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课程导向下小学数学课堂评价方式的创新研究

作者

郑伟琴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黄礁中心校  318011

引言

传统数学课堂评价长期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发展”的倾向,与新课程倡导的“以学定教”“素养为本”理念存在偏差。如何建立兼具诊断性、激励性与发展性的评价机制,成为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课题。本文基于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实践,从评价理念革新、方法优化与工具创新三个维度展开研究,力求形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评价新范式。

一、评价理念,从结果判定到过程培育

(一)建立动态发展观,融入教学全过程

传统评价往往聚焦于学习结果的量化判定,忽视了学生思维发展的动态轨迹。动态发展观强调将评价嵌入教学环节,通过持续性观察记录学生认知能力的生长过程。这一理念要求教师突破一考定论的思维定式,而是关注学生在知识建构中的关键节点与思维跃迁。以“分数初步认识”教学为例,教师需设计分阶段评价任务:初始阶段通过分苹果实物操作观察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中期阶段借助折纸活动评估学生从具体操作到抽象符号的过渡能力,后期阶段则通过生活情境题检验分数意义的实际应用。评价记录采用思维轨迹表,详细标注学生在每个阶段的表现特征,如能正确分割实物但无法用分数表示、能写出分数但说不清各部分名称等具体行为描述。这种过程性记录为个性化指导提供了精准依据。

(二)实施差异化评价,匹配认知发展层次

差异化评价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定弹性评价目标,使每个学习者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动力。比如在“多边形面积”单元设计中,教师构建分层评价体系:基础层聚焦公式理解与应用,要求能准确计算规则图形面积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拓展层强调知识迁移与建模能力,需完成不规则图形分割、单位换算等复杂任务。例如计算校园花坛面积时,基础层学生只需应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拓展层学生则需将不规则图形分解为梯形与三角形组合,并考虑实际测量误差。评价反馈采用进步阶梯可视化工具,用不同颜色标注学生当前所处层级及下一阶段目标,既保护后进生自信心,又激发优生挑战欲。这种分层机制使评价从筛选工具转变为发展引擎。

二、评价方法,从单向考核到多元互动

(一)表现性评价的应用,构建真实任务情境

传统纸笔测试侧重知识复现,难以全面评估数学思维品质。表现性评价通过创设贴近生活的真实任务,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展现数学能力。例如设计“校园平面图绘制”项目时,学生需经历实地测量、数据整理、比例换算、图形绘制等完整流程,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工具使用规范性、方案创新性及团队协作能力进行综合判断。这种评价方式突破了单一答案的束缚,更关注学生在复杂情境中的策略选择与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可制定三维评价标准:操作维度关注测量工具选择与数据记录准确性,思维维度考察比例尺运用与空间想象能力,协作维度记录任务分工与意见整合情况。通过星级评分表量化关键指标,既保证评价客观性,又保留过程性观察的灵活性。例如在绘制教学楼平面图时,学生小组需自主分配测量、计算、绘图角色,根据工具使用熟练度、数据转换准确性、图例标注规范性三项指标给予1-5 星评级,最终生成包含优势分析与改进建议的评价报告。

(二)自评互评机制的构建,培育反思型学习者

单一的教师评价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建立学生参与的评价体系能显著提升学习自主性。例如在“统计与概率”单元教学中,教师可设计数据故事会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从数据收集到分析报告的全流程。活动结束后,通过成长树工具引导学生绘制知识掌握轨迹,标注已掌握技能、待改进点及新发现。

同伴评价采用两星一建议模式,每位学生需指出同伴的两个优点和一个改进方向。例如在统计图表绘制环节,可评价条形图颜色区分清晰(一星)、数据标注位置准确(二星),并提出坐标轴单位可更统一的建议。这种结构化反馈既避免泛泛而谈,又培养了学生精准表达的能力。自评环节要求学生撰写数学学习周记,记录如本周在概率问题中常忽略样本空间完整性,通过三次错题重做已掌握基本解决方法。教师通过批阅周记,能及时捕捉学生思维障碍点,调整后续教学策略。通过持续实践,学生逐步形成学习- 评价- 改进的良性循环,真正实现从知识接受者到学习主人的角色转变。

三、评价工具,从纸笔测试到数字赋能

(一)数字化评价平台,构建动态追踪体系

传统评价工具存在数据采集滞后、评价维度单一等问题,难以满足过程性评价需求。数字化评价平台通过整合多源数据,实现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实时追踪与动态分析。以班级优化大师为例,教师可建立包含课堂参与度、作业质量、单元检测等维度的电子成长档案,系统自动采集学生回答问题频次、小组合作贡献值、错题订正时效性等 20 余项指标,生成包含发展曲线图、能力雷达图的可视化报告。这种工具可以让教师在课后 5 分钟内获取全班学生的阶段发展画像,精准定位共性问题。学生也可通过个人成长档案,直观看到自己各项指标的月度变化,增强学习自主性。

(二)非标准化任务设计,激活真实应用场景

纸笔测试的标准化题型难以评估数学思维品质,非标准化任务通过创设开放情境,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展现综合能力。在设计“数学日记”任务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记录一周内遇到的数学问题及解决过程,如计算家庭水电费、规划周末出行路线等,既考查计算能力又培养问题意识。在错题故事会活动中,学生需用数学语言讲述错题产生原因、思考过程及改进策略,将被动订正转化为主动反思。任务设计需把握三个原则:一是真实性,如设计班级图书角借阅规则需结合统计与概率知识;二是综合性,如校园绿化方案需整合测量、计算、绘图等多项技能;三是开放性,允许不同水平学生选择差异化完成路径。这种任务设计使评价更符合核心素养培养要求。

结语

小学数学课堂评价创新需要立足“教—学—评”一致性原则,通过理念革新打破评价固化思维,方法优化实现评价精准施策,工具创新提升评价效能。实践中应注重评价的激励功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评价过程中看见自己的成长足迹,真正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叶斌斌 . 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三转变”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J]. 教育与装备研究 ,2024,40(07):19-23.

[2] 黄金刚 .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策略探究 [J]. 基础教育论坛 ,2021,(14):62-63.

[3] 田清娟 .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过程性评价的实践研究 [J]. 试题与研究 ,2025,(10):14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