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中一年级数学素养的实践与思考
王之明
沈阳市辽中区教师进修学校 110200
根据教育部 « 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
及辽宁省教育厅2023 年8 月1 日下发的《关于做好小学一年级零起点教学工作的通知》的要求 , 落实《2022》版数学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中对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入学适应期教育的相关要求,数学教学中要利用生活经验和幼儿园相关活动经验通过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活动方式,学习简单的数学内容。
作为数学学科,我们以数学课程为例尝试。开展了《幼小衔接中一年级数学素养的实践研究》目的是在于了解幼儿身心发展和幼儿数学教学的特点,进一步理解一年级数学教材知识点的衔接点,侧重点,引导教师聚焦衔接过程,目标达成,习惯养成,素养形成的核心问题,带着思考进入每一节数学教学课例的研磨中。
数学课标在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及其内涵里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对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及运算结果的直接感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数的意义,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在简单的真实情境中进行合理估算,作出合理判断,能初步体会并表达事物蕴含的简单数量规律,数感是形成抽象能力的经验基础,建立数感有助于理解数的意义和数量关系,初步感受数学表达的简洁与精确,增强好奇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数感应是一个润物无声的过程,一年级是数感培养的基础阶段,数感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在数学故事中,培养数感。
首先我们结合一年级数学《小猫钓鱼》一课展开关于数感培养的教研活动。
在高玲老师执教的《小猫钓鱼》一课中,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理解 0 的意义,学习 0 的书写。0 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学生在幼儿时期在生活中经常会见到 0 用到 0,但却很难真正理解 0 是作为一个真实的数而存在的事实。所以在今天的教学中,她选择了孩子在幼儿园时喜欢听故事的心理需求设置情境,以小猫钓鱼的故事开始自然而然的展开新授课,在情境中观察数量的变化,把学生对0 的认识放在具体情境中,并结合学生的亲身经历体会“一个也没有”时,就要用0 来表示。教师引导学生在故事中感悟数,经历书写过程,感悟“0”的特点。
二,在具体操作中,理解数感。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把儿童认知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 0~2 岁)、前运算阶段( 2~7 岁)、具体运算阶段( 7~11 岁)、形式运算阶段(11 岁以上)。小学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正处在前运算阶段的第二水平( (5~7 岁),思维处在以直观、具象为主的思维阶段,主要通过语言、模仿、想象、符号化的表征图式。 当 PPT 出现 4 只小猫钓鱼的演示过程由多到少,自然引出用符号表示“一个也没有”的必要性,“
的出现水到渠成,和前面认识的数字一样,“0”也是自然数。为帮助学生体会 0 的意义。高老师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字 0。教科书呈现了一组生活中常见的用 0 表示的现象,目的在于激活学生幼儿时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生活中处处有“0”的出现,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发展数感。
三.在趣味活动中,建立数感。
为了更好地开展适应期的衔接工作,一年级数学教师有必要了解幼儿数学学习大致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到:幼小数学教学除了有紧密的联系,还存在明显的差异,这跟不同学段的目标有关。幼小衔接期在大班开展的数学活动中,数学知识是背景,游戏活动是主题,幼儿园教学聚焦于“玩”中的经验和体验,“好玩”是吸引幼儿积极参与的重要因素。对知识目标的把握不明确,结果也没有体现,不存在巩固练习,效果检测等等,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虽然衔接着以“玩”为主的学习方式,但不能仅停留在“好玩”上,更要追求“会玩”,也就是要“在玩中学数学”。教学目标指向更明确,此时的游戏活动,故事导入只是“背景”,数学学习才是主体。 因此,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的有效衔接中,应采用一些适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的教学措施,如围绕数学知识学习开展游戏活动、创设故事情境、设计动手操作、模拟真实场景等,从而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感悟数学思想方法。这里要求教师教学目标要明确,形式可以衔接幼儿化,知识趣味化,应用实效化。其中,关键的衔接策略有三个:一是强化直观;二是游戏化教学;三是注重良好习惯培养。《义务教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在第一学段( 1~2 年级)的学段目标中明确指出的:“在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入学适应期,利用生活经验和幼儿园相关活动经验,通过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活动方式学习简单的数学内容。”在一年级第一学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生活经验、学习经验的把控,充分衔接了幼儿已有经验,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年级上册在生活中的数中,“认识 10 以内的数”这一单元是学生与数学学科的“初次见面”的内容,1-5 的认识。0 的认识,6-10 的认识,看似简单,又各自独立,背后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却十分深刻,对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有着不可忽视的衔接作用。这是基础性知识的衔接。更为隐性的习惯养成在于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这也正是数学核心素养形成的起点。
作为一年级数学教师关注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过渡期的学情,激发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使他们产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的价值。
此外,教师还需关注幼小衔接不等于“读、写、算”,孩子从幼儿变成小学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论是数学课堂还是幼儿园提供的学习经验,累积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在开展幼小衔接的过程中,有三个问题需要充分关注。
1. 衔接要自然
小学将一年级开学设置入学适应期,重点实施入学适应教育。课堂主要采取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的方式进行,强化儿童的探究性、体验式学习。这些举措都能够对不同知识掌握程度的学生有一个适应过程,也能够将数学素养的形成找准切入点。
2. 衔接重实效。
幼小衔接是一项需要实实在在加以落实的过程,要关注过程和实效,要真正抓住衔接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深入研究问题,并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很多问题并不是一次教研活动就可以解决的,应该经过实践的探索、验证,教研的成效是以问题是否得到解决为衡量标准的。
3. 衔接要协同
实施科学的幼小衔接,要求我们要了解幼儿园数学知识的形式、内容、学生的把握程度,更要研究数学教材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养目标、评价指标做到有“备”而来,有的放矢,学有所得!
研无止境,研而问道。在教学研究的路上,让我们期待无痕衔接,习惯延续,素养天成,终身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