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对策研究
季艳龙 王金歌
南京晓庄学院 江苏南京 211171
一、爱国主义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爱国主义是人们忠诚、热爱、报效祖国的一种集思想、情感和意志于一体的社会意识形态。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人们对祖国大地的依恋,对本国的民族文化、历史风俗及民族同胞的热爱,对祖国政治独立、领土完整以及社会制度的全面维护,是人们对故国家乡以及风俗文化的归属、认同、尊严及荣誉感的统一。
爱国主义是个常讲常新的话题,古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士大夫们的民族大义担当,近有“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报国之志,现有“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铮铮誓言。每一次的爱国热潮都让人热泪盈眶。
新形势下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激烈对抗,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渗透和遏制,“互联网 + ”的迅猛崛起,国家安全受到威胁, s00 后”一代的个性、独立意识的觉醒,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显得尤为迫切。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所面临的冲击和挑战
(一)“内卷”与“躺平”形势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举步维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位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然而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部分学生拼命“内卷”,也有部分学生选择“躺平”。
“内卷”一词最早在校园中风靡,面对繁重的学业,一些学生为了获得更好的成绩,没日没夜的用功苦读,并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将这种情绪传递给了其他同学,进而引发小范围的竞争。它是成员们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而进行的一些非理性的对抗,也有一些成员被迫进行裹挟,从而进行非自愿竞争。它其实是一种非理性的竞争,展现了面对现实无力改变的焦虑,从而沉溺在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对青年的身心容易进行挫败。
“躺平”是指无论对方做出什么反应,你内心都毫无波澜,对此不会有任何反应或者反抗,表示顺从心理。现指年轻人放弃拼命学习和工作的焦虑,主动降低欲望的生活方式,指不努力、享受当下生活,抑或“啃老”。
“内卷与躺平”表面上看是一种无欲无求的“佛系文化”,其实质却是年轻人在“升学、就业、住房、婚姻”等现实压力下的无奈选择与被动回应,由此衍生出“遁世心理”、“悲观主义”等消极社会文化现象。对于青年大学生个体而言,会导致个体人生发展的消沉与萎靡。于国家和社会而言,这一思潮一旦在青年中蔓延开来,则可能造成国家与社会发展层面的停滞与萎缩,由此引发“青年危机、人口危机、生育危机”等诸多社会问题。无论是“佛系”青年,“丧”文化,还是“内卷与躺平”的非主流思潮,都会削弱中国青年的奋斗精神,从而消解青年的爱国热情。
(二)“微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之传统模式与现代手段之争。
“00 后”是与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共存的一代人,他们对科技产品的接纳和使用更为自然和熟练。在信息技术领域,“00 后”们是一个随时在线、无处不在的一代。“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随着“互联网
的迅猛崛起,网络自媒体铺天盖地,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 4600 后”大学生们,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兴趣广泛、视野广阔、有独立的意识和判断、表达方式个性化,因此他们极易受到网络影响。
学校从幼儿园开始,通过升国旗、唱国歌、看教育片、思想品德教育和聆听革命英雄先烈事迹等手段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这种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对爱国主义情怀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崛起,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模式遭受冲击,“互联网 +,,, 的模式似乎更易被新时代的大学生们所接受,因此,爱国主义教育手段的变革也迫在眉睫。
(三)大学生“主体意识”与爱国主义教育的被动性之争。
众所周知, 4600 后”是叛逆的一代,又是清醒的一代。00 后”大学生思维活跃,勇于挑战新鲜事物,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他们是自我意识觉醒的一代。
与传统的学生被动式的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相比,以一种开放包容、平等自主的教育理念,来推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似乎更能切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更易使大学生接受。这就需要教育者了解新时代社会发展对我们提出的新问题,把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创新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结合在一起,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精神,教育者不再是简单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单方面的理论知识灌输,给教育者增加更多的自主选择知识信息的权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对策研究
(一)培养青年自主奋斗意识,激发青年爱国热情
“躺平与内卷”无疑成为困扰当代青年的时代课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面对时代给我们的难题,在“躺平”和“内卷”两者之间找准平衡点——奋斗,才是破解难题之道,才能真正诠释奋进的青春,才能实现民族的复兴。培养青年的自主奋斗意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家庭、社会、学校多方面入手。
1、加强家庭教育,尊重青年个性差异。在“内卷与躺平”的社会现象冲击下,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熔铸显得尤为重要。家庭教育作为塑造个体性格和价值观的摇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差异,而非过度依赖外部资源和他人的评价,使孩子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价值观。鼓励青年干一行爱一行,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
2、强化学校教育,激发青年创新精神。学校应当创造一个鼓励创新和尝试的环境。学校通过创新课程设置,提供实验设备和资源,开展多种科研项目申报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和发现,培育青年的创新创造精神。“青春小舞台,社会大天地”,青年还应主动把自己的梦想与追求积极融入民族复兴的伟业中,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有不辱使命和不负担当的气魄、勇气和决心,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积极为国家、民族事业而积极奋斗,谱写无悔青春。
3、提供政策引导,激发青年奋斗热情。青年爱国、奋斗精神的培育,离不开政策的引导和支持。政府应提供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丰富的发展机会,保障青年平等参与社会竞争,在教育、就业、创业等方面,通过提供财政补贴、收税减免等政策,鼓励青年敢于尝试、勇于创新,为青年成才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帮助青年在奋斗中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高度重视网络阵地建设,创新爱国教育形式
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创新。比起传统的升国旗、唱国歌、看教育片、思想品德教育和聆听革命英雄先烈事迹等手段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热播电影《长津湖》,哈尔滨的旅游爱国浪潮,“国货之光”,网络直播等形式,似乎更能贴合当代大学生的口味。哈尔滨把冰雪文旅做成了爱国教育的大课堂,把全国人民的爱国情感推向了高潮。每一个去往哈尔滨的旅游者,无不把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作为自己必打卡之地,相比于枯燥的文字展示,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口味”。
新媒体时代,高校要重视网络阵地建设,挖掘优质网络资源,打造形式多样、机动灵活的网络学习平台,倒逼传统教育方式升级,适应新媒体时代教育发展需要。加强学校网络平台建设,充分利用“两微一网一抖一号”覆盖面广、时效性快、针对性强等优势及时宣传党和国家时事政治、学校要闻,引导“00 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开设抖音号、视频号、思想教育主题网站等,进一步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实际,增强思想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创新爱国主义教育观念、鼓励学生自觉爱国
充分发挥教育者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要提高转变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同时提高施教能力,另外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能力。高校教师应当善于挖掘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善于把大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转化为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充分利用网络微课,利用虚拟现实软件,创建网络虚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交互性、生动性和吸引力,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中,身临其境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2、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真正的爱国并不是看谁口号喊得响亮,而更应该注重实际行动”。在一些大学生中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只在嘴上说的动听,从来不落实在实践的行为。高校应加强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在实践、调查、劳动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自己的家国情怀。二是积极关心国家大事,涵养理性爱国的情怀,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在当今世界形势和中国发展大势的对比中,坚定爱党爱国的信念。养成理性平和的心态。虽然中国已经全面崛起,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蓝图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大学生应当充分葆有斗争精神和底线意识,面对云谲波诡的国际形势,始终保持沉着冷静, 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做到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身体力行地为爱国主义实践作出应有贡献。三是通过网络直播等自媒体传播的形式宣传爱国主义的相关内容,如拍摄短视频“国货之光”、英雄人物的解读等。还可以通过电影评论、旅游打卡等形式传播爱国思想,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参考文献:
[1] 李晶晶 . 爱国主义精神历史传承与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J]. 绥化学院学报,2014,34(05)
[2] 卜 阳 , 翟晓阳 . 深化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探析 [J]. 德育论衡,2024.03
[3] 朱 琳 . 新 媒 体 时 代 大 学 生 网 络 行 为 的 特 点 与 引 导 [J]. 高 校 辅 导 员 学刊 ,2021,13(5):56-61
[4] 肖怡.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D]. 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20.
[5] 刘锋 , 段智慧 . 新媒体时代 *00 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1,39(7):85-87.
[6] 杨林香 , 林弼渠 . 新时代爱国主义的鲜明特征和培育路径 [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2022(3):7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