”,共建产业学院;推广 “学分银行”,构建全周期学习体系。未来需动态调整,关注人机协同等领域,确保人才培养跟上技术变革。

张嘉宁,女,汉,吉林省长春市,研究生,世界经济,讲师,

【基金项目】: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数字经济背景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升级与重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XJZ2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