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关于数字技术赋能邢襄文化对外推广的对策建议

作者

徐晓芬 韩雪娜 宋成杰

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省邢台市 054000

邢襄文化作为燕赵文明的重要分支,承载着邢台 3500 年建城史的厚重底蕴。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遗址,到商代祖乙迁都于此奠定“邢国故地”之名;从邢窑白瓷“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制瓷巅峰,到元代科学家郭守敬在天文历法领域的突破性贡献,文化符号体系丰富多元。[1] 然而,当前邢襄文化传播呈现显著的地域局限性,其影响力多滞留于河北省内,传播渠道依赖传统文旅宣传与节庆活动,互动性弱、传播覆盖面窄,难以激活跨区域文化共鸣。

数字技术在文化传播领域已展现出革命性潜力。故宫博物院通过数字文物库、AR 导览系统实现传统文化破圈,河南卫视以虚拟场景融合技术打造的《唐宫夜宴》短视频播放量破亿,证明技术创新能有效突破文化传播的时空壁垒。基于此,以短视频、VR 虚拟体验、大数据精准传播为核心的数字技术,有望成为激活邢襄文化跨区域传播的新引擎,推动地方文化符号向全国性文化IP 的转型。[2]

一、邢襄文化对外推广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邢台文旅部门积极构建多元推广体系,在文化传播领域积累了宝贵经验。现有推广格局呈现传统与数字媒介协同发力的特征。线下以瓷都赋、邢州大治、千年邢窑等品牌活动为载体,通过光影秀、沉浸式展演、文物真品陈列等形式立体呈现文化内涵,有效凝聚本地文化认同;传统媒体依托纪录片、名人传记、报纸专栏等深度内容,构建起系统性的文化叙事框架,成为对外传递邢台历史脉络的重要窗口;数字化探索方面," 邢台文旅" 新媒体矩阵初步形成,抖音、公众号等平台通过短视频、图文资讯实现文化传播的即时触达,部分爆款内容已显现跨区域传播潜力。

当前推广体系在效能提升上面临多重挑战。其一,传播辐射范围存在区域性局限。尽管线下活动与传统媒体形成稳定传播圈层,但跨区域传播声量相对薄弱,文化符号的省外认知度仍处于培育阶段,尚未形成全国性的文化识别度。其二,内容呈现形式有待丰富拓展。现有传播内容以图文资讯、活动报道为主,对邢窑白瓷的工艺美学、郭守敬科技成就的现代价值等核心文化元素,缺乏 AR 场景还原、虚拟互动体验等沉浸式表达方式,难以满足不同年龄层、地域受众的深度文化消费需求。其三,精准化传播策略尚待完善。当前活动推广没有充分结合邢台周边及交通直达区域消费者的受众偏好差异,在内容选题、传播渠道适配性上缺乏分层设计,导致部分优质文化资源未能有效触达目标人群。其四,数据驱动的传播机制尚未健全。虽然新媒体平台积累了基础传播数据,但尚未建立涵盖用户画像、传播路径、互动效果的全链条监测体系,对 " 哪些内容更易引发跨区域共鸣 "" 不同渠道的转化效能如何" 等关键问题缺乏量化分析,制约了推广策略的精准优化。

二、数字技术赋能邢襄文化推广的可行性路径

短视频与社交平台的裂变传播机制为文化破圈提供了现实可能。清明上河园依托抖音、快手、B 站等多平台矩阵运营,以系列短视频拆解宋代市井文化密码,通过复原《清明上河图》中的漕运场景、勾栏瓦舍烟火气等内容,仅视频播放量就突破 5.34 亿次,印证了垂直内容精准推送的强大效能。邢襄文化可借鉴此模式,针对不同平台用户画像定制内容,例如在抖音打造邢窑白瓷烧制工艺的“微纪录片”,依托快手社区生态特征推出郭守敬科技成就趣味科普,在 B 站等平台开发动漫风格的邢襄历史动画,通过智能分发与社交网络裂变传播实现跨区域传播。

虚拟现实(VR)技术能够突破时空限制,构建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三星堆博物馆“古蜀幻地”AR 导览和“山海奇豫”上海豫园 AR 灯会,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扩展现实技术体系(XR),吸引众多地域外用户“云参与”,证明虚拟场景可有效激发文化共情。邢襄文化可开发隆尧唐祖陵 VR 全景漫游项目,用户通过佩戴设备即可穿越时空长河,沉浸式感受唐代皇家陵园的庄严肃穆;打造内丘扁鹊庙 AR 互动体验项目,移动端图像识别触发虚拟行医场景,让中医药文化从静态展示变为动态交互;建设邢台历史博物馆 MR 混合现实导览项目,用户通过虚实融合技术即可触碰历史脉络,使文物展陈从单向观赏转向深度体验。

大数据分析为精准化推广提供决策依据。通过整合抖音、微信等平台用户数据,基于LBS 定位数据构建邢台 3 小时交通圈用户画像,能够捕捉地域文化偏好差异。例如,针对京津冀用户对历史文化的高语境文化消费偏好,可侧重推送后赵都城、大唐雄风深度内容;面向郑州、安阳、保定年轻群体,则以“国潮 + 邢襄元素”短视频吸引关注,实现内容供给与消费需求的精准匹配。

数字文创与 IP 开发可激活文化资源的商业价值。陕旅集团以“骏途链”为底层架构的文博数字藏品交易平台,和平精英与清河坊祈福灯会、QQ 飞车与婺源古民居的联动,均验证了文化 IP 的市场潜力。邢襄文化可挖掘郭守敬天文仪器、邢窑白瓷纹样等符号,开发NFT 数字藏品,联合《王者荣耀》等热门游戏开发“柏人城之战”历史事件主题系列数字衍生品,将文化价值转化为年轻群体热衷的消费形态,以商业变现反哺文化传播,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推广闭环。

三、数字技术赋能邢襄文化推广的对策建议

(一)解构传播壁垒:构建多维数字矩阵的破圈路径

当前区域文化传播的核心困境,在于平台功能同质化与内容供需的结构性错位。可依据平台特性构建全域覆盖与精准触达并行的传播体系。在抖音、微信视频号等算法驱动型平台,将祖乙迁邢、豫让报恩等文化 IP 转化为微纪录片与剧情演绎相融合的形态,通过方言说唱和动态视觉设计降低文化认知门槛。针对马蜂窝、携程等垂直类平台,应聚焦文旅消费场景,开发黄帝躬耕干言岗 VR 漫游、大禹治水大陆泽数字导览等沉浸式体验产品,使用户在行程规划阶段即能感知文化内核。传播策略需实现多维联动,既要运用王宝强等明星代言提升关注度,也要激活关键意见领袖和关键意见消费者的社群影响力。具体操作中可邀请历史学者直播邢国考古发掘过程,以学术权威强化内容可信度;支持本地手艺人用短视频记录邢窑白瓷制作技艺,通过场景化叙事引发情感共鸣。

(二)重塑体验范式:从单向输出到交互沉浸的质变

文化传播效能提升的关键症结,在于静态呈现与动态感知的体验割裂。邢襄文化数字云展厅建设需突破传统三维建模模式,可引入高精度数字化技术,例如对唐代白瓷执壶实施纳米级三维重建,用户通过手势交互即可激活从陶土采掘到窑炉烧制的工艺还原动画,同时关联《茶经》古籍的数字化版本进行多维印证。配套开发元代天文官角色互动程序,将郭守敬天体观测算法转化为可视化虚拟装置,实现知识传递向沉浸式体验的转变。同步构建 AR 城市漫游体系需形成跨区域文化链接,在邢台古城墙遗址部署增强现实识别节点,移动端扫码可重现宋代邢州商贸码头的动态全景;于省外文化地标设置虚拟交互接口,扫描特定建筑即可激活魏征直谏朝堂、扁鹊问诊施针等历史情景的数字复现。

(三)建立数据中枢:实现经验驱动到智能决策的跃迁

传统传播模式的主要问题在于缺乏闭环反馈机制,导致策略制定存在盲目性。可以运用大数据舆情监测与热搜分析工具,建立从热点捕捉到价值实现的快速响应通道。例如当" 国潮穿搭 " 登上热搜榜单时,可联动邢窑冰裂纹非遗技艺与服装企业发起设计竞赛,依托抖音挑战赛实现传统文化符号的时尚转译。在精准施策层面,需深度整合用户画像与地域文化特征。当数据显示京津冀用户对历史考古类内容偏好显著,应侧重推送邢国都城考古报告;当济南、太原、德州的年轻群体对数字文创点击量高,可针对性推广邢台爱情山恋爱模拟游戏、战国名将李牧策略战争游戏等创新载体。

(四)打破场景边界:构建线上线下互哺的生态闭环

文化传播的空间限制,可通过技术手段转化为传播优势。“邢襄文化知识竞答”小程序应强化社交裂变功能设计,将段位晋级挑战与地域对战模式同景区门票激励机制有机结合,在答题环节嵌入邢窑白瓷烧制技艺演示、紫金山五杰书院求学等短视频内容,同步达成文化普及与品牌传播的双重目标。跨区域巡展需构建体验式传播闭环。例如,面向京津冀高校群体推出 VR 陶瓷工艺模拟系统,体验者完成虚拟拉坯操作后获取电子认证徽章,系统同步生成个性化分享素材。在省级旅游发展大会举办期间,文旅部门可组建特色展团,开设邢窑瓷器制作、木制玩具创作等非遗实践工坊。游客现场制作的特色手工艺品可转化为数字藏品,配套发起“邢襄好物盲盒”线上认购活动,形成实体体验与数字传播的立体化矩阵。

(五)夯实人才基座:培育技术与文化融合的复合力量

数字技术应用领域的持续发展瓶颈,本质源于人才断层引发的创新动能不足。政府可与高校协同构建理论学习、技术实训、项目孵化的三级培养体系,重点联合邢台学院、等院校共建数字文旅学院。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可嵌入字节跳动短视频运营、创维 VR 场景开发等实战模块,使毕业生同步具备文化解码能力与技术实现能力。文旅部门可以主导构建政产学研多方协同机制,明确各方权责边界。具体而言,政府应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企业着重开展技术研发与产品迭代,媒体专注流量赋能与渠道拓展,高校则立足学术研究提供智力支撑。

数字技术的赋能本质是文化传播逻辑的重构。唯有打破平台、场景、主体的多重壁垒,建立数据驱动的动态优化体系,才能将邢襄文化的地域符号转化为全国性文化 IP。这不仅是技术手段的革新,更是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实现价值重生的必由之路。[3]

四、潜在挑战与应对措施

数字技术赋能存在双重现实制约。一方面,技术开发与运营维护成本高,VR 场景建模、大数据平台搭建等都需要持续资金投入,给地方财政带来压力。另一方面,部分文化资源数字化面临技术和认知难题,将郭守敬天文仪器原理可视化需要整合跨学科知识,在还原邢窑白瓷釉料配方时,也需要平衡好文物保护与技术复现的关系。

应对策略遵循精准破局、梯度推进原则,分两步实施。第一步建立多元资金筹措机制,积极申报省级文旅融合专项资金,引入社会资本以文化 IP 授权分成模式参与开发,缓解财政压力;第二步实施符号筛选、分层转化策略,优先选取邢窑白瓷、郭守敬科技成就等高辨识度文化符号进行数字化,运用 3D 文物建模、动画原理演示等成熟技术实现快速落地,积累成功案例后再向复杂文化场景拓展。这种分阶段实施路径,既能降低技术风险,又能凭借初期传播效果提升各方参与积极性。

技术不仅是传播工具,更是文化价值的重构媒介。随着 AIGC 技术的成熟,邢襄文化传播有望实现“千人千面”的精准触达。通过用户行为数据训练生成模型,自动定制适配聚焦历史考据需求的深度内容、满足长三角 Z 世代的国潮化表达。同时,元宇宙技术将催生虚拟邢州城等沉浸式空间,使跨地域文化体验从“观看”升级为“参与”。持续的技术迭代与文化深度融合,将为邢襄文化从区域符号成长为全国性文化IP 开辟无限可能。

参考文献:

[1] 邢台市人民政府网 . 邢襄文化 [EB/OL].http://www.xingtai.gov.cn/mlxt/lswh/fsxg/201108/t20110803_249259.html,2023-07-11.

[2] 文旅部等五部门发布《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 (2022—2026 年 )》[J]. 演艺科技 , 2022, (04): 87.

3] 江小涓 . 数字时代的技术与文化 [J]. 中国社会科学 , 2021, (08): 4-34+204.

2024 年度邢台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品邢襄历史游美丽泉城 --- 邢襄文化对外宣传策略研究(XTSKFZ2024201)

作者简介:徐晓芬,女,1990 年1 月生,河北邯郸人,汉族,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