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研究

作者

梁颖雪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贡嘎山片区寄宿制学校626101

一、 引言:为何要让数学回归生活?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绝非禁锢于课本中的符号与公式,其根源与归宿都在于广阔的现实世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在课程理念中明确指出:“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1] 这意味着,数学教学必须打破与生活之间的壁垒。

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其核心价值在于:

激发内在动机:鲜活的生活情境能天然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其感受到数学是“有用的”、“有趣的”,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促进意义理解:将抽象的数学概念、法则植根于具体的生活原型中,为学生提供了理解的“锚点”,帮助其建构牢固的、可迁移的知识体系。

培养应用意识与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生活场景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用数学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其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这是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

二、 现状审视:当前数学生活化教学的误区与困境

尽管生活化教学的理念已被广泛接受,但在实践层面仍存在一些误区和困境:

情境创设“形式化”: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仅仅作为课堂导入的“敲门砖”,一旦引出数学课题,生活背景便被抛弃,迅速进入纯数学的抽象演算,生活与数学“两张皮”。

素材选择“成人化”:所选的生活素材脱离儿童的认知经验和兴趣范围(如利率、工程问题),导致学生无法产生共鸣,情境失去意义。

活动设计“浅表化”:活动停留在“找生活中的数学”的观察层面,未能深入至“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探究与实践层面,思维深度不足。

实践应用“缺失化”:课堂练习多为封闭式的书本习题,缺乏开放性的、需要动手实践的综合应用任务,学生应用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

三、 模式构建:“LMP”教学模式的内涵与操作流程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构建了“生活化情境导入(Life 情境)- 数学化探究建构(Mathematics 数学)- 实践性应用拓展(Practice 实践)”的“LMP”三维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一个完整的学习循环应从生活中来,经历数学化提炼,最终再回到生活中去应用。

(一) L- 生活化情境导入 (Life 情境 ):创设真实任务,激发学习需求

操作要点: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现象或问题出发,提炼出一个需要本节课数学知识才能解决的“驱动性任务”或“核心问题”。情境必须是真实的或拟真的,且贯穿课堂始终。

策略示例:

教学《小数加减法》,创设“超市购物”情境,任务是如何准确计算商品总价和找零。

教学《比例尺》,提出“如何将我们的教室平面图绘制在一张 A4纸上?”的任务。

教学《分类与整理》,以“帮助图书管理员整理班级图书角”为项目开端。

(二) M- 数学化探究建构 (Mathematics 数学):经历数学化过程,抽象核心知识

操作要点:这是课堂的核心环节。引导学生聚焦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操作、实验、讨论、验证等数学活动,剥离现实情境的非数学属性,抽象出数学概念、关系或法则,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

策略示例:

在“超市购物”中,学生列出算式计算总价,在多种算法(如元加元、角加角)的冲突与比较中,自然引出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法则,理解“小数点对齐”的算理。

在“绘制教室平面图”时,学生需要实地测量、记录数据,并思考“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关系,从而自己“发明”出比例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三) P- 实践性应用拓展 (Practice 实践 ):回归生活实践,解决复杂问题

操作要点:知识建构完成后,不是急于做纯计算练习,而是设计更开放、更综合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新的、更复杂的生活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创新,深刻体会数学价值。

策略示例:

学完《小数加减法》后,设计“制定一份 20 元的家庭晚餐采购预算清单”的任务。

学完《比例尺》后,布置“利用网络地图,测算从家到学校的实际距离”的作业。

学完《统计》后,开展“班级同学最喜欢的课外阅读类型”的调查,并制作成统计图进行分析报告。

四、 教学案例:《认识人民币》单元教学简案

教学内容: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

模式应用:

L- 情境导入:在教室中创设“小小超市”区域,商品贴上价格标签。驱动任务:用有限的钱(如 10 元)为即将到来的六一儿童节派对成功采购零食。

M- 探究建构:

学生识别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小组合作,思考如何组合付款(如买一包 5 元 5 角的薯片,可以付1 张5 元和1 张5 角,或付11 张5 角等)。

在“买卖”交易中,遇到“钱不够”或“需要找零”的问题,自然引出人民币的换算和简单计算。

P- 应用拓展:

“最佳采购员”竞赛:看哪个小组能用 10 元钱买到最合理、最受欢迎的零食组合。

延伸至家庭:和父母一起去一次真实的超市,尝试自己付款结算。

五、 反思与挑战

“LMP”教学模式有效弥合了数学与生活的断层,使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但其有效实施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情境选择能力:要求教师深入观察生活,精准捕捉既贴合教学目标又吸引学生的生活素材。

课堂掌控能力:生活化课堂开放性强、生成性问题多,需要教师具备高超的引导和调控技巧。

时间管理能力:探究和应用环节耗时较长,需教师对课堂节奏进行精心规划。

评价设计能力:需建立与之匹配的、注重过程和应用能力的多元评价体系。

对策建议:加强校本教研,集体备课,共建“生活数学”案例资源库;教师需不断提升自身课程开发与设计能力;学校应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为实验性教学提供宽松的环境。

六、 结论

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不是教学的“装饰”,而是必须遵循的教学规律。“LMP”教学模式为这一理念提供了清晰的操作框架。教师应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和课程的设计师,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连接符号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桥梁,让学生在发现数学、应用数学、创造数学的过程中,增长智慧,热爱生活。

参考文献:

[1] 郑焱梅 .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下小学数学与生活结合的教学实践分析 [J]. 生活教育 , 2025, (19): 121-124.

[2] 茅婷婷 . 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培养的策略探索 [J]. 求知导 刊 , 2025, (17): 53-55. DOI:10.14161/j.cnki.qzdk.2025.17.021.

[3] 魏加妮 . 从生活经验出发,探索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J]. 基础教育论坛 , 2025, (S1): 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