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教育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万春梅
重庆市巴南区珠江城小学 401320
引言
在核心素养导向的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正在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养成”转型,养成教育评价是一种持续化、过程性的评价方式,其“以评促养”的特点与语文课程工具性、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高度契合。当前语文教学评价仍然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能力等问题,养成教育评价关注学习习惯、思维品质、文化认同等方面,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1 养成教育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价值
促进学习习惯系统养成。通过制作“阅读记录卡”、“写作成长档案”等过程性评价工具,可视化追踪学生预习、阅读、表达等习惯养成的过程。如某校设计的“21 天朗读打卡”评价方案,学生每天朗读坚持率提高 62% 。深化语文核心素养培育。赋能个性化教学实施。采用 ′′AI+ 成长画像 " 技术,分析学生书写姿势、阅读速度等微小的行为数据来支持分层教学,有一个实验班,用智能书写评价系统之后,学生的书写规范率上升了 45% 。推动家校协同育人。开发“素养养成周报”等家校互通评价工具,把课堂学习习惯延伸到家庭阅读实践,研究显示,家长参与评价的学生,课外阅读时长平均增长1.8 倍。
2 小学语文评价问题
重结果而轻过程。在旧范式课堂教学中,教师更重视学生是否准确作答,评价方式单一,评价连续性差。语文课堂上,学生回答与教师预案中的一致,就会得到“你回答得真全面”“你真想到了老师心里”这样肯定的评价;回答得不一致,则会得到“你再想想”“你再听听大家是怎样想的”这样侧面否认的评价。这一过程中,教师只关注了结果,而忽视了学生产生这一阅读感受的过程,以及在过程中形成的学习能力、习惯、态度、品格和日益积累而成熟的方法。以标准答案论短长,使得评价缺乏跟进性,对学生的长久发展缺乏助力。
3 养成教育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3.1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发展变化
“伴随式”评价强调过程性,即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变化。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或者整个学期甚至是整个小学阶段持续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发展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以便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分析,助力其全面发展。例如,办学特色是“‘小君子’养成计划”,每年六一儿童节对学生进行特色考核,即“‘六艺苑坊’考核”,“六艺”涵盖小学阶段的全学科内容,学生在小学六年内完成“六艺”考核,就可以得到最高荣誉“君子印”。学生每一学年选择其中一个苑坊的考核内容加以学习,其中语文学科的考核内容涵盖在“书苑”中,“书苑”考核的项目有写字、写作、绘画、演讲、朗诵、应用文、篆刻等。在一学年结束时,学生可以依据得到的“小翠竹拔节”数量较多一项,自主选择参加“六艺”苑坊的书苑考核,通过即可得到一枚印章。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小君子”养成计划,教师需要关注“书苑”考核内容,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长期指导,注重过程性评价,及时反馈和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更加主动参与学习。学生在小学六年完成“小君子”养成计划,获得最高荣誉“君子印”,顺利结业。
3.2 强化过程评估,持续跟踪学习
在教育评价改革的框架下,强化过程评估是保证“教—学—评”一致性的重要策略。教师可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思维深度,如通过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问题回答的正确率以及参与情况来对学生学习状态进行评估。在短期测试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些小测试或练习题来检查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例如,在教授童年的发现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情况,如学生是否能够主动分享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了解学生是否能够准确把握课文的情感变化和人物心理,并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强化情感教育部分。此外教师也可以设置短期测试,来评估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还可以在课后进行小测试,测试学生对课文主要情节、人物特点和情感表达的理解,检查学生是否能够将课堂所学内容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应用于实际情境。这些过程评估帮助教师不断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现学生的不足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策略,确保教学和评价的一致性。
3.3 相互激励评价,提升综合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相互激励评价也是增强评价多元化特征、提升评价成效的主要方式,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投身于语文课堂学习活动中有着重要价值,其能够与教师评价相互补充,有助于有效开展积极评价。相互激励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能够增进学生的关系,在促使学生相互了解的同时,可以让教师进一步明确学生的独特优势,这为语文课堂的优化完善提供了可靠支撑。对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须注重为学生相互激励评价开展搭建空间与平台。同时,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相互激励评价,让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评价,借此增强积极评价实效性,助力学生取得更为优质的学习成效。
结语
通过实践得出结论,在养成教育评价这一环节之下,有效加强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形成以及素质水平的全面优化情况已经得到验证,研究工作也创新性达成“教学-评价-发展”的闭环流程,给到语文学科教学变革更新了一种新样式模式,在此之后,还需针对传统文化素养方面去探寻评价的标准,并使其更为科学化、体系化、人性化的完善程度不断提升的过程被带动,语文育人才能够保持在稳步提升状态之中继续前行,
参考文献:
[1] 高 丽 珍 . 如 何 构 建 小 学 语 文 过 程 性 评 价 体 系 [J]. 读 写算 ,2023,(25):34-36.
[2] 喻玮 .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性评价的思考和应用 [J]. 安徽教育科研 ,2023,(19):41-43.
[3] 游 标 . 小 学 语 文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性 评 价 优 化 策 略 [J]. 新 校园 ,2023,(6):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