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胡悦
湖南城市学院 湖南益阳 413000
关键字:教育学 课程思政 实践路径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需“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锻造思政引领力对构建育人生态、服务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意义重大,课程思政改革正是其关键实践。
《教育学》作为教育学专业基础学科,通过研究教育现象与问题揭示教育规律,搭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沟通桥梁,既能助力学生掌握教育基础理论、提升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又能增强其对教育事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在我国立德树人任务推进中发挥先导性、基础性作用。
本文剖析《教育学》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意义,指出课程思政有效落实的挑战,探索专业课融入课程思政的路径,为高等教育其他专业课课程思政创新提供参考。
一、“教育学”课程思政的意义与目标
(一)“教育学”课程思政的意义
“教育学” 作为师范类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其课程思政建设兼具学科特殊性与育人必然性,具有双重核心意义。从师范教育本质看,该课程承载着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的初心使命,通过挖掘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思政元素,可破解师范生素养培育中 “知识传授” 与 “价值引领” 脱节的问题,为未来教师筑牢教育情怀与职业信念根基。从教育学科发展维度看,其课程思政实践能丰富教育学学科的时代内涵,使教育理论教学与国家教育战略、社会发展需求深度衔接,彰显教育学的现实关怀与育人价值。
(二)“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
“教育学” 课程思政的目标可分为三个层级,即基础目标、核心目标及终极目标。基础目标是引导师范生树立正确教育观,通过解析中国教育发展历程、优秀教育工作者案例,培育其政治认同与文化自信。核心目标是强化师德师风素养,结合教育伦理、教师权利义务等内容,塑造师范生 “四有”好老师的职业品格。终极目标是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担当,使其明确乡村教育振兴、教育公平等时代命题的责任,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储备具有使命意识的后备力量。
二、“教育学”课程思政的现状
(一)认知层面:内涵理解碎片化,价值定位偏差
当前部分 “教育学” 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存在明显局限,一是将课程思政等同于 “思政知识点植入”,忽视其与教育学学科逻辑的深度融合,如讲解 “教育目的” 时,仅简单叠加 “立德树人” 政策表述,未结合教育功能理论阐释思政目标的学科依据。二是存在 “任务化认知” 倾向,将课程思政视为教学评估的附加要求,而非师范教育的本质需求,导致在课程设计中仅象征性融入思政元素,未能形成 “知识传授—价值引领—职业素养培育” 的闭环认知。这种认知偏差直接导致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呈现“两张皮现象,如分析“教师专业发展”时,未关联 “四有” 好老师标准的时代内涵,削弱了课程思政的育人穿透力。
(二)实践层面:教学方法固化,互动性与针对性不足
在教学实施中,“教育学” 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存在显著短板:其一教学方法以“讲授灌输”为主,占比超 70% (据部分高校师范类课程调研数据),缺乏对案例教学、情境模拟等方法的系统运用,如讲解 “教育公平”时,仅理论阐述城乡教育差距,未通过 “乡村教师支教案例研讨”“教育资源分配模拟决策” 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度共情;其二,学情适配性不足,未结合师范生的思政素养基础与职业发展需求分层设计,如对低年级学生过度强调理论性思政内容,对高年级学生缺乏 “师德困境应对” 等实践性思政模块,导致不同阶段学生的思政学习需求难以被满足。
(三)评价层面:指标体系模糊,反馈机制缺失
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不完善成为制约 “教育学” 课程思政质量的关键瓶颈:一方面,评价指标聚焦 “可见性成果”,如思政相关作业完成度、课堂发言次数,却忽视对学生 “教育情怀”“师德认知” 等隐性素养的评估,如仅通过 “师德论文” 评分衡量思政效果,未建立 “教学实践观察—同伴互评—实习单位反馈” 的多元评估维度;另一方面,评价反馈与教学改进脱节,多数高校仅在课程结束后进行一次性思政效果评价,未形成 “评价—反思—优化” 的动态机制,如对 “课程思政教学中师生互动不足” 的评价结果,未转化为教学方法调整的具体方案,导致问题反复出现。
(四)资源层面:案例库建设滞后,协同供给不足
优质教学资源的匮乏限制了 “教育学” 课程思政的深化推进:一是案例库存在 “两多两少” 问题,即传统案例多、时代案例少(如革命时期教育家案例占比超 60% ,新时代乡村教育振兴案例不足 20% ),正面案例多、反思性案例少(如缺乏 “师德争议事件分析” 等引导批判性思考的案例),难以匹配师范生对现实教育问题的认知需求; 二是资源协同机制缺失,高校与中小学、教育行政部门的资源联动不足,未能将一线优秀教师的育人实践、地方教育改革案例转化为课程思政资源,导致资源供给与教学实际需求脱节,如讲解 “校本教研” 时,缺乏来自基层学校的真实思政融入案例支撑。
三、“教育学”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一)重塑认知:构建“学科逻辑—思政价值”协同的认知框架针对认知层面的碎片化与定位偏差,需从教师能力提升与学科体系梳理双向发力。一方面,开展“专题培训 + 教学研讨”双轨赋能,邀请思政领域专家与一线教育学教师共同设计培训内容,结合“教育功能”“教师专业素养”等核心章节,解析思政元素与学科知识的内在关联,如在“教育目的”教学研讨中,引导教师从教育功能理论出发,阐释“立德树人”与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逻辑关系,破除“思政植入”误区;另一方面,编制《“教育学”课程思政元素图谱》,按“教育基础理论”“教育实践应用”“教育发展前沿”三大模块,明确各知识点对应的思政维度(如“教育公平”关联社会正义,“教育创新”对接国家战略),形成“知识传授—价值引领—职业认同”的认知闭环,确保思政融入有据可依。
(二)革新实践:打造“分层设计—多元互动”的教学模式
突破教学方法固化与针对性不足的问题,需结合师范生学情与学科特性优化实践路径。在教学方法上,减少“讲授灌输”占比,引入案例教学、情境模拟、项目式学习等多元形式,如讲解“教育伦理”时,通过“师德困境情景剧”让学生模拟处理“学生隐私保护”“家校矛盾调解”等真实场景,深化对职业伦理的认知;在分层设计上,依据师范生年级差异制定适配方案:对低年级学生,侧重“理论浸润”,通过解析中国教育发展史、教育家事迹培育政治认同;对高年级学生,强化“实践导向”,依托教育见习布置“思政融入教学设计”任务,要求结合中小学实际设计“红色文化进课堂”“劳动教育实践”等方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三)完善评价:建立“多元维度—动态反馈”的评估体系针对评价指标模糊与反馈缺失,构建科学闭环的评价机制。在评估维度上,突破“可见性成果”局限,建立“显性 + 隐性”双轨指标,显性指标涵盖思政作业质量、课堂互动参与度;隐性指标通过“教学实践观察表”“实习单位师德评价表”,记录师范生对学生的关爱行为、教育公平践行情况,并引入同伴互评、家长反馈等多元主体,全面衡量教育情怀与师德素养。在反馈机制上,实行“阶段性评估 + 终结性评价”结合模式,每学期开展 2 次课程思政教学反思会,针对“思政融入生硬”“互动不足”等问题,联合教师、学生、实习单位共同制定改进方案(如调整案例选用、优化教学环节),形成“评价- 反思- 优化”的动态循环,推动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四)整合资源:搭建“高校- 中小学- 行政”协同供给网络破解资源滞后与协同不足,需打通多方联动渠道。高校与地方教育局合作,筛选优质中小学建立“课程思政实践基地”,将一线教师的育人案例(如“乡村教师扎根山区办学”“中小学思政课程创新”)转化为教学资源;组建“高校教师—中小学名师—教育行政专家”资源研发团队,更新案例库,补充新时代元素(如“双减政策下的教育实践”“科技赋能乡村教育”)与反思性案例(如“教育改革中的争议事件分析”),满足师范生对现实问题的认知需求;同时,搭建线上资源共享平台,整合政策文件、教学案例、实践视频等资源,实现高校教学资源、中小学实践资源、行政部门政策资源的实时互通,为课程思政提供持续支撑。
参考文献
[1] 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 — 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 [J]. 思想理论教育,2018 (3): 64 - 69.
[2] 沙军. “课程思政” 的版本升级与系统化思考 [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 (10): 81 - 85.
[3] 韩宪洲。以“课程思政”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建设 [J].中国高等教育,2018 (23): 4 - 6.
[4] 韩宪洲。深化“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着力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 [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 17 (2): 1 - 6.
[5]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J]. 中国高等教育,2017 (1): 43 - 46.
[6] 胡浩。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J]. 北京青年工作研究,2016 (12): 3 - 5.
[7]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J]. 教育文摘,2018(7): 4 - 5.
[8] 徐艳国。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高水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J].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8, 4 (3): 14 - 18.
[9] 杨晓慧。高等教育 “三全育人”:理论意蕴、现实难题与实践路径 [J]. 中国高等教育,2018 (18): 4 - 8.
[10] 孙春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奋力开创新时代教育工作新局面 [J]. 求是,2018 (19): 3 - 5.
[11] 吴晶,胡浩。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J]. 福建青年,2018 (10):10 - 13.
[12]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9 (4): 8 - 9.
[13] 冯宝晶。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认同意识及角色转换策略研究 以北京某高职院校为例 [J]. 职业技术教育,2021, 42 (14):53 - 56.
[14] 崔永红,徐小良。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德智交融课堂的构建与实践 — 以数学课程为例 [J]. 教育科学论坛,2024 (9): 66 - 71.
[15] 崔永红。在数学教学中渗透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 [J]. 教育科学论坛,2022 (3): 49 - 52.
[16] 钱婷婷。对应用型高校理工科课程思政几个问题的探讨 [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 (28): 24 - 27.
[17] 张亮,周天益,夏桦康。基于思辨能力培养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探索 [J]. 创新教育研究,2022, 10 (3): 365 - 371.
[18] 陈展图,肖伟丽,李诗涵. “目标 - 思路 - 方法 - 评价” 四位一体的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探索 — — 以人文地理学为例 [J]. 地理教育,2022 (2): 73 - 78.
[19] 谭舒。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反思与改进 —— 基于 “价值最小单元” 的探索 [J]. 教师教育学报,2021, 8 (5): 62 - 69.
[20] 赵蒙成。构建 “课程思政” 生态圈 [N]. 中国教育报,2019 -05 - 07.
作者简介:胡悦,女,1990 年 4 月,河南安阳,讲师,主攻教育学原理研究方向。
2023 校级教改课题《课程思政融入教育学的实践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