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奋斗精神下大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
丁好
淄博职业技术大学 山东淄博 255000
引言
高校应该明确当前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做好学生素质教育,高校学生是国家建设发展的重要核心,他们的思想素质和精神面貌会直接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因此,高校领导人应该做好学生的思政教育管理,让学生理解团结奋斗的意义,要真正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找出当前学生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将教育的内容和现实发展需求进行紧密结合,不断探索高校教育发展路径,明确高校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使整体教育能够适应当前时代发展需求。
1 团结奋斗精神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开展的重要性
在高校阶段培养学生的团结奋斗精神,能让学生保持正确的学习态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能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保持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高校教育内容比较多,很多内容都需要各成员之间互相配合,通过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能让学生在学习比赛中更好地沟通。通过参与这些以团结奋斗为基础的活动,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实现个人全面发展。此外,将团结奋斗精神融入思政教育还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通过实践教育让学生能够意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凝聚力量、砥砺前行,能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材。
2 团结奋斗精神下大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
2.1 构建融入团结奋斗精神的课程体系
高校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的时候,应该明确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除了对一些专业课进行指导教育之外,还应该将团结奋斗精神系统地融入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中。思政教师应该明确教育发展的主要内容和方向,在思政课程设计的时候,应该结合当前国家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思政教育的课程体系概论,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入一些有关团结奋斗的专题内容。
例如,教师给学生讲解有关“中国近代史”相关内容的时候,除了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讲解之外,教师还应该增加一些有关团结奋斗精神的专题活动和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重点讲解中国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团结奋斗的光辉历程,比如,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分析有关抗日战争时期,全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胜利的内容,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认识到团结奋斗的重要性。教师通过合理引导,让学生能够将自己学到的团结合作的精神应用于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在专业课教学中,可以根据专业课的特点,加入团结奋斗的精神元素。比如,在建筑学专业课指导中,教师就可以在课程设计中设计一些团队合作的项目,可以让学生通过分组的方式设计建筑方案,从前期调研、方案构思到最终成果展示,都需要团队成员相互配合、共同奋斗。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掌握专业课知识的时候,也能有更强的团队意识。
2.2 开展多样化的团结奋斗主题实践活动
对学生团结奋斗精神进行培养的时候,高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诉求开展不同形式的主题实践活动,了解不同实践活动的开展意义,比如,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竞赛等。组织志愿服务的时候,学校可以在校内组织有趣的大型赛会服务,这种志愿服务的模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团队意识要求比较高。学校可以让学生共合理分组,可以负责不同的后勤保障工作。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在工作中真正展现相互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的时候,学校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团队的方式深入基层学习,可以了解当前乡村实践的要求,针对当地的具体情况开展乡村振兴调研、红色文化传承等活动。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革命老区,通过走访老红军、整理革命史料等方式,传承红色基因。参观的过程中,要求团队成员能够相互扶持,一起克服过程中的困难,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团结奋斗意识。另外,创新创业比赛也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奋斗精神,让学生在组队的时候,能够真正发挥自己的优势,找出存在的一些技术问题,在奋斗中实现创新目标。
2.3 营造浓厚的团结奋斗校园文化氛围对于高校学生的教育而言,校园文化的作用不容小觑,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能够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学校的领导人应该重视这一问题,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的时候,应该重视营造浓厚的团结奋斗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营造的时候,可以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校园网站等宣传渠道,大力宣传团结奋斗精神的内涵与意义,报道校园内团结奋斗的先进事迹和典型案例。比如,可以对学习比较突出的学生进行专题报道,寻找在学科竞赛、志愿服务中表现突出的团队,通过这种报道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团结意识和奋斗精神,也能让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此外,学校还应该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这样能满足学生的精神发展需求,比如,学校可以组织举办以团结奋斗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文艺演出、主题班会等。设计“团结奋斗精神”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让学生在主题班会中能及时分享自己的思想感悟。教师还可以通过团队游戏、案例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体会团结奋斗的力量。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的平台和资源,高校之间还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可以邀请优秀的校友、行业楷模走进校园,开展讲座和交流活动。通过分享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团结奋斗的故事,激励大学生传承和弘扬团结奋斗精神。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应该从团结奋斗精神培养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基本学习诉求,了解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迎合新时期教育的基本要求,明确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教师要做好课程设计和管理,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要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分析教学的模式,持续深化团结奋斗精神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融入,真正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 段凌燕 , 许建琴 . 延安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研究 [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30(1):31.
[2] 高庆 .“大思政课”育人格局下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奋斗精神创新研究 [J]. 品位·经典 ,2024(4):47-49.
[3] 韩鹏 . 体育精神融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J]. 文教资料 ,2023(1):102-105.
项目:2024 年山东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团结奋斗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编号:2024ZSZX24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