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莎车县高中生语文家庭教育的实践困境与突破路径

作者

陈新鹏

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第三中学 844700

引言

家庭教育是语文素养形成的重要场域,但在莎车县等教育欠发达地区,家庭与学校的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完善。家长因文化水平差异、教育观念滞后,难以有效参与语文学习指导;学校则因资源有限,未能充分挖掘家庭教育的潜力。本文基于莎车县教育现实,探讨如何通过家校协同解决家庭教育困境,为莎车县语文教育提供实践参考。

一、莎车县高中生语文家庭教育的实践困境

(一)家长教育能力与需求错位

在莎车县的家庭中,许多家长拥有丰富的本土生活经验与口头叙事传统,但面对教材中的经典文本时,往往难以提供有效的理解指导。他们更习惯用多抄几遍课文替代深度阅读指导,认为语文学习就是背诵考试重点。当孩子询问课文中较深层次的情感主旨或写作手法时,家长往往选择回避或直接要求背诵相关知识点。这种能力局限使得家庭教育停留在作业监督层面,难以触及语言运用、文化比较等高阶思维训练。有的家长虽意识到问题,但受限于自身对系统语文知识的掌握,难以将本土生活智慧转化为辅助语文学习的有效素材。

(二)家校协同机制流于形式

学校每学期组织的家长会通常由班主任通报班级平均分开始,以强调加强课后监督结束,很少涉及如何在家创设国语交流环境的具体建议。教师家访时更多询问孩子是否按时完成作业,而非家长是否与孩子共读过课外书。

( 三) 家庭文化资源闲置与转化困难

每个家庭都蕴藏着独特的文化元素,如长辈讲述的生活故事、家族经历、地方风物认知、节日习俗体验、日常方言俚语等。这些源自生活的素材本可以成为滋养学生语言表达、丰富文化认知、激发写作灵感的宝贵资源。然而,在现实中,家长往往未能意识到这些家庭日常文化经验的教育价值,或者不知如何将其自然地融入对孩子的引导中。学生也很少被鼓励去主动观察、记录、思考这些身边的“活”文化,并将其与课堂所学建立联系。这导致丰富的家庭文化资源未能有效转化为支持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活水源头”,造成了家庭教育中文化育人功能的弱化。

二、家校协同视角下的突破路径

(一)聚焦家庭教育指导,优化家校沟通实效

学校应充分利用家长会、微信群等现有渠道,将议题重心从单纯通报学业表现和行为问题,逐步拓展至家庭教育指导。例如,在家长会中,可专门设置环节,由教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家长讲解如何在家庭中营造支持性语言环境、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实用方法以及引导孩子观察生活、表达见解的基础技巧。同时,利用年级或班级微信群,由班主任定期推送简明、可操作的家庭教育建议,如“本周家庭交流小话题”、“亲子共读小贴士”或“鼓励孩子讲述校园见闻的方法”,避免过于专业的学科知识解析。核心在于让家长理解,有效的家庭教育支持并非要求家长替代教师讲授知识,而在于创造积极氛围、培养良好习惯、提供表达机会,这些是提升孩子包括语文素养在内的综合能力的基础。

( 二) 激活家庭文化潜能,倡导生活化教育实践

教师应鼓励家长引导或与孩子共同进行简单的家庭文化记录活动。例如:录音或笔录长辈讲述的一个难忘的家庭故事 / 人生经历;共同整理老照片背后的故事;记录一次有意义的家庭传统活动(如过节、聚会)的流程和感受;收集并理解几句有趣的方言或家庭常用语的含义。这些活动本身即是语言实践和文化传承。或者鼓励家长在日常散步、购物、家务等场景中,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观察细节、描述所见所闻、表达个人感受或疑问。例如:“今天巴扎上什么摊位最热闹?你觉得为什么?”、“你看这棵树/ 这片云像什么?”。

( 三) 聚焦基础能力,系统提升家长教育胜任力

建议开发简短(如 10-15 分钟)的线上或线下微课程,围绕家长最基础、最迫切的需求。例如:“如何有效倾听孩子”、“如何提出开放式问题引发思考”、“如何鼓励孩子表达不同观点”、“亲子共读:选什么书?怎么聊?”、“帮助孩子管理学习时间和习惯”。强调互动性和可模仿性,多用生活案例和情景演示。同时,鼓励建立线上或线下的家长互助小组,分享家庭教育中的小妙招、小挫折、小进步,互相学习,形成支持氛围。学校可定期提供讨论话题或邀请专业人士进行简短引导。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提供情感支持、习惯培养、环境营造和文化浸润。家长的角色是陪伴者、倾听者、鼓励者和生活导师,而非学校教师的替代者。要肯定家长在言传身教、生活智慧传递方面的独特优势。

三、实践反思与建议

当前家校协同育人模式中,普遍存在学校单向输出的问题,这种学校布置、家长执行的方式难以真正调动家庭教育的主动性。特别是在莎车县这样具有丰富民族文化底蕴的地区,更需要建立双向互动的协同机制。在实际操作中,应当充分尊重家庭文化背景的差异性。比如在学习《游子吟》这类亲情主题的古诗时,可以邀请家长讲述自己与父辈之间的真实故事,让孩子在家庭叙事中理解诗歌情感。这种方式既避免了单纯的说教,又能让语文学习与生活经验自然衔接。学校在设计协同活动时,要特别注意为家长留出发挥空间,避免制定过于具体的操作步骤。可以给出主题框架,让家长根据家庭特点自主选择呈现方式,无论是口述故事、老照片展示还是实物分享都应当被鼓励。同时要注意避免将家长参与简单等同于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真正的家校协同应该是学校提供专业指导,家庭贡献文化资源,双方在平等对话中共同促进孩子的语文素养发展。

结论

莎车县语文家庭教育突破的关键在于构建文化共鸣 - 能力提升 - 资源整合的三维路径。通过家校协同激活本土文化资源,既能弥补家庭教育短板,又能强化语文教育的文化根基。未来需进一步探索长效机制,使家庭成为语文素养培育的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 曾兰 . 场域理论下居家学习经历对高中生学业、情感和心态的影响:基于西部薄弱学校的个案研究[D]. 湖北: 华中师范大学,2023.

[2] 徐聪颖 . 高中生语文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培养策略研究 [D]. 江苏 : 扬州大学 ,2022.

[3] 高仁旭 . 高中语文课外阅读质量调查与提升策略研究 [D]. 福建 : 集美大学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