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作者

胡周萍

浏阳市第六中学 410324

引言

当前高中化学教学面临如何将抽象知识具象化、如何激发学生深层学习兴趣的挑战,传统讲授模式难以充分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以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其理念与化学学科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高度契合,为突破现有教学困境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与实践框架。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征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特征在于其以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理念。该方法将具体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建构者。教师角色从传统的灌输者转变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任务的设计者和过程的引导者。整个教学过程围绕任务的分析、探究、完成与反思展开,强调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究与协作学习来获取知识、提升技能并内化核心素养。其显著特征表现为学习目标的明确性,即任务直接关联教学目标;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强调做中学;以及学习成果的具象化,通过任务成果检验学习成效。这种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培养了其解决问题的高阶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高中化学教学面临的挑战

高中化学教学当前面临多重挑战,其学科知识体系兼具抽象性与微观性,学生对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难以形成直观认知,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传统以讲授和演示为主的教学模式难以有效突破这一瓶颈,可能导致学生兴趣缺失与机械记忆。其次,新课程改革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与社会责任感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教学实践中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实验环节多为验证性,学生自主设计探究的机会不足。此外,课时紧张与教学进度的压力,使得开展深度探究活动时常面临时间不足的制约。如何将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社会议题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培养其综合素养,是当前教学实践中的一项重要挑战。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基于真实情境的任务设计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化学中的应用,首要关键在于设计源于真实世界的学习任务。化学并非抽象符号的堆砌,而是解释与创造物质世界的科学。因此,任务设计必须扎根于生活现象、社会议题或科技前沿,赋予学习以现实意义和目的。例如,在讲授原电池原理时,不应止于背诵定义和电极反应式,而是可以提出“利用水果制作一个能点亮发光二极管的小型电池”的核心任务。这个任务将抽象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转化为一个具体可感的挑战。它立即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需要主动思考哪些水果电解液效果更佳,哪些金属片适合做电极,如何连接电路等问题。在解决这些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为了成功点亮灯珠,会自发地去理解和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电势差、电路闭合等核心知识。这种通过完成任务来获取知识的方式,使得学习不再是被动灌输,而是为解决真实问题所做的主动探索和知识建构,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持久性。

(二)实验探究为核心的任务实践

高中化学的学科本质是实验科学,任务驱动教学法与之高度契合,能够将传统验证性实验转化为以探究为核心的任务。教师不再是实验步骤的发布者,而是任务情境的创设者和引导者。例如,学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时,任务可设计为“探究不同条件下过氧化氢分解的快慢,并为实验室储存过氧化氢提出建议”。学生需自主分组,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因素的影响。他们需要亲手操作,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并分析得出结论。这个过程完整重现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不仅深刻巩固了化学反应原理的知识,更关键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实证思维、变量控制能力、观察记录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任务驱动下的实验不再是照方抓药,而是充满不确定性和挑战性的探索之旅,成功与失败都是宝贵的学习经历,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模型构建促进微观理解

化学学习的难点在于其微观性和抽象性,任务驱动教学法可通过模型构建类任务,将不可见的微观世界可视化、具体化。对于学生难以想象的分子结构、晶体排列、化学键等概念,可以设计动手制作模型的任务。例如,在学习有机化学甲烷、乙烯、乙炔时,任务可设置为使用橡皮泥、牙签或模型组件,构建这些分子的空间结构模型,并比较其键长、键角及空间构型的差异。通过亲手拼接,学生能直观理解碳原子成键方式如何决定分子立体形状,从而深化对同分异构现象等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再如,学习离子晶体时,可任务化地让学生用球棍模型模拟氯化钠晶体的晶胞,分析每个离子周围的空间排布。这种从宏观模型到微观想象的思维跨越,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难度,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具象操作,有效促进了学生对化学核心概念的深层建构与理解。

(四)社会性议题的任务融合

任务驱动教学法为化学教学融入社会性科学议题提供了绝佳路径,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科学决策能力。化学知识与环境污染、资源匮乏、能源危机等全球挑战息息相关。教师可以设计基于这些真实议题的复杂任务,例如调查本地水体富营养化状况并分析其化学成因,或探讨不同能源电池技术的利弊与回收方案。此类任务要求学生超越课本,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去调查、分析、辩论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他们需要搜集资料,处理数据,进行成本效益与环境影响的多维度评估,最终可能以研究报告或倡议书的形式呈现成果。这个过程不仅巩固了氮磷循环、电化学等知识,更将学习提升至价值层面,使学生认识到化学是一把双刃剑,科技发展必须与社会责任并行,从而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作为未来公民的决策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活化化学课堂、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该方法不仅深化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更培养了其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未来需进一步优化任务设计,完善评价机制,推动其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度融合,从而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瑞利. 基于任务驱动型的高中化学探究实验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 ,2024.

[2] 刘晓云. 任务驱动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 教育艺术,2024,(02):1.

[3] 郝玉棒 . 高中化学实验“任务驱动”教学[J]. 文理导航 ( 中旬 ),2023,(06):88-90.

[4] 张崇海洋 . 任务驱动法在培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应用研究 [D]. 西华师范大学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