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党建引领下生产制造企业职工思想动态调研及思政工作创新路径

作者

姜波 童铭斐

陕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旬阳卷烟厂 陕西 旬阳 725700

1、政治认同总体向上,但深度理解与实践转化有待加

广大职工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特别是关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共同富裕等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普遍持拥护态度,对国家发展前景充满信心。然而,部分职工,尤其是一线年轻操作工人,对党的创新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多停留在宏观感知层面,对其与自身岗位实践、职业发展的内在联系认识不够深刻,理论武装向岗位建功转化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待提升。

2、价值取向务实多元,物质诉求与精神追求并存

在市场经济环境和多元文化影响下,职工价值观念更趋务实。薪酬福利、工作稳定性、劳动强度与安全保障被视为最核心的关切。与此同时,“90 后”、“00 后”新生代工人大量涌入,他们不仅看重物质回报,对个人价值实现、工作自主性、技能成长空间、企业文化氛围、工作生活平衡以及被尊重、被认可的精神需求显著增强。个体价值实现与集体主义精神的有机融合成为新课题。

3、职业发展焦虑凸显,技能提升渴望与路径困惑交织

面对智能制造转型加速,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对传统岗位的冲击日益显现,“本领恐慌”和职业发展焦虑普遍存在。绝大多数职工表现出强烈的技能提升和终身学习意愿,渴望掌握新技术、新工艺。然而,部分职工对转型方向感到迷茫,对如何有效获取适配新岗位的技能培训资源、畅通的职业发展通道存在困惑,担心被技术迭代淘汰。

4、压力源多样并存,心理健康关注度亟待提高

生产制造一线职工普遍面临多重压力:计件制下的产量压力、严格的质量标准要求、长时间的重复性劳动或轮班作业带来的身体疲劳、部分岗位的噪音/粉尘环境、复杂人际关系处理等。此外,大城市的生活成本、婚恋压力等也构成重要负担。然而,企业对职工心理健康的关注、疏导渠道的建设和专业支持力量普遍不足,职工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意识也相对薄弱。

二、传统思政工作模式的瓶颈

1、思政工作内容吸引力不足,感染

部分思政工作仍停留在单向灌输宏大理论、政策宣讲层面,内容空泛、抽象,与职工关心的具体问题(如薪酬福利、技能提升、职业发展、生活困难)结合不够紧密,未能有效解答其思想困惑和现实诉求,导致“上热下冷”,难以入脑入心。过度依赖集中开会、读文件、听报告等传统形式,互动性、体验性、趣味性不足。在信息化时代,未能充分利用新媒体、移动互联网等职工喜闻乐见的载体和形式,传播效能大打折扣。

2、思政工作协同性不够,评估效果模糊

思政工作往往被视为党务部门或政工干部的“独角戏”,未能有效整合行政、人力资源、工会、共青团、车间班组等多方力量,形成齐抓共管的“大思政”格局。一线班组长、党员骨干、劳模先进在思政工作中的“前哨”作用发挥不充分。对思政工作的成效评估缺乏科学、量化的指标体系,多停留在活动次数、参与人数、信息上报等表层数据,难以真实反映职工思想认知、价值观念、行为表现的实际变化及其对生产效率、质量安全、团队氛围等业务指标的促进作用,导致工作改进缺乏精准依据。

三、构建新时代党建引领下的思政工作新生态

1、强化政治引领,筑牢思想根基

聚焦职工关切,将党的创新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与企业发展战略、行业发展前景、岗位职责要求、个人成长规划紧密结合。编写“车间微党课”、“班前五分钟”口袋书等通俗读本,邀请技术专家、劳模工匠结合自身经历解读政策红利。组织“我与高质量发展”主题大讨论、“金点子”征集活动,引导职工深刻理解国家战略、企业目标与个人奋斗的内在统一。大力选树宣传在技术创新、攻坚克难、质量提升、安全生产等方面涌现出的党员先锋岗、工人先锋号、劳动模范、最美职工等先进典型。组织“劳模工匠进车间”、“党员技术能手传帮带”活动,用身边人、身边事诠释敬业精神、工匠精神和奉献精神,增强引领的亲和力和感召力。

2、聚焦核心关切,精准回应诉求

建立健全常态化、制度化的职工思想动态收集分析机制。推广运用“书记信箱”、“线上心声平台”、定期职工思想恳谈会、党员责任区走访、班组长“微观察”等方式,畅通职工诉求表达渠道。党组织定期牵头分析研判,将职工反映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纳入“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清单,明确责任部门、解决时限,并向职工反馈进展,形成闭环管理。

3、革新方式载体,增强时代质感

积极拥抱新媒体,建设运营企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账号、内部学习APP 等。制作发布短小精悍、生动活泼的微视频、H5、动漫、图解等产品,宣传政策、解读制度、展示榜样、传播文化。建立正能量充沛的职工网络社群,鼓励互动分享,培育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利用VR/AR 技术打造虚拟车间、安全体验馆、厂史馆,让职工在沉浸式环境中学习安全规程、了解企业历程、感受文化传承。组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拓展训练、主题观影、文艺汇演、体育竞赛等参与式、体验式活动,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凝聚共识。将思政元素融入生产现场 5S 管理、精益生产看板、质量文化墙等,实现环境育人。

4、建强组织堡垒,激发主体活力

明确党组织主体责任、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将思政工作成效纳入党建工作考核和干部绩效考核体系,与评优评先、干部任用挂钩。推动行政领导、业务骨干履行思政工作责任,实现管业务与管思想相统一。大力推行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党员突击队,要求党员做到“思想动态最先知、困难职工最先访、矛盾纠纷最先解”。发挥工会“娘家人”、共青团“生力军”作用,形成党组织领导下的群团组织协同发力格局。加强对班组长做思想工作的培训赋能,使其成为“前沿哨兵”。

总结:在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伟大征程中,生产制造企业职工队伍的思想稳定与精神振奋是核心驱动力。唯有坚持党对企业的全面领导,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源源不断地转化为企业的发展优势、治理效能,以精准洞察职工思想动态为起点,以解决实际问题、满足核心需求为关键,以理念创新、方法革新、载体更新为突破,方能构建起富有时代气息、切合企业实际、深得职工认同的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参考文献:

【1】何川.企业政工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机制路径分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社会科学,2024(12):167-170.

【2】陆成龙.新时代党建工作路径创新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0(16):25-27.

【3】黄伟.党建思政工作与企业运营管理的结合路径探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20(1):186-187.

作者简介:姜波,男,汉,咸阳人,人力资源科。

童铭斐,男,汉,人,企业管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