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民俗技艺赋能乡村振兴的双轨协同机制

作者

吕 薇 鲁彦博 李昭徽 张婧怡

廊坊师范学院

一、引言

在乡村振兴与文化自信协同推进的背景下,民俗技艺作为承载乡土记忆、凝聚认同的活态文化基因,不仅关乎非遗传承,更具备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和驱动产业发展的潜力。然而当前实践常陷入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难以协同的困局:偏重保护与美育易导致传承乏力,而过度产业化则易引发技艺异化和文化空心化。这种保护与发展的对立,严重制约了民俗技艺赋能的深度与可持续性。

为此,本研究提出“双轨协同机制”这一核心路径,强调通过“美育价值激活”与“产业增值路径”的深度融合与良性互动,系统破解“活化难、协同弱、持续差”的难题,为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与产业振兴的同频共振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二、理论基石:民俗技艺赋能乡村振兴的双维价值与协同逻辑

民俗技艺在乡村振兴中具有“文化 - 经济”双重价值。文化内核是凝结乡土记忆、塑造身份认同、滋养审美素养的精神根基;经济外核则体现为可转化的产业资源,通过差异化表达构建地域优势,依托灵活就业促进增收,并驱动文旅融合。二者本应相互依存:文化深度决定产业厚度,产业活力反哺文化传承。然而现实却陷入“单轨困境”:侧重美育易因“输血式”保护导致可持续性不足;偏向产业则可能因过度商品化削弱技艺本真性,造成文化内涵空洞。根源在于未能把握文化传承与经济开发的辩证统一关系。

破解之路需依托协同发展逻辑。共生理论表明,美育与产业构成非线性循环系统:美育为产业提供文化土壤,产业为美育反馈经济资源。文化资本理论进一步揭示,美育可将“无形文化资本”转化为具身化与客观化资本,产业则通过市场实现经济资本转化。内生发展理论强调,双轨协同可激发村民主体性,避免外部依赖。三者共同指向“美育筑基、产业赋能、双向反哺”的协同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三、第一轨道:美育价值激活——重塑乡土根脉与内生动力

民俗技艺赋能乡村的首要路径,是跳出传统传习的局限,构建以文化认同再生和社区主体唤醒为核心的“大美育观”。关键在于激活民俗技艺所承载的审美符号、仪式传统与集体记忆,重塑村民对本土文化的价值认同,扭转自我矮化心态;培育有审美自觉和传承能力的能动主体,避免“人走艺绝”;重构以技艺为纽带的社区公共精神,凝聚集体行动力。

美育的激活需依靠场景化与具身化实践:将剪纸、染织、戏曲等编入校本课程与社区教材,通过“技艺 + 文化 + 实践”模块化教学,引导青少年体认乡土之美;同步建设“银发技艺学堂”,发挥长者的活态知识作用,构建全龄传承网络。同时,以村民为主体改造闲置空间为乡土美学馆,运用传统纹样创作壁画;重振节庆仪式,通过集体编演强化文化在场感,使技艺回归生活现场。还可建设生态微博物馆、传承人口述史影像库,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传承。设立文化创客基金吸引人才返乡,培育“少年非遗代言人”,以“小手拉大手”推动家庭参与,形成代际传承良性循环。

四、第二轨道:产业增值路径——驱动文化价值链的系统性跃迁

民俗技艺的经济赋能需超越碎片化开发模式,其本质是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战略跃迁。这一过程以提升“文化要素转化率”为核心,关键在于实现三重突破:从低附加值代工转向高溢价文化输出,从地域性集市转向全域性市场,从单一生产环节转向全产业链整合。唯有完成此系统性跃迁,方能形成对美育轨道的可持续反哺,筑牢双轨协同的经济根基。

产业增值的创新路径体现为层级化进阶逻辑:初级转化层聚焦设计赋能,通过解构传统美学符号并植入现代生活场景,如非遗纹样库开发,实现产品功能与审美的迭代升级;价值聚合层依托品牌叙事与 IP运营,将地域文化基因转化为情感认同载体,构建抵御同质化的溢价壁垒;体验延展层创新文旅融合模式,将技艺展示嵌入沉浸式消费场景,使文化价值通过深度体验实现非线性增值;边界重构层则借力数字技术,突破物理市场限制并衍生虚拟消费形态,重塑产业空间格局。

五、双轨协同机制:美育与产业的深度互嵌与循环赋能

双轨协同的本质是构建文化基因与经济动能的转化闭环,核心在于美育与产业通过“齿轮啮合式”双向驱动实现价值倍增。美育轨道为产业注入灵魂与根基,通过培育文化认同强化技艺的美学价值,传承群体建设与社区凝聚力提供人力资源与社会资本;产业轨道为美育输送血液,经济收益反哺美育活动可持续开展,市场需求与创新场景激发技艺活态传承的内生动力。二者形成“文化滋养产业,产业反哺文化”的循环,有利于破解保护与开发的二元对立,使民俗技艺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支点。

协同机制在实践中衍生出三类典型范式:

1. 社区工坊聚落模式:以物理空间为载体整合美育传承、产业生产、文化展示功能,使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从学习者到生产者再到文化传播者的身份转换;

2. 节庆活化共生模式:将传统节庆改造为美育与产业的共振平台,如通过“祭典仪式 + 创意市集 + 沉浸展演”的设计,在强化文化认同的同时引爆经济价值;

3. 产学研创共同体模式:构建“高校研发设计 + 社区技艺承载 + 企业市场运营”的协作网络,促进知识流、人才流、资金流的高效循环。

可持续协同需四大保障支撑:主体层面建立政府引导、社区自治、企业运营、学术支持的共治架构;利益层面设计技艺入股、利润分层等共享机制,确保村民获得增值收益;能力层面开展技艺创新、数字应用等复合型培训;文化层面设立由传承人与学者组成的审查委员会,防范过度商业化对文化本真性的侵蚀。

六、研究结论

本研究揭示,民俗技艺赋能乡村振兴的核心矛盾在于美育传承与产业发展的割裂困境:静态保护导致造血不足,过度商业化引发文化异化。破局关键在于构建 “美育 - 产业”双轨协同机制:美育轨道通过乡土课程、社区营造激活文化认同与内生动力,为产业注入灵魂根基;产业轨道借力设计赋能、数字融合重构价值链,为美育提供经济支撑与创新场景。二者形成 “齿轮啮合式”双向反哺:文化滋养产业提升溢价能力,产业反哺文化保障可持续传承。实践依托社区工坊、节庆活化、产学研创三维载体落地,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统一、传统根脉与现代创新的融合、社区主体与多元共治的协同。

参考文献

[1] 何佳. 非遗手作的实践途径与社会美育价值分析[J]. 当代美术家 , 2023(2): 14-19.

[2] 刘钒 , 杨佳 . 非遗技艺赋能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的理论逻辑与优化路径 [J]. 民族学刊 , 2025(2): 130-139+154.

[3] 石美玉 . 非遗工坊:从“输血”式向“造血”式振兴乡村的模式创新[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5).

[4] 刘智英 , 马知遥 . 非遗工坊的生成逻辑、基本意涵与实践分析 [J]. 民俗研究 , 2023(5).

[5] 单福彬 , 潘文敏 . “非遗 + 旅游”的新模式:非遗工坊旅游开发的现实理路——以青海省非遗工坊为例 [J].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25(2).

[6] 黄威. 政府搭台 人才为基 融合发展 1.1 万余非遗工坊美了乡土富了村庄 [N]. 中国妇女报 , 2025-08-25(004).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

项目编号:2025101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