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共同体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路径探索

作者

丁毅

昆山市花桥徐公桥中学

一、引言

2022 年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的公布,标志着课堂教学从“知识传授”向“素养生成”转变,教师从“知识主导”到“引导学习”转变,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育全人的育人目标得以深化,这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考验。如何通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让核心素养的生成成为可能?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可能路径有哪些?笔者注意到“学习共同体”的概念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教育研究文献中,学习的建构观,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本文基于学习共同体理念,通过探讨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特征,学习共同体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以探索基于共同体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可能路径。

二、学习共同体的概念

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其核心在于合作、互动和共同愿景,旨在通过知识建构、意义协商和社会文化实践,全面促进学习者的成长与发展。其核心理念涵盖社会性学习、知识共建、多元整合及民主平等。社会性学习基于杜威的“雏形社会”思想,强调学习是群体互动和社会经验积累的过程;知识共建则源于建构主义理论,主张通过协商、实践参与和情境化活动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多元整合强调学校、家庭、社区形成开放资源网络,促进文化、情感和实践的融合;民主平等则要求师生关系去权威化,注重对话、协作与共同决策。

三、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实施路径

1. 严抓行政细务,精准教学管理

(1)构建精细化教学管理体系

精心打造一套全面涵盖教学各环节的精细化管理制度,从备课、授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后辅导、学业评价等方面,明确具体的质量标准与详细的操作流程。同时,建立动态的教学过程监控机制,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的课堂巡查、教学资料检查等方式,及时掌握教学动态;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估方案,依据量化的数据与质性的评价反馈,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精准诊断与改进,确保课堂教学始终沿着高效、有序的轨道前行。

(2)实施精准资源配置策略

基于对各学科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以及学生学习需求与特点的深入研究,校级行政管理团队对师资力量进行合理调配,确保各学科教学岗位上都有合适的教师发挥专长;同时,对教学设施、教材教辅、实验室资源等进行优化配置,使其与教学实际紧密结合,避免资源的闲置与浪费,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与资源支持。

2. 强化师资建设,促进专业成长

(1)深度发挥骨干教师引领示范效能

学校现有的骨干教师作为教学领域的中坚力量,应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通过定期开展示范课展示活动,将先进的教学理念、精湛的教学技巧直观地呈现给青年教师;同时,积极推行师徒成长共同体制度,每位骨干教师与若干青年教师结成成长共同体,在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学生辅导等教学环节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与交流,通过共同备课、课堂观察与反思研讨,构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学习共同体;积极组织青年教师教学比武活动,教师在参赛过程中,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深入研究教材,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能。

(2)强化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规划

结合学校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科分布以及专业发展阶段,制定具有针对性与前瞻性的教师专业成长长期规划。一方面,积极组织各类教师培训活动,邀请教育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到校举办专题讲座,传递前沿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大力推动校内教学研讨活动,以学科组、备课组为单位,定期开展公开课观摩、评课议课、教学案例分析等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与思维碰撞。

3. 聚焦学生发展,激发学习动力(1)多元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

基于五育融合目标,需通过分层教学、心理赋能等实践,将素养导向的课程理念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具体路径。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定期开展学习标兵评选活动,对在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学习方法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与宣传,树立身边的学习榜样,让学生在竞争氛围中产生追赶的动力;举办学习经验分享会,邀请优秀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与方法,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借鉴,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追求知识,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2)科学实施分层教学与辅导机制

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学习态度等因素,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层。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差异化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学生借助小组合作学习,形成以任务为导向的课堂微型共同体,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在课后作业布置上,根据学生层次布置难度适中、数量合理的作业,避免“一刀切”现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巩固与提升需求;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分层辅导,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查漏补缺与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习优秀的学生进行拓展性学习内容的辅导与思维能力的训练,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实现稳步提升,逐步缩小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4. 深化家校合作,凝聚教育合力

(1)健全家校沟通长效机制

建立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家校沟通制度,定期召开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每学期分阶段向家长汇报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以及综合素质发展状况;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便捷高效的家校沟通平台,如微信公众号、班级微信群、家校通 APP 等,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的日常表现;家长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与教师进行实时沟通,反馈学生在家的情况,使教师与家长能够全面、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形成家校教育的无缝对接与紧密配合。

(2)深入指导家庭教育科学方法

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专业优势,通过邀请家庭教育专家到校举办专题讲座、线上推送家庭教育知识文章与视频等方式,向家长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与方法。指导家长如何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传授亲子沟通的技巧与艺术,帮助家长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引导家长掌握正确的学习监督与辅导方法,避免过度溺爱或过度严厉,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进行合理的督促与指导,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同向同行,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四、结语

本文从精细化管理的制度保障(学校)、教师共同体的专业赋能(教师)、学生内驱力的分层激活(学生)、家校协同的资源整合(家庭)四个维度,构建了‘四方共建’框架下的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路径,最终指向五育融合育全人的育人目标。

通过在以上四个层面实施系统、全面且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全方位提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突破当前教学发展的瓶颈,实现学校教育教学事业的持续、稳健发展,为每一位学生的未来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而牢固的基础,让学生在优质的教育环境中茁壮成长,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 .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J]. 中国教育学刊,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