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支架式教学理论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作者

马有斌 陈伟健

珠海市香洲区北岭小学 519000

一、支架式教学理论基础

(一)理论起源与核心内涵

“支架”概念最早源于建筑领域,用以指代支撑建筑施工的临时性架构。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体系下,这一概念被赋予了全新的教育内涵,演变为学生在知识获取过程中,所依赖的由背景知识、辅助材料、教师引导及个体意义建构等要素构成的综合性支持体系。作为建构主义理论的重要实践范式,支架式教学由伍德(Wood)、布鲁纳(Bruner)和罗斯(Ross)于 1976 年通过实验正式提出。其核心要义在于,教师或指导者通过提供临时性支持,辅助学习者逐步构建并内化知识体系,最终实现独立学习的能力 。

(二)理论支撑

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支架式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该理论指出,学生当前已具备的知识经验水平与在适当引导下能够达到的潜在能力之间,存在着一个“最近发展区”。教师的关键作用在于,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与引导策略,帮助学生跨越这一区域,推动其从现有发展水平向更高层次进阶,从而确保教学始终走在学生发展的前沿 。布鲁纳团队进一步将支架式教学的核心环节归纳为预热、探索及独立探索三个阶段,并强调“支架”作为辅助学生突破学习障碍的概念性框架,应随着学生能力的逐步提升而适时撤离,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二、国外支架式教学研究现状

(一)多那得的情境视角

多那得(Donato, 1994)从情境学习理论出发,将支架式教学视为一种特殊的学习环境构建。在这一环境中,具备丰富知识与文化背景的指导者(如教师),通过创设支持性框架,帮助缺乏经验的学习者在互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知识、提升技能,并在实践中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

(二)罗森赛恩的协作观点

罗森赛恩强调,支架式教学本质上是一种协作性学习过程,涉及知识储备较少的学习者与拥有更多知识经验的指导者之间的互动合作。在这一过程中,指导者依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针对性地提供支持与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凭借自身能力难以达成的学习目标,从而有效加速学习进程 。

(三)斯南文的动态实践

斯南文(Slavin, 1994)认为,支架式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教学实践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或能力较强的个体通过提供具体的帮助与提示,为学生搭建学习的“脚手架”。学生则在这些支持的引导下,主动构建知识框架,不断优化自身认知结构,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能力的提升 。

(四)普利斯里的定义共识

普利斯里对“支架”的定义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他提出,支架是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及时提供的支持,而当学生逐步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后,这种支持应逐步减少直至完全撤除。这一定义精准概括了支架式教学的核心原则,即强调适时、适度的支持与学生自主探索的有机结合 。

三、国内支架式教学研究现状

(一)研究起步与发展态势

相较于国外,国内对支架式教学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该理论逐渐受到学者与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大量研究成果表明,支架式教学在多学科课堂教学中展现出良好的适用性,能够显著提升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效果 。

(二)作文教学领域的探索

在起步作文教学领域,“支架式”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仍处于初级阶段,国内外均尚未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周子房指出,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活动设计、图形辅助及核心问题设置等方式搭建支架,其中“支架问题”对于促进学生写作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相关研究尚未深入探讨具体的实施路径与方法 。齐敏在《小学作文“支架问题”教学研究》中,将小学作文教学中的“支架问题”细分为具体知识与技能类、知识与技能体系类以及思维拓展类三大类别,并提出启发式、支配式、讨论式三种提问模式,为不同类型的支架问题提供了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这一理念与美国作文教学中教师全程指导的模式形成呼应 。陈含影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革勒民族中学为例,从教育学和心理学角度出发,对支架式作文教学在落后山区中学实施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分析。虽然该研究未直接涉及具体的教学操作方法,但为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地区推广先进教学理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

(三)实践应用与成效

在我国教育实践中,支架式教学凭借其独特的个别化支持策略,已在部分学校的多学科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引导与支持,该教学模式有效缩短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与独立解决问题之间的能力差距,显著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在提升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与综合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

四、研究总结与展望

当前,支架式教学理论研究在国内外均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诸多有待完善之处。国内在作文教学等领域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对教学策略的具体实施路径、效果评估体系以及持续优化机制等关键方面的探讨仍显不足。未来的研究可聚焦于构建完整、系统的支架式教学应用体系,深入探索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场景下的个性化应用策略,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从而推动支架式教学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发展与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Wood, D., Bruner, J. S., & Ross, G. The role of tutoring in problem solving [J].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1976, 17 (2): 89 - 100.

[2] 周子房。写作教学的逻辑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 齐敏。小学作文“支架问题”教学研究 [D]. 上海师范大学,2013.

[4] 陈含影。支架式作文教学在落后山区中学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 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革勒民族中学为例 [D]. 华中师范大学,2014.

本论文为珠海市教育科研“十四五”规划第三批立项课题“基于支架理论的小学语文第二学段作文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 :2023ZHGHKT07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