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的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与管理
刘欢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 河北承德 068450 130828199603012423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政务已经成为了政府提升服务效能、增强透明度的关键方式。应用电子政务实现了政务信息的快速传递和业务流程自动化,方便了大众与政府进行互动,然而,当前的电子政务系统还存在着大量的敏感信息,也面临着许多信息安全威胁,一旦出现数据泄露或者是恶意攻击等问题,将有损政府的形象影响社会稳定,计算机信息技术是保障电子政务系统安全运行的基础,因此,探讨这项技术的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和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基于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的电子政务系统建设
1.1 系统架构设计
合理的系统架构是电子政务系统安全的基础,因此,要构造分层架构设计,将系统划分成表现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每层都有负责的重点,表现层主要负责与用户进行交互,能通过安全认证机制确保只有合法的用户才能够访问这个系统界面,要采用多因素进行认证,结合密码、短信、验证码等识别技术;业务逻辑层主要是负责处理具体的政务业务,能够实施严格的权限控制,按照用户角色的不同分配、不同的操作权限,防止越权访问;数据访问层负责数据的储存和读取,可以使用分布式的储存架构,将数据分散储存到多个节点中,这样能够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可用性,降低单点故障的风险。在网络边界部署相应的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是构建安全防护的基本能阻止非法访问和攻击。
1.2 安全技术应用
多种安全技术的综合应用才是保证电子政务系统安全的关键。加密技术是保障数据安全的重要方式。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对称加密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确保数据在传输的过程中不会出现窃取或者是篡改的情况;在数据储存方面,也可以使用非对称的加密算法,对敏感的数据进行加密储存,拥有了私密的密码,用户才能够解锁查看数据;身份认证技术是确保用户真实性和合法性的关键,除了传统的用户名和密码认证,还要引入数字证书,由权威的认证机构颁发相应的数字证书,进行身份验证,提高认证的可靠性;访问的控制技术可以根据用户的身份权限限制用户对系统资源的访问,为不同的角色分配不同的权限,实现更精准的访问控制,部署入侵检测系统和防范系统,实时的监测系统中的运行状态,及时的发现并且阻止各种入侵行为。
1.3 数据安全保障
要构建一套完备的数据备份与恢复体系。针对系统内存储的重要数据,需按照既定的周期开展全量备份与增量备份工作。全量备份能够对数据进行完整复制,确保数据的全面性;增量备份则只备份自上次备份以来发生变化的数据,能有效节省存储空间与备份时间。二者结合,可最大程度保障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在数据恢复环节,要精心制定详尽的数据恢复预案。预案需明确数据恢复的流程、责任人以及所需资源等关键信息,确保在面对数据丢失或损坏的突发状况时,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展恢复工作。在数据传输和存储过程中,分别计算数据的哈希值并进行比对。若比对结果显示哈希值发生变化,那就意味着数据很可能在传输或存储期间遭到了篡改,此时需立即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如重新获取数据、排查安全漏洞等,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2、基于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的电子政务系统管理
2.1 人员管理
人员是电子政务系统的使用者以及管理者,良好的信息安全意识和操作行为能够直接影响到系统的安全。要强化安全意识培训,定期的组织参加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和安全操作规范的活动,对于常见的安全威胁和防范措施,要全面了解并且熟知,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和模拟演练的形式,让工作人员深刻的意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这样通过活动宣传,能够养成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和不泄露账号密码等安全习惯。还要严格的进行人员权限管理,根据工作人员的岗位责任和工作需求,做到对权限的精准分配,系统的访问权限,有严谨的审批流程,新入职的员工或者是岗位有变动的人员,在申请权限时需要得到相应的部门审批同意,这样能够确保权限的分配合理,同时,还要审查人员的权限,及时的撤销离职人员和待定权限人员的访问权限,以此防止滥用。加强人员技术能力方面的提升,鼓励工作人员参与信息安全技术培训,掌握加密的技术,提高他们应对信息安全问题的能力。
2.2 制度管理
在制度内容方面,要实现全方位覆盖。制定系统安全策略相关制度,明确网络访问控制的具体规则,对不同用户角色设置差异化的网络访问权限,限制非授权用户的访问;规定数据加密的标准和流程,确保敏感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保密性和完整性。构建数据安全管理制度,针对数据的全生命周期进行严格规范。从数据的采集环节,明确数据来源的合法性和准确性要求;在存储环节,规定存储设备的安全标准和备份策略;传输环节,强调采用安全可靠的传输协议;使用环节,设定严格的数据访问审批流程;销毁环节,确保数据被彻底、不可恢复地清除。完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网络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定期进行安全漏洞扫描和修复;严格网络访问的安全管控,防范外部非法网络攻击和入侵。出台人员安全管理制度,清晰界定每个岗位人员在信息安全方面的职责和义务,明确违反信息安全规定所应承担的责任。为保障制度的有效执行,需建立一套严密的安全审计与监督机制。定期对电子政务系统的各类操作行为和安全事件展开全面审计,详细记录用户的登录时间、登录地点、操作内容、数据访问情况等关键信息,形成完整且准确的审计日志。
2.3 应急管理
电子政务系统面临着各种可能的安全事件,如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系统故障等,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至关重要。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理流程、责任分工和应急资源调配等内容。针对不同类型的安全事件,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如遭遇网络攻击时,如何快速阻断攻击、恢复系统正常运行;发生数据泄露时,及时通知相关方、采取补救措施等。定期组织应急演练。通过模拟真实的安全事件场景,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提高应急处理团队的协同作战能力和工作人员的应急响应能力。演练结束后,对应急演练进行总结评估,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建立应急资源保障机制。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和设备,如备用服务器、网络设备、数据备份介质等,确保在安全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调配使用。
结束语:
总之,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的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和管理是一项长期而且复杂的系统工程,通过搭建合理的系统架构,运用先进的安全技术和实施完善的管理措施,能够显著的提升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随着信息安全的威胁不断变化,在未来仍要关注新技术的发展,不断的优化系统建设和管理策略,加强技术方面的创新、提高人员素质,才能够确保电子政务系统在安全的环境下稳定运行,更好的服务于政府管理,推动电子政务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解洪霞 . 基于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的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与管理 [J]. 通讯世界 ,2024,31(08):40-42.
[2] 邬刚柔 , 车勇 , 王玺翔 , 等 . 基于 BIM 与实景技术的桥梁建设管理系统研发 [J]. 建筑结构 ,2023,53(S01):2435-2441.
[3] 李奇 , 钟卫连 . 基于云边协同的电池储能系统安全保障建设—— 评《电池储能系统集成技术与应用》[J]. 电池 ,2023,53(05):I0001-I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