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验式教学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责任意识培育研究
江俊霖
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省成都市 610066
初中生的责任意识是涉及个人成长、社会和谐以及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培育学生的责任意识,不仅有助于其个人发展,也有助于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长远发展。根据其教材内容以及新课标对这一核心素养的定义与要求,其内涵与外延其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传统的教学方法较难使责任意识这一核心素养真正落地。而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亲身经历,重视学生的感知、体验和认识。[1] 采用体验式教学,通过学生的体验与感受,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具体,易于理解和接受。
一、基于体验式教学培育学生责任意识的重要性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培养初中生责任意识核心素养,对于学生认识自己、家庭、社会、国家,具备奉献精神,自觉承担责任,具备公共精神,有序参与公共生活,敬畏自然保护自然,树立绿色生态观念有着重要意义。根据新课标对责任意识这一核心素养的描述与定义,可以将其划分为主人翁意识、担当精神、有序参与三方面内容。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通过不同形式的体验、活动,对学生进行责任意识培育,有助于培养其主人翁意识,是帮助他们成长为负责任、积极主动的公民的重要环节。对学生在体验式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责任意识培育,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增强在团队合作互动中的领导力,促使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并尊重他人的意见,提升团队协作能力;主动关心社会,关注国家发展大事,以主人翁的态度立志报国,将自己的前途与祖国的命运结合起来。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白作为作为班级成员、作为社会一员的责任和义务,亲身体验感悟,感受团队合作交流的魅力,增强领导力,以培育、提升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校园、社会生活,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社会贡献力量。
(二)有助于培育学生担当精神
担当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立身之本,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尤为重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上,通过不同形式的亲身体验,对学生进行责任意识培育,不仅利于促进学生个人成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且有利于学生在家庭中认识到自己作为家庭的一份子应当自觉分担家庭责任,体谅父母的不易;在社会中体悟敬业精神的重要性,初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同时,更加关注社会问题,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于自然而言,利于学生形成热爱自然,践行绿色的生活方式;于国家而言,努力学习,练就过硬本领,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自觉捍卫国家主权。从个人、家庭、集体、自然、社会、国家等不同维度,加强体验式教学,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与感悟中,增强责任感,培育其担当精神。
(三)有益于增强学生有序参与意识
增强学生有序参与的意识,强调在课堂中帮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学会尊重他人,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培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能够帮助他们明确自己在不同角色中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2] 落脚于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有序参与团队活动,使学生能够在明确目标和分工的前提下,协同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其协作精神。同时,有利于学生主动关心社会,了解时政,通过学习民主管理的规则和程序,在明确其规则和程序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意愿,明白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公民意识,增强有序参与的意识。
二、基于体验式教学培育学生责任意识中存在问题
体验式教学以体验为核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亲身经历理解、接受知识,掌握相关技能,具备着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知识的理解与生成等优点。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以体验式教学培育学生的责任意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与问题,如责任意识培育的目标不够清晰、资源不够整合、形式不够完善等问题。
(一)体验活动中责任意识培育的目标不够明晰
教学目标的设置对整个教学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和统筹作用,而在责任意识培育这一目标的分析、表述中存在一些不足与问题,导致责任意识培育的目标不够清晰,以至在体验式教学中责任意识这一核心素养的落地成效不足。在对责任意识目标的分析上,就学生而言,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造成所设计的活动与责任意识目标脱节,课堂中大多数教师采用这种教学手段更多的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相对忽略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就目标表述而言,较多教学设计在进行目标设置时都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如在目标表述中常出现“让学生”、“使学生”、“教会学生”等词汇表达,以至于学生仍然处于被动地位;并且在学生达到的要求上,所使用的“懂得”、“体会到”、“感受到”、“理解”、“明确”等词语,缺乏明确的标准,在后续进行教学评价时难以以统一的标准进行衡量与评价,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而这些教学目标设置上的问题,也导致在教学活动与教学过程中出现或按照不契合学生实际的目标刻板进行,或活动脱离责任意识培育的目标,使其成效大打折扣,责任意识培育难以真正落地。
(二)体验活动中责任意识培育的资源不够整合
在体验式教学中进行责任意识培育,部分教师并未进一步研究新课标中责任意识这一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与要求,没有深入挖掘和整合教材中有关责任意识的内容。存在着仅将教材正文中所涉及有关责任意识的知识点采用体验式教学法,结合相关情境系统地设计体验活动,培育学生的责任意识,而忽视了“阅读感悟”、“相关链接”等栏目辅助文中所涉及的利于培育学生责任意识的相关资源。同时,教师选取的以培育学生责任意识的资源所创设的情境与设计的活动,若难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与教材内容与课标要求衔接起来,使学生进入到情境中,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则是事倍功半,难以有效发挥培育学生责任意识的成效。
(三)体验活动中责任意识培育的活动不够完善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部分教师更加依赖于传统活动,很多体验活动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形式,缺乏创新性,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难以激发他们对责任意识的深刻思考。同时,由于一堂课的时间限制,在进行部分体验活动时,只是让学生参与其中,缺乏深入的思考和讨论,体验活动结束后,缺乏反思和总结环节,学生难以从活动中汲取经验教训,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责任的内涵,提升责任意识。此外,部分活动内容缺乏个性化设计,也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降低了活动的吸引力和参与度,难以达到责任意识培育的要求;在活动的评价上,主要依靠老师的评价来评判学生的责任意识,缺乏多元化的评价指标,难以全面地评估学生的责任意识发展。在课堂中以体验式教学培育学生责任意识,所设计的活动在形式、内涵、流程、评价等仍需进一步完善,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进一步培育学生的责任意识。
三、基于体验式教学培育学生责任意识的策略
新课标明确了责任意识的范围和对象,要积极参与志愿服务、践行绿色生活方式,要依法依规参与公共事务等。[3] 而以体验式教学培育学生的责任意识,则离不开在体验式教学中进一步研究教材、课标与学情,明确目标指向优化目标表述;整合各种可资利用的资源,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开展各项体验活动,在活动情境中增强学生的体验,由此进一步培育学生的责任意识。
(-) 明确指向优化目标
不论采用哪种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教学目标的都起着方向引领作用,在体验式教学中培育学生的责任意识,不仅需要有围绕责任意识的整堂课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也要有在其统领下的各项体验式活动的细化目标,以更好地指导体验式活动的开展,才能是活动不流于形式,不是为了开展而开展,而是有情绪明确的目标作为指导,以培育学生责任意识,使该素养在活动与情境中真真切切的落地。根据新课标对责任意识的描述与定义,深入分析教材内容明确单元、课、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确保所设置的目标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同时结合学生实际,确保设置的课堂教学目标与细化的体验活动目标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和需求,能够解决学生所面临的或将会面临的现实问题,使其更具有现实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知识与信息的被动接收者,在制定目标时,同样应注意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主动达成目标,才能真正使学生在情境与活动中有切身体会,引发情感认同,提升其主人翁意识、担当精神以及有序参与的意识。再者,新课标中责任意识这一核心素养的描述与定义较为抽象,导致课中课后较难评价检测成效,因此,在设计责任意识培育的教学目标时,应兼顾目标的完整、具体以及后续的可操作性、可检测性,以使责任意识这一核心素养在教学与体验活动中能够有更明确更清晰的衡量与检测标准。
(二)整合资源创设情境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课程大纲与责任意识培养的要求,挖掘、整合教材资源、利用乡土资源、挖掘时政资源,创设相关情境,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思考,透彻理解责任相关知识。[4] 在教材资源的挖掘与整合方面,教师不仅需要关注教材中涉及责任意识的正文内容,同时也需要关注各种栏目等辅助文的作用;不仅需要纵向将初中阶段教材中所涉及的责任意识内容分主体、分板块进行梳理整合,也需要具备跨学科意识,横向将本学科中的责任意识内容与其他科目相结合,以此明确主题,结合其他资源共同创设情境。在乡土资源的利用方面,乡土资源是每个地方独具特色、独一无二的教学资源,也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便于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资源,如红色文化、雷锋精神、非遗传承等,这些乡土特色文化中能够提取与责任意识相关,契合教材内容的资源,以有效结合创设相关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培育责任意识的同时,还利于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当地特色文化。在时政资源的挖掘方面,教师应注重时政资源的时效性,以及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贴合度,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资源,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快更投入地进入到所创设的情境中,引发学生更加深入的思考与钻研,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好地培育学生的责任意识。同时,教师应该注意情境的选择与创设尽可能的是学生生活中听到的、见过的或参与过的真实场景,注重情境的真实性。
八年级上册《尊重他人》这一中,教师可以环卫工人为主线创设情境,导入选用时事新闻:因环卫工人扫地不小心扫到男子,男子对环卫工人破口大骂甚至施行暴行,来导入尊重他人的主题,提问学生如何看待该男子的行为,引发学生对该事件以及本节课主题的思考。而后,通过使学生回忆自己感受或者目睹过的尊重场景得出尊重的含义和表现;通过不尊重环卫工人的时事新闻进行追问使学生感受尊重他人的原因,如提问并追问学生“被女子训斥的环卫工人会有怎样的心理感受?”“若女子平复心情、好言好语与环卫工人沟通,他们会有怎样的感受?”“如果你是该女子,你会以怎样的方式与环卫工人进行交流?”通过情境的转换与角色身份的变换,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在一系列情境与问题中感受为什么要尊重他人;重通过环卫工人的相关新闻启发学生学会如何尊重他人,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升华。
(三)开展实践增强体验
基于体验式教学培育学生的责任意识,教师需注重学生的课堂体验,可通过在课堂中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与主题,开展角色扮演、创作情景剧、模拟法庭等活动,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主题调研、访谈、社会实践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课堂及课后体验,在情境与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育学生的责任意识。
在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勇担社会责任》这一单元中,教师可以以“社会中的我”为议题,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等方式,理解社会上各种角色,以及各种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学生在课下选择自己要扮演的社会角色,并搜集相关资料,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与讨论分享,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进行引导与释疑解惑,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同时学生在角色扮演与交流讨论的体验中,更加明白自己是在社会中是怎样的角色,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如何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在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一内容中,教师可以以“走进村委会、居委会”为议题,与学生访谈村委会、居委会工作人员,了解基层民主制度在当代中国的生动实践。在学习本课内容的前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设计访谈提纲,与学生到村委会、居委会进行访谈,在实地考察调研中,感受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与真实,学习民主管理的规则与程序,明白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的优越性。在八年级上册《法不可违》一框中,教师可以以“远离违法犯罪”为议题,以情景剧的方式,了解校园暴力和不良行为的表现形式及危害,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分工协作,以校园暴力或学生感兴趣的相关内容为主题,根据教材内容或相关时政新闻,由学生自主创作情景剧剧本,组织同学排练表演,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违法犯罪的危害,最后进行师生共同总结,明白法不可违,争做遵纪守法的好学生。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培养初中生责任意识核心素养,对于学生认识自己、家庭、社会、国家,具备奉献精神,自觉承担责任,具备公共精神,有序参与公共生活,敬畏自然保护自然,树立绿色生态观念有着重要意义。体验式教学以体验为核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亲身经历理解、接受知识,掌握相关技能,具备着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知识的理解与生成等优点。采用体验式教学,通过学生的体验与感受,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具体,易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