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学生随班就读分层教学尝试
杨雅利
武汉市江汉区红领巾实验学校 430000
特殊学生的教育一直是教育部关注的重点。面对这个群体,教育部提出了本土融合教育模式,提出“随班就读”“应随就随”等理念,旨在推动特殊学生的素质教育,使他们进一步融入社会、融入集体,让特殊学生也能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目前,普通小学随班就读的特殊学生越来越多,这些学生语言发育迟缓,感统失调,思维方式较为单一,想象力较差,记忆容量小,有意注意集中时间短,只能集中于学习情境的某一方面,只能完成一些简单的作业,例如勾、圈、画、涂色等简单的练习或写简单的数字。甚至有的特殊学生完全听不懂老师所讲,这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了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那么,如何将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的课堂需求进行融合?接下来我就部编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这一课来浅谈分层教学。
一、立足儿童视角,确定教学目标。
《曹冲称象》这一课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儿童生活”为主题编排了《曹冲称象》《珍玲的画》《一封信》《妈妈睡了》四篇课文,每篇课文都以儿童视角表现了儿童的生活。〝阅读课文,能说出, 自己的感受或想法〞 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另一个教学重点是“借助词句,尝试讲述课文内容”。一年级上学期学生学习了“借助图画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课文内容”,一年级下学习过“根据课文信息做简单推断”,此前还未训练过学生的读文表达感受、说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因此,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整体的学习目标不宜拔高,应多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用完整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或者想法,借助语言支架帮助学生表达课文的主要内容,过程中老师适当帮扶,重在鼓励学生乐于表达。
首先,分层教学目标。普通学生教学目标为:1.认识“曹、称”等14个生字,会写“称、底”等 5 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 借助词句,梳理课文内容。通过对比朗读,体会“到底”词语表达的意思。3. 交流“课文中提到的两种称象办法,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
而特殊学生的教学目标可以适度调整为:1. 认识“曹、称”等14 个生字,会写“称、底”等 5 个生字。能基本流利地朗读课文。2. 借助图示与词句,梳理课文内容。通过对比朗读,体会“到底”词语表达的意思。3. 判断“课文中提到的两种称象办法,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教学重难点也随着教学目标的改变而改变。
因为特殊学生无法用一连串的语言表达见解,因此,我们的教学目标可以将文字理解上的难度降低为图文结合地直观理解;将表达的难读降低为“判断”即可,判断对了就说明该生理解了内容。
二、分层教学设计,开展学习活动。
《曹冲称象》出自《三国志·魏书·邓哀王冲传》,讲的是曹冲小时候想出了称象办法的故事,从儿童视角,表现了儿童生活,体现了曹冲善于观察,爱思考,能大胆表达想法的特点。 因此围绕“儿童生活”主题,我创设“儿童生活乐园”情境,解决主线问题“课文中提到两种称象办法,为什么曹冲的办法好?”设计五个活动任务,从字词句到整体感知课文再到交流谁的称象办法好,为什么好。提炼学习课文的方法,如读一读、标一标、找一找、想一想、画一画等,形成规律,驱动学生自主探索曹冲的智慧,收获学习目标。
活动一“逛逛动物园,走进象的故事”中,我邀请学生逛逛动物园进入本课学习,开课环节的游戏导入本身趣味性强,难度不大,选择的都是学生们喜闻乐见且在第二单元《拍手歌》中学过的的小动物,看图猜猜猜。因此本环节随读生和普通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
特殊学生有先天性语言发育迟缓、注意力缺陷、感统失调等问题。据了解,特殊学生在校外参加的康复训练叫感统训练,而感统训练的内容几乎都是和感官体验等训练项目。活动二中,我通过展示“秤”的实物邀请随读生上台体验、课前预习时和家人一起制作生字卡片,与助学伙伴字卡交流、与老师合作玩“搬石头上船游戏”增强随读生的感官体验,激发学习兴趣,拉长专注力的持久性,帮助随读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活动三的教学内容有大量的深度思考与语言表达的练习,如“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什么曹冲的办法好?”这对于随读生而言偏难,因此本环节我尝试分层设计,降低难度,通过助学伙伴引导其朗读课文,画出课文中出现的两种称象办法,通过倾听师生交流简单判断哪一种好即可,判断对了即说明学生理解了为什么曹冲的称象办法好,不需要其组织语言去表达“为什么曹冲的称象办法好?”
活动四中除了与助学伙伴共读课文,体会大象的高大对于随读生而言应该比较容易,每一位学生都会喜欢动物,大象这样常见的动物,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都不会陌生,通过近距离关注与对话,引导其猜测“大象有多大?”“你见过多大的大象?”“你见过多大高的大象?”通过回忆生活经验,激发他对大象高大的理解,从而读出自己的感受。
随读生书写能力比较弱,有的甚至横写不平竖写不直,汉字无法正确占格,一个字的笔画很难凑拢,因此活动五中我设计了个性化字帖,普通学生按照常规要求,描一个写两个。随读生临帖练字,降低标准,做到描的笔画和原帖重合即可,力求特殊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慢慢融入。
三、关怀学生主体,精选巧用资源。
1. 视频与文字资料相结合。
理解人物关系,更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在开课环节,我补充了一段历史剧资源,通过直观地影视表演帮助特殊学生理解曹冲的聪慧不止体现在课文中“称象”这一件事上。而是体现在生活中的很多件事情上,所以曹冲深得曹操喜爱。
2. 实物体验,真切感受。
老式的杆秤离学生生活遥远。 课堂上,在生字教学中,利用“杆秤”这一实物,重点讲解“杆秤”的部件名称,邀请特殊学生体验杆秤的用法,怎么称?称重时的感受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体会到称的多大的物品单手就要拎起多大的物品,甚至是称的时候感觉手很疼,这些真切的体验可以为理解后文如何用秤称大象以及理解为什么官员们的称象办法让曹操不满意而做铺垫。
3. 生字卡助力合作,游戏动画激互动。
一节好的课堂必然需要小组合作交流,在生字教学环节我设计了,学生利用生字卡片合作交流如何巧记生字,比比谁记得多,同学们有的用换一换、加一加、生活识字、字理识字、组词、甚至是顺口溜,多种不同的方式记住本课生字,激发学生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思维碰撞。设计有趣的“搬石头上船”,邀请特殊学生上台与学生互动,他的手指到哪块石头,普通学生就读词语,读对了,词语就能搬到船上,一方面增强随读生的参与感,另一方面巩固本课的词语,为后面理解曹冲利用石头称象的办法做铺垫。
4. 思维导图与词句支架相结合。
普通学生借助词句支架可以很容易地讲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而特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身就比较欠缺,普通学生一边通过词句支架交流课文主要内容时,我一边在黑板上板书本课主要内容的思维导图,直观的思维导图能够为特殊学生降低理解上的难读。
5. 精选契合教学的图片资源。
本课的图片资源也比较丰富,有各种动物的图片、秤的图片,还有直观理解官员们与曹冲的称象办法的图片,这些资源不仅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还降低了理解上的难度。
整节课,我将随读生安置在第一排的靠近老师讲台的位置,便于关注学生的状态,随时与其互动,保障课堂效果,给予他更多的人文关怀。
特殊学生随班就读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锻炼,他的存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包容心与爱心,还能锻炼老师的教学能力。教师和学生们应满怀关爱,兼容并蓄,帮助特殊学生融入集体,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