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下县域普通高中教师数字素养培养策略研究
阙富月
湖南城市学院,乡村小学教师创新创业中心,413000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教育数字化战略转型的关键动力。2023年年初,教育部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标准》,多角度要求教师的数字能力。县域高中作为县域基础教育的“龙头”,对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有着关键的连接作用。提升县域普通高中教师的数字素养有利于唤醒教师主体意识、创新教学实践和构建“高支持”的数字教育生态,推动县域高中教育的稳步发展,最终实现我国城乡教育的现代化与均衡化发展。
关键词:数字时代;县域普通高中;教师数字素养
课题:2023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成果
为提升教师利用数字技术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的意识、能力和责任,2023年2月我国教育部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为全体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然而,不少研究表明我国县域普通高中教师(以下简称县中教师)的数字素养发展仍存在不足。本文将结合县中教师数字素养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究县中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策略,以期通过提高教师的数字素养,提升县域高中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我国教师数字素养相关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县中教师数字素养的内涵解析
教育数字化战略是教育创新的抓手,教师是发展教育数字化的“软实力”。《教师数字素养》中对数字素养进行了定义:“教师适当利用数字技术获取、加工、使用、管理和评价数字信息和资源,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而具有的意识、能力和责任。”结合上述概念,县中教师的数字素养可以定义为教师合理收集与利用课堂教学数字资源,应用数字技术创新教学活动,开展教学研究,促进自身专业能力发展的意识、能力和责任。
二、县中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困境
县中教师的数字素养培养与提升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共同影响,本文根据一线教师的真实反馈将县中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困境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县中教师数字化意识淡薄。部分县中教师对数字技术赋能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认识存在误区。其中有的教师将数字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等同,混淆了二者之间的本质功能;有的教师则由于年龄等问题导致学习和使用数字资源及技术的动力不足,不愿尝试。随着城市的发展与扩张,县中优质师资与生源不可避免会被城市吸引,县中为保证办学质量,更聚焦于创造高升学率及“优质本科率”,这也使得县中教师的重心难以向发展与提升自身数字素养偏移。
二是县中教师数字化应用能力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县中教师面临学生高考升学的压力,工作时间长,工作内容繁杂,缺少自主学习与发展的时间。在县中追求高升学率及“优质本科率”的导向下,县中教师更倾向于将不可多得的培训机会用在学科教学培训等方面。此外,虽然教育部发布了《教师数字素养》标准,但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并未形成相应的支撑链条与保障制度以帮助教师提升数字素养,而县区本身就资源方面来说也难以与城市比较,缺乏社会资源作为第三方补充。
三是县中教师数字素养评价困难。如何对教师数字素养进行真正的客观评价与准确表征仍然是一个难题。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数字素养的维度与框架进行了研究,但每一类维度的具体水平表现并没有明确界定,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与条件。且教师的数字意识与态度会受到个体主观偏好、职业情感等主观因素影响,也会随着外界条件的改变产生即时性变化,如何基于统一标准,精准及时地了解县中教师数字意识与态度变化情况仍是难题。
三、县中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策略
(一)创设氛围,强化县中教师的数字化意识
县中教师的数字化意识提升不仅直接受教师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影响,同时也受客观环境的氛围影响,要提升县中教师的数字化意识,就要创设良好的数字化环境氛围。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数字素养培养的宣传力度,联合学校及社会各界力量搭建数字化学习平台,开展数字化主题培训、专家讲座及政策解读,帮助县中教师深入了解数字化转型对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的意义。此外,政策激励也能够鼓励教师了解、应用数字化技术与手段,形成全员参与、共同进步的氛围,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县中教师的数字化意识。
(二)精准聚焦,提高县中教师的数字化应用能力
县中教师相较于高校及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而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县中教师群体处于基础教育的“出口”阶段,需与学生一同应对高强度的标准化考试,工作及生活节奏紧凑,要提升县中教师的数字化应用能力,就必须精准了解该群体对具体的数字化技术与手段的需求,开展针对性培训。例如对于一些初期接触数字技术的教师,培训重点可偏向指导教师学习基础的技术操作,如何运用数字化教学软件等,并结合不同学科和教学需求,组织更具针对性的教学培训活动,提升培训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完善机制,构建教师数字素养评价体系
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是培养县域普通高中教师数字素养的重要支撑。应建立包括基本数字素养、自主数字素养以及专业教学数字素养,以及符合培养需要的评价机制,确保教学评价机制始终是教师数字素养水平的反馈者及提升的动力源。如,将评价结果列入教师的薪酬待遇、职称考核范围,提高前者在后者中的权重,明确数字技术在备课、教学中的重要性,激励教师主动学习或参加各类专项培训,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增强数字化教学教研能力。
教师数字化转型是提高教学成果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教师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必须明确教师数字化转型的“技术”性创新发展,是手段方式的变化,并没有改变教师本质,一切活动必须围绕教师本职工作展开。县中教师能力新发展要在传承创新中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才能培育立大志、担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潘亦纯,张建晓.中学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路径探析[J].教育科学论坛,2025,(05):42-44.
[2]吴军其,刘萌,吴飞燕,等.乡村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影响因素与实施策略研究——基于结构方程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25,(01):109-116+125.
[3]陈恩伦,高杨.文化再生产理论视角下我国乡村教师数字素养异质性及其路径调适[J/OL].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7[2025-02-16].
[4]杨红云,吴飞鸽,丁永刚,等.师范生数字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教育科学探索,2025,43(01):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