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导师制协同育人机制创新研究
廖科
武警警官学院 四川成都 610213
1、引言
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而导师制作为一种个性化、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 三全育人 " 理念逐渐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和实践方向。据教育部 2022 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 2759 所,在校生规模达 3496 万人,高校育人质量问题备受社会关注。
2、三全育人理念与高校导师制的关系
2.1 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及其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
“三全育人”是指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应该调动一切可用资源,贯穿学生成长全过程,涵盖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教育部 2019 年启动的”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已在全国 100余所高校推广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2022 年发布的评估报告显示,试点高校学生满意度提升了 15.3 个百分点,教师参与度提高了23.7 个百分点。
2.2 高校导师制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高校导师制在我国经历了探索、发展与完善的过程。据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 2021 年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约 85% 的高校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导师制,但实施效果参差不齐。主要表现为:一方面,部分高校导师制已初具规模,形成了学业导师、朋辈导师、企业导师等多元导师体系;另一方面,导师制在很多高校仍停留在形式层面,存在导师责任不明确、指导流于形式、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2.3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导师制的重要性
三全育人视域下的高校导师制是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融入导师制实践的重要途径。2023 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研究表明,实施有效导师制的高校,学生学业成绩平均提高 12.6% ,综合素质评价提升 18.3% ,就业质量提高 15.7%。导师制作为连接教师与学生的重要桥梁,能够有效整合育人资源,构建全方位育人网络,形成协同育人合力。
3、高校导师制协同育人机制的创新策略
3.1 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导师团队
全方位、多层次导师团队是实现 " 三全育人 " 的基础保障。基于 2022 年全国高校导师制建设调研数据,优秀高校普遍建立了由学业导师、专业导师、职业导师、心理导师等组成的多元导师体系。清华大学的 " 本科生导师计划 "将院士、长江学者等高水平专家纳入导师队伍,形成了 " 学术导师 + 辅导员 + 校友导师" 的三位一体模式,学生满意度达93. 5%< 。
3.2 优化导师选拔与培训机制
科学的导师选拔与培训机制是提升导师质量的关键环节。根据教育部教师发展中心 2021 年发布的《高校导师队伍建设白皮书》,目前我国高校导师选拔标准不够科学,培训体系不够完善,导师能力参差不齐。针对这一现状,优化导师选拔与培训机制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3.3 建立健全导师考核与激励体系
有效的考核与激励体系是导师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22 年调查,71.3% 的高校导师认为现有考核激励机制不足以调动工作积极性。为改变这一状况,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导师考核与激励体系[1]。
在考核方面,应打破传统的以科研为主导的单一评价模式,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指标体系,将导师育人工作纳入教师评价体系,设置合理权重。复旦大学导师考核体系中,育人工作占总分的 40% ,包括指导频次、学生发展、满意度评价等多维指标。在激励方面,应建立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浙江大学设立 " 卓越导师 " 奖项,每年评选 10 名优秀导师,给予每人 5 万元奖励并计入职称评定加分,同时在校内宣传表彰,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通过科学的考核与有效的激励,充分调动导师工作积极性,推动导师制良性发展。
4、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导师制协同育人机制的实施路径
4.1 制度保障:完善相关政策与制度
在三全育人视域下推进高校导师制协同育人机制的建设,首要任务是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与制度体系。根据中国教育部近期数据显示,截至 2023 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 59.6% ,高校数量超过 3000 所,在学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导师制如何有效发挥育人功能,制度建设至关重要。当前高校需要制定专门的导师制实施细则,明确导师选聘条件、工作职责、权利义务、考核标准和激励措施等核心内容,使导师制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4.2 资源整合: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
高校导师制协同育人机制的有效实施需要整合校内外各类育人资源。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2022 年统计数据,我国高校校企合作项目已超过 10 万个,产学研合作基地近 2 万个,这些都是导师制可利用的宝贵资源。高校应建立多元化的导师资源库,不仅包括校内专任教师,还应吸纳行业企业专家、科研院所研究人员、优秀校友等担任学生导师,形成专业导师、学业导师、职业导师等多元导师队伍,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指导。
5、结论
本研究基于 " 三全育人 " 视域,系统探讨了高校导师制协同育人机制的创新路径,提出了从制度保障、资源整合、技术支持和评估反馈四个维度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实施路径体系。研究发现,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导师制有效运行的基础保障,需要高校制定专门的导师制实施细则,明确各方权责,并将导师工作纳入教师评价体系;多元化资源整合是导师制协同育人的核心支撑,应打破院系壁垒,形成校内外资源共享机制,构建多元导师队伍;智能化技术平台是提升导师制效能的重要手段,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导师与学生的精准匹配和全过程管理;科学的评估反馈机制是保障导师制质量的关键环节,需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和闭环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 王燕 ;. 基于“三全育人”理念对大学生实践育人机制的多元协同创新研究 [J]. 品位·经典 ,2023(04):141-143.
[2] 常亮;. 新形势下高校研究生管理的“三全育人”机制构建——评《质量全面提升要求下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创新》[J]. 领导科学,2023(01):151.
[3] 林美玫 ; 刘梅月 ;.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协同机制研究 [J]. 西部学刊 ,2023(02):135-138.
廖科,1983.10,男,汉,贵州贵阳,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