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幼儿园创意版画活动的组织策略

作者

杨心怡

昆山开发区石予幼儿园

前言:

当前部分幼儿园在组织创意版画活动时,存在材料选择未兼顾幼儿精细动作发展水平、活动流程过度依赖教师主导、评价仅关注作品结果等问题,导致幼儿参与积极性不高,活动教育价值难以充分发挥。因此,探索科学、系统的创意版画活动组织策略,对优化幼儿园美术教育实践、满足幼儿全面发展需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幼儿园创意版画活动的前期准备策略

前期准备是创意版画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需围绕材料适配性、环境启发性、经验关联性三方面系统规划,既要保障幼儿操作安全,又要为幼儿后续创作搭建“脚手架”。

第一,安全且多元的材料选择:优先选用安全、易操作的材料,如泡沫板、卡纸、蔬菜根(胡萝卜、土豆)等替代传统木质版画材料,避免幼儿受伤;同时提供多种颜料(可水洗水彩、食用色素),满足不同创作需求,降低材料使用门槛,让幼儿轻松参与。

第二,沉浸式活动环境创设:在活动室墙面展示幼儿版画作品、版画创作步骤图,播放轻柔音乐;设置“材料角”分类摆放工具,方便幼儿自主取用;营造轻松、自由的氛围,消除幼儿对创作的畏惧感,激发参与兴趣。

第三,幼儿前期经验铺垫:活动前通过绘本故事(如《小阿力的大学校》中与美术相关的情节)、实物观察(引导幼儿观察树叶纹理、水果形状)等方式,帮助幼儿积累视觉经验;开展简单的拓印小游戏(如用手指蘸颜料拓印),让幼儿初步了解“印”的原理,为后续创作奠定基础。

二、幼儿园创意版画活动的实施过程策略

(一)趣味化导入:激活幼儿创作兴趣

导入环节的核心目标是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创作欲望,需结合幼儿的兴趣点设计多样化导入方式。可采用情境故事导入法,如围绕“森林小动物开派对”的主题,讲述“小动物们想装饰派对场地,但缺少好看的图案,需要小朋友们用版画帮忙创作”的故事,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明确创作任务;也可采用实物观察导入法,如展示带有趣味纹理的自然物品(如松果、莲蓬),引导幼儿观察其表面纹理,提问“如果我们把松果蘸上颜料,印在纸上会出现什么图案?”,激发幼儿的探索好奇心;还可采用游戏互动导入法,如开展“版画魔术秀”,教师提前用隐藏材料拓印出部分图案(如一半花朵、一半小鱼),让幼儿猜测“完整的图案是什么样的”,邀请幼儿上台完成剩余拓印,在互动中让幼儿感受版画创作的乐趣。导入环节时间控制在 5-8 分钟,避免过长导致幼儿注意力分散。[1]

(二)分层化指导:兼顾个体差异

由于不同幼儿的创作能力、审美偏好存在差异,需采用分层化指导策略,为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提供针对性支持。在分组方式上,可采用“异质分组”与“自主选择”相结合的方式,将不同能力的幼儿分为4-5人一组,每组设置“材料管理员”“创意记录员”“分享发言人”等角色,让幼儿在合作中互相帮助;同时允许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创作主题(如“我想印小动物”“我想印花朵”),尊重幼儿的自主选择。在指导内容上,对创作能力较弱的幼儿,教师需提供“具象化支持”,如提供提前画好轮廓的模板(如简笔画小猫、小狗),引导幼儿沿轮廓在泡沫板上刻画,或示范简单的拓印动作(如“用手掌按压材料,保持 3 秒钟”);对创作能力中等的幼儿,教师需提供“启发式支持”,如在幼儿构思阶段提问“你想给小动物加上什么装饰?”“除了红色,还可以用什么颜色表现花朵?”,引导幼儿丰富创作细节;对创作能力较强的幼儿,教师需提供“拓展性支持”,鼓励幼儿尝试复杂的创作技巧(如“能不能用两种材料叠加拓印出层次感?”“如果改变拓印的力度,图案会有什么变化?”),挑战更高难度的创作任务。在指导方式上,教师需避免“手把手”式干预,多采用“观察 - 等待 - 提问”的策略,先观察幼儿的创作过程,不急于纠正“错误”(如颜色涂出边界、拓印图案不完整),待幼儿遇到困难时,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自主解决问题,如“你觉得现在的图案和你想的一样吗?如果不一样,我们可以怎么调整?”。

(三)个性化创作:尊重幼儿表达自由

个性化创作是发挥幼儿创造力的关键,需给予幼儿充足的创作时间与自主表达空间,允许幼儿按照自己的节奏与想法开展创作。首先,保障充足的创作时间,根据幼儿年龄与创作难度合理分配时间,小班活动时间控制在 20-25 分钟,中班 25-30 分钟,大班 30-35 分钟,避免因时间紧张导致幼儿仓促完成作品;其次,尊重幼儿的创作选择,不规定统一的创作主题与风格,允许幼儿自由选择材料、颜色、创作方式,如有的幼儿想用蔬菜块印出“彩色小鱼”,有的幼儿想用海绵印出“下雨的场景”,有的幼儿想将多种材料组合印出“海底世界”,教师均需给予支持与鼓励;最后,接纳幼儿的“试错”与“创新”,当幼儿出现“拓印失败”(如图案模糊、颜色混合杂乱)时,教师不指责、不否定,而是引导幼儿观察“失败作品”的特点,思考如何将其转化为新的创意,如“你看这个模糊的图案,像不像天上的云朵?我们能不能再加点白色颜料,把它变成云朵呢?”,保护幼儿的创作热情与创新意识。

(四)互动化分享:促进幼儿审美与表达能力发展

分享环节需采用“幼儿主导、教师引导”的方式,让幼儿成为分享的主体。首先,组织“作品发布会”,让每个幼儿轮流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用简单的语言介绍创作思路,教师用录音笔或手机记录幼儿的表达,后续整理成“作品档案”;其次,开展“同伴互评”活动,引导幼儿用“我喜欢……因为……”“如果……会更好”的句式表达看法,教师需引导幼儿尊重同伴的创作,避免负面评价;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评价重点不局限于作品的“美观度”,更要关注幼儿的创作过程与进步,如“你今天尝试了用两种材料拓印,想法很特别,下次可以再试试其他组合”“你比上次更会控制蘸色的量了,作品看起来更干净了”,同时将幼儿的作品分类展示(如按主题分类、按创作方式分类),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作品被重视,进一步增强创作自信心。[2]

结语:

幼儿园创意版画活动的组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从前期准备、实施过程到评价反馈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规划与优化。前期准备需兼顾材料适配性、环境启发性与经验关联性,为幼儿创作搭建基础;实施过程需通过趣味化导入、分层化指导、个性化创作、互动化分享,激发幼儿创作热情、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教师在实践中需始终以幼儿发展为核心,不断反思与调整策略,让创意版画活动不仅成为幼儿感受美、创造美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张萌. 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策略[J]. 教育观察 ,2020,9(36):122-124.

[2] 李芳. 幼儿美术教育中版画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 早期教育( 美术版 ),2019(1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