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困境与突围

作者

邹华

梅州开放大学 广东梅州 514000

摘要: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儿童师资队伍的重要一环,直接影响着儿童教育的质量,也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不仅影响着儿童教师专业成长,而且对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对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和突破,是提高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高校;学前教育;实践教学;困境与突围

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必须与时代相适应。实践教学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但是,目前在实践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就造成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难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从而导致其的实际应用能力不强。为此,高校应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与幼儿园等实习基地的合作,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困境

(一)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部分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课程设置、教学环节衔接不畅等问题,虽然课程设置涉及学前教育各个领域,但是在实践教学环节的系统性、连贯性上还存在一定的欠缺[1]。实践课和理论课不能很好的衔接,使学生很难有效地把理论知识向实际应用能力转变。另外,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较为单一,缺少对学生实际操作过程的综合评价,很难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这一不健全的实践教学制度,导致学生在毕业后面临实际工作岗位时,缺乏应对能力,从而影响学生的职业发展。

(二)理论与实践脱节

部分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教学面临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困境,理论教学比重大,实践性强。这就造成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经验不足的现象,如在实际教学中,如环境创设、儿童行为观察等,学生很难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这不仅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如何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已成为本专业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三)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是影响学前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部分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虽有一定的理论教学能力,但在实践教学方面还比较薄弱,教学质量有待提高。一方面,部分教师缺乏幼教一线教学经验,很难把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经验与实践相结合[2]。在实践教学中,教师数量相对较少,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实践需要。此外,教师进修的机会较少,使得教师的实践教学方法与观念都无法跟上产业发展的前沿。教师队伍的薄弱直接影响到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四)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足

实践教学基地是学前教育实习的重要场所。但是,目前部分开放大学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目前,我校与幼儿园等实习基地合作程度较低,实习基地数量较少,分布较窄。这就导致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很难有充足的动手机会,也很难有多元化的实际操作环境。同时,实践基地的设施、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还不能满足学生高素质实践教学的需要。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够完善,制约着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制约着实践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提高。

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困境突围途径

(一)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高校应从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出发,结合儿童教育产业的实际需要,在顶层设计教学体系[3]。对实践课的比例进行合理的规划,保证实践课的时间和质量,要丰富实践教学形式,在保留传统的见习课和实习课的同时,增加“模拟”环节,利用虚拟仿真技术使学生能够模拟儿童园的教学情景。开展案例研究,组织学生深入剖析典型教学案例,设置课题实习,以幼儿园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使学生从策划到实施全过程参与。制定明确的实践性教学计划,明确各个实践性环节的目标、内容和评价标准,保证实践性教学的顺利进行。

例如,梅州开放大学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应紧密结合儿童教育行业的实际需要,精心设计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关于实践课程比重的规划,学校做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把实践课程的比重提高到40%,并且对每学期进行合理的分配,保证实践教学的时间充裕和均衡。从第二学期开始,每月安排2学时的基础实践课,重点是对儿童环境的认知和模拟,包括幼儿园的简单布置、儿童玩具的制作等;到第三和第四学期的时候,实践课的时间逐渐增加到每月4-6学时,并进行更复杂的教学实习。为丰富实践教学的形式,学校可引进虚拟模拟技术,建立模拟教学平台。以“幼儿园一日活动组织”的实践教学为例,学生们可以在虚拟仿真软件的帮助下,对幼儿园从入园晨检、教学活动开展、课间游戏组织,到午餐、午睡和离园等各方面进行身临其境的体验。在模拟环境中,学生可以自由地设置不同的情景,如儿童突然出现的身体不适,儿童在课堂活动中的注意力被分散等,从而使学生能够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应对策略,从而提高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学校还定期组织案例研讨,搜集整理国内外有代表性的幼儿园教学案例,涉及语言、艺术和科学等各个领域。如在对一所著名幼儿园“探究植物生长之谜”科学活动的案例进行分析时,学生们对活动目标的设置、前期准备、教学方法的应用、活动过程的组织以及活动的延伸和评估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对该案例的成功经验和不足进行分析,了解如何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兴趣来设计有吸引力的教学活动。另外,学校还可以与当地多所幼儿园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进行项目式的实践教学。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加幼儿园的实践活动,如参与幼儿园的“传统文化进校园”主题活动的策划和实施。从确定活动主题、设计方案,到搜集整理活动资源、组织实施活动,并对活动效果进行评价,让学生全程深度参与其中,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

(二)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应优化课程体系,打破理论课和实践性课各自独立的现状,建立一体化课程体系,将实践性的案例融入到理论课教学中,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4]。同时,在实践课前安排好理论铺垫,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带到实践中去,可定期举办专题讲座,邀请幼教一线教师与儿童教师分享真实的教学案例,并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的理论进行探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讨论过程中给予指导和总结,使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梅州开放大学可在优化课程体系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打破传统理论课和实践性课之间的割裂,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使每一门理论课都有相应的实践环节支持,使各项实践活动有扎实的理论依据。如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课程教学中,教师们摒弃传统单一的理论讲授方式,而采用大量的幼儿园实践教学案例。如在对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特征进行解释的过程中,有一所幼儿园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根据小班儿童的直观动作和思维特征,使用一款实物操作游戏来帮助儿童识别数字的案例录像,并用案例分析来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同时,在开设实践课之前,要有专门的理论铺垫课。以《儿童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实践课程为例,在课程开始之前,设置2-3周的理论准备阶段,对教育活动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包括制定教育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用原则等,并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指导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即将开展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可定期举办专题讲座,邀请资深幼教专家与学生分享真实的教学案例,每学期邀请3-4名幼儿园骨干教师,就幼儿园课程设计,班级管理,家园合作等主题做分享。讲座结束后,学生分组讨论,并结合所学到的教育理论知识,讨论如何从多个角度对案例进行优化。可根据儿童身体发育理论,建议适当调整游戏项目,增加各年龄阶段儿童的兴趣项目。以家园合作理论为基础,建议在活动开始前加入家长训练环节,增强父母对活动目标和儿童需要的理解,提高参与程度。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地进行指导,对学生提出的观点做出点评和扩展,最后做一个综合的总结,让学生对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有更深的了解,真正提高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既能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能灵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达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目的。

(三)提升师资力量

各大高校应积极引进有一线教学经验的师资,拓宽引进渠道,这些教师能够把行业的最新动态与实际经验带到课堂上,提高教学的实效性[5]。要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在职称评定和薪酬待遇上,对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予以适当倾斜,以激励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幼儿园实践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幼儿园的教学改革与科研项目,以此培养一支兼具理论与实践双重能力的教师队伍。

例如,梅州开放大学为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在人才引进上,学校应积极引进有丰富一线教学经验的师资,拓宽渠道,制定吸引人才的政策。如通过公开招聘和推荐,可引进一批在国内著名幼儿园担任教学骨干、教研组长甚至园长的教师。教师教学观念丰富,实践经验丰富,入职后,教师可把自己在幼儿园组织的各种教育活动案例引进到课堂上,对从活动策划到实施的各个关键环节和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说明,并分享如何根据幼儿的实时反应对教学策略进行灵活的调整,让课程教学更接近于幼儿园的实际工作情景,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学校不断完善对“双师型”师资的认定标准,在职称评定、薪酬待遇等方面向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倾斜,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教师。在职称评定办法中,明确要求具有一定年限的幼教一线工作经历,且在实践教学方面有突出表现的教师,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晋升。在薪酬体系的设计中,增加实践教学奖,并以指导学生实习的成效和参与幼儿园实践活动的结果为依据,给予相应的奖励,此举大大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幼儿园实习培训,并与当地多所优质幼儿园建立合作关系,每学年安排一名教师到幼儿园参加2-3个月的跟岗培训。在随岗过程中,教师充分参与到幼儿园的日常教学,教学研究,班级管理,家庭协作。在这些培训和实践活动中,教师们不仅可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而且提高自己的实践指导能力,为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四)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学校要积极与高水平幼儿园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不断扩大实习基地,以满足学生实习的需要。同时,严格把关合作幼儿园的规模、师资队伍和教学质量,保证高质量的实践基地[6]。在合作过程中,学校和幼儿园要共同制订实践教学方案,明确各自的责任和分工。学校主要负责理论教学及实习前期指导工作,幼儿园提供实习岗位,并配备有丰富经验的师资。应建立实习基地考核机制,定期评估实习基地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例如,梅州开放大学可积极与当地和周边高水平幼儿园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成立专门的实习基地建设领导小组,负责与幼儿园进行沟通、洽谈、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经过广泛的调研和筛选,学校和几家规模较大、师资力量较强、教学质量较高的幼儿园签订合作协议,继续扩大实践教学基地的规模,基本能满足学生的实习需要。在选择合作幼儿园的时候,学校严格把关,对幼儿园的规模,教师队伍的结构和质量,教学设施设备,教育教学质量,园所文化等进行全面的评价。如对一家要合作的幼儿园,学校工作组要实地检查,看看他们的园舍面积是否能够满足幼儿的活动需要,教师的学历、职称和专业背景是否满足要求,多媒体教学设备、幼儿游戏器材等教学设施是否齐全和先进,并用观摩的方式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了解园所文化是否符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理念,保证实践教学基地的高品质。合作期间,学校可以和幼儿园共同制订具体的实习计划,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学,在学生实习前,进行为期4-6周的实习前辅导课程,内容包括幼儿园一天生活的流程,教学活动的组织技能,幼儿的心理特征和沟通方式,班级管理的策略,家园合作的重点。此外,幼儿园还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习岗位,并根据学员的学习进度及专业能力,配备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实习导师一对一地指导学生,从教学活动设计、备课、上课,到班级日常管理,与幼儿和父母的交流,都给予详细的指导和反馈。如在幼儿园进行的“幼小衔接”主题教学活动中,实习同学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到活动方案的设计当中,帮助组织教学活动,如进行数学思考训练游戏,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和书写规范,从而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和突破,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通过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强化理论联系实际、优化实践教学环境等措施,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未来,高校要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加强与幼儿园等实习基地的深度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更真实的实习经历。这既有利于学生专业成长,又能为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吴璇,麻鑫乐.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研究性教学探析[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9(06):90-92.

[2]董璧君.实践教学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2024,(11):50-51.

[3]张焱鹏,刘倩倩.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信息化改革与建设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4,26(21):167-169.

[4]孔礼美,孔维仙,孙一鸣.P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普洱学院学报,2024,40(05):110-119.

[5]易小玲.基于OBE理念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J].现代职业教育,2024,(23):46-49.

[6]郭玲玲,肖英娥,王先达.专业认证标准下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4,25(07):116-118+128.

邹华,女,(1988-10),汉族,广东梅州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