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项目学习之策,循科学教学之本
黄晨超
兰溪市永昌初级中学 321100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初中科学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求,项目化教学以其独特的优势,将学科知识与实际项目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七年级是初中科学的起始阶段,学生对科学知识充满好奇,科学知识是学生认识世界,发展学生高阶思维的关键学科,在此阶段开展项目化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紧扣学科核心素养,筛选适切项目主题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的灵魂,初中科学的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科学态度与责任。在项目化教学中,项目主题的筛选是关键环节,只有紧扣学科核心素养,才能确保项目活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筛选适切的项目主题,需要充分考虑学科核心素养的各个方面。项目主题应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确保学生能够在项目活动中掌握所学的科学知识,而且主题应具有现实意义,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 [1]。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 4 节 探究物质组成的奥秘》这一课内容的时候,老师就可以选择“探究生活中常见物质的组成”作为项目主题,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如食盐、蔗糖、水、空气等,都是学生熟悉的事物,但对于它们的组成,学生可能并不清楚,通过这个项目主题,学生可以深入探究物质的组成,培养科学观念。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食盐是由什么组成的?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等。然后,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探究来解决问题,例如,对于食盐的组成,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然后进行溶解实验,观察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分析其组成,对于水的组成,学生可以通过电解水实验,观察产生的气体,分析水的组成。通过这样的项目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物质组成的相关知识,还能够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实践能力,让学生认识到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
二、创设真实生活情境,构建多元项目活动
真实的生活情境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在项目化教学中,创设真实生活情境是构建多元项目活动的基础,真实生活情境可以是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社会热点问题或者自然现象等,通过将项目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师可以结合“探究生活中常见物质的组成”的项目主题,创设“饮用水安全检测”的生活情境,饮用水安全是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通过这个情境,学生可以了解饮用水的组成和安全标准,探究如何检测饮用水中的有害物质。在项目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饮用水水源和供水情况,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检测饮用水中的常见物质,如矿物质、细菌等,学生可以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合适的实验仪器和试剂,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实验结果,探讨饮用水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法。
三、聚焦探究科学本质,设计深度核心问题
科学本质是指科学知识的本质、科学探究的本质和科学事业的本质,聚焦探究科学本质,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在项目化教学中,设计深度核心问题是聚焦探究科学本质的关键,深度核心问题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挑战性,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揭示科学知识的本质和规律。设计深度核心问题,需要围绕项目主题和学科核心知识,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问题应具有层次性,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问题应具有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比如,在“探究生活中常见物质的组成”项目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如何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开放性,能够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个核心问题,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科学知识,如物质的分类、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等,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实验来确定物质的组成,如分离混合物的方法、检测物质成分的方法等,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实验方案,如过滤、蒸发、蒸馏、化学试剂检测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讨论和比较,分析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然后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如探究食盐水中的成分,学生可以通过蒸发实验得到食盐,证明食盐水中含有氯化钠和水,通过这样的深度核心问题,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和方法,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展示项目活动成果,全面评价学习成果
展示项目活动成果是项目化教学的重要环节,能够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和经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通过展示成果,教师和学生可以对项目活动进行全面的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项目活动的效果,全面评价学习成果应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项目活动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等,终结性评价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项目成果的质量。评价方式应多样化,包括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反馈和指导,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3]。
比如,在“探究生活中常见物质的组成”项目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项目成果展示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在项目活动中的探究过程、实验结果和结论,学生可以通过 PPT、实验报告、实物展示等形式进行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教师和其他学生可以对展示小组进行提问和评价,教师主要评价学生的探究过程是否科学合理、实验结果是否准确可靠、结论是否正确合理等,学生互评主要评价小组成员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等,而且学生也可以进行自评,总结自己在项目活动中的收获和不足。通过项目成果展示会,学生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分享经验和体会,而且全面的评价能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教师也可以根据评价结果,对项目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结束语:
总之,初中科学项目化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科学设计项目活动,让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科学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思路,从而不断提高项目化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 周建秋. 初中科学教学中项目化学习的“五维”链接路径 [J]. 现代中小学教育 , 2025, 41 (04): 53-57.
[2] 沈冬平 . 初中科学项目化教学中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方法研究 [J].考试周刊 , 2025, (14): 17-19.
[3] 骆国平. 项目化学习下初中科学实验教学开展策略研究 [J]. 考试周刊 , 2025, (13): 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