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域下模具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与成效分析
王翔
江苏省句容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句容 212400
模具制造业作为工业生产的“母机”行业,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当前,我国模具产业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关键转型期,行业对既掌握现代制造技术又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需求旺盛。然而,传统的模具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校企合作形式单一,多数院校仍停留在企业参观、专家讲座等浅层次合作阶段;二是教学内容滞后于技术发展,多数课程内容未及时更新;三是实践教学与生产需求脱节,导致毕业生平均需要 3-6 个月的岗位适应期。针对这一现状,句容市技工学校联合金纬机械溧阳有限公司开展了为期三年的产教融合实践探索,构建了具有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产教融合育人机制的创新构建
1. 组织架构创新
学校突破传统的校企合作框架,建立了“双主体、三协同”的深度合作机制。在组织架构上,成立了由校企双方高管共同担任组长的产教融合工作领导小组,企业方由金纬机械生产副总担任副组长,校方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担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课程开发、实训管理、质量评价三个专项工作组,每个工作组由校企双方各派3 名专业人员组成。这种扁平化的管理结构将决策响应时间从原来的 2 周缩短至 3 天,有效解决了传统合作中决策链条过长的问题。
2. 课程体系共建
以“金纬班”为例,企业不仅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还派驻 1名技术骨干常驻学校,全程参与教学实施。校企共同构建了“基础共享+ 专业分立 + 拓展互选”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其中,专业核心课程采用“学校教师理论讲授 + 企业技师实践指导”的双师授课模式。
3. 教学实施创新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创新性地采用了“四岗递进”的渐进式培养路径。第一阶段(1-2 学期)通过企业认知实习和 VR 仿真系统,组织学生完成至少 40 学时的企业现场观摩,并使用虚拟仿真系统完成 5 个典型模具结构的拆装训练。第二阶段(3 学期)实施工学交替模式,学生以企业的培养要求为主 , 将整个培养过程在工厂企业和职业学校之间交替进行, 期间要完成3 个真实零件的加工任务。第三阶段(4-5 学期)引入企业真实生产订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分组完成从模具设计到成品检验的全流程项目,平均每个学生要参与完成2 套完整模具的制作。第四阶段(6 学期)学生完全融入企业生产体系,独立承担岗位职责,实行企业员工同等考核标准。这种阶梯式的培养设计,使学生能力提升与企业用人需求实现了精准对接。
二、三维素质模型的系统化培养
1. 能力模型构建
研究团队基于对句容地区多家模具企业的调研,采用德尔菲法构建了包含道德品质、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三个维度的能力培养体系。调研发现,现代模具企业最看重的素质依次为:责任意识、团队协作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质量意识。据此,将三个维度细化为 9 个能力指标:道德品质维度包括遵章守纪、文明礼仪、情感态度;专业技能维度包括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学会学习;职业素养维度包括爱岗敬业、班组管理、
工匠精神。
2. 培养路径创新
在道德品质维度,通过引入企业 7S 管理标准,将职业规范教育融入日常实训。每周开展“7S 标兵”评选,并将评价结果纳入课程考核。在专业技能维度,按照《模具设计师国家职业标准》重构课程体系,重点强化CAD/CAM 软件应用、精密测量等核心能力。在职业素养维度,通过班组轮岗、质量分析会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每个教学项目都设置质量分析环节,由学生自主组织召开质量会议,分析加工误差并提出改进方案。
3. 教学模式改革
学校创新了“双导师、多场景”的教学组织形式。每个实训项目均配备学校教师和企业技师共同指导,实行 ∗1∗1 ”双导师制。教学场所根据需要在教室、实训车间和企业生产线之间灵活切换。这种安排不仅解决了学校师资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还使学生能够及时掌握行业最新技术。
三、实践成效与可持续发展
1. 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经过三年的实践检验,新模式展现出显著成效。从量化指标看:试点班级学生的中级技能等级证书获取率提升至 100% ,较非试点班级提高多个百分点;毕业生平均起薪高于地区同专业平均水平;就业对口率比传统模式提高。从质性反馈看:合作企业表示新入职员工的适应周期从原来的3-6 个月缩短至1 个月内;人力资源培养成本降低,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提升。
2. 可持续发展机制
这种培养模式的可持续性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建立了动态调整机制,组建由 10 名行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每学期召开 2次研讨会,根据企业技术升级情况更新 20% 的实训项目。其次,形成了资源共享平台,企业的五轴加工中心、慢走丝线切割等精密设备与学校的三坐标测量仪等检测设备实现互补使用,设备利用率提高。
本研究通过系统化的产教融合实践,通过“三维互动、四岗递进”培养模式有效提升了模具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其创新价值不仅在于解决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匹配问题,更探索出了一条校企协同育人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该模式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对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研究将进一步关注模式在智能制造背景下的适应性改进,以及在不同专业领域的迁移应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等八部门 .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 年 )[Z].2023.
[2] 中国模具工业协会.中国模具行业人才发展白皮书(2023)[R].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23.
[3] 姜大源 .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法研究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2(15):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