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复合式力量训练对青少年铅球运动员原地推铅球成绩的干预效果

作者

朱沛航

佛冈县第一中学 511600

前言

铅球运动在田径投掷项目里占据重要地位,其成绩好坏取决于运动员力量、速度、技术以及协调性等诸多方面要素。原地推铅球作为铅球运动的基础技术动作,对青少年运动员的力量素养与动作模式设定了较高标准。与之相对的复合式力量训练,也就是把最大力量和快速力量综合起来的训练办法,因具备同时促进力量增长以及功率输出提高的作用,正逐步变成体能训练这一范畴内受到关注的焦点内容。

一、​复合式力量训练组合

复合式力量训练对青少年铅球运动员原地推铅球这个项目成绩的改变效果十分明显。它的关键之处就在于,把多种力量训练的模式,运用科学合理的手段进行整合,全方位地提升运动员的爆发力、速度力量还有神经肌肉之间的协调性。复合式力量训练的组合形式,一般是由最大力量训练,像深蹲、卧推这些,和快速伸缩复合训练,比如跳箱、药球抛掷等,通过交替或是循环的形式来构建的,进而达成“负荷 - 释放”这种协同作用。打个比方,先是开展强度为85%- 95%1RM 的深蹲训练,目的是把高阈值运动单位给激发出来,然后紧接着去做立定跳远或者负重弓步跳,这样就可以借助后激活增强效应(PAP),让肌肉快速发力的能力得以提升。此种训练组合,不但凭借较大的运动负荷实现肌纤维变粗以及神经适应性改善,还依赖快速的动作转换来提高发力的速度,这与铅球项目所要求的“在短时间内使力最大化”的特性完全相符。相关研究呈现出这样的结果:历经8 至12 周的复合式训练后,青少年运动员原地推铅球的成绩能够提高 5% 到 12% ,该训练模式所产生的效果相较于传统单一的力量训练方式要更为突出(p 小于0.05)。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依据个人情况,对负荷强度、间歇时间以及动作选择进行合理搭配。就像选择杠铃高翻(用于增强最大力量)和旋转推药球(针对专项爆发力)组合开展训练,既可以有效增强基础力量,还能够将训练效果体现在铅球出手阶段髋、躯干以及上肢动力链的工作效率提升上。

二、​快速伸缩复合训练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即 Plyometric Training)对于提高青少年铅球运动员原地推铅球的成绩而言,是一种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训练办法。它是借助预拉伸 - 缩短周期(也就是SSC)这种机制,促使肌肉产生的弹性势能更高效地转化为爆发力。这项训练着重于快速完成离心收缩(比如落地时的缓冲动作)紧接着爆发性的向心收缩(例如垂直向上跳起),从而模拟铅球出手瞬间下肢蹬地发力、躯干旋转以及上肢推送的联动用力模式。对于铅球项目而言,考虑到该项目本身的特性,训练内容要着重关注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爆发力的联合。像是连续进行跳深练习(这一练习可加强下肢的反应力量)、药球旋转砸向地面的训练(能够提升核心部位的旋转速度)以及单腿跨步跳训练(能强化单侧肢体的蹬伸能力)。相关研究表明,历经 8 周系统性的快速伸缩复合训练,青少年运动员的铅球出手速度能够得到 7% - 15% 程度的提升,与此同时,髋关节伸展功率与出手角度也会有明显优化(p 数值小于 0.01 )。训练过程的关键要点在于对触地时间加以把控(需控制在 0.25 秒以内),以此确保神经肌肉实现快速募集;还要采用 的负重跳练习(比如穿上负重背心来进行此项练习),从而更好地适配铅球专项对于阻力的需求。特别要留意的是,对于青少年运动员来讲,要按照逐步推进、循序渐进的原则来增加训练强度(比如从较低高度的跳箱练习,逐步过渡到产生较高冲击的动作练习),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生长板受到损伤,并将动作质量的提升放在首位,而不是侧重于绝对负荷的增加。

三、技术强化训练

技术强化训练,对于提升青少年铅球运动员原地推铅球成绩而言,处于至关重要的核心位置。该项训练的关键要点,在于通过精细地优化动作模式,来规整发力顺序,提高能量传递的效率,同时削减那些无效的代偿动作。就原地推铅球技术来讲,训练内容应依循“下肢驱动 - 髋部爆发 - 躯干旋转 - 上肢鞭打”这样的动力链协同来开展。打个比方,可采用分解练习(像是徒手蹬转模仿的训练方式)与完整动作(比如使用轻器械多次重复练习)相互结合的渐进式训练办法。有相关研究表明,技术强化训练能够明显改进运动员出手时的初速度(可以提升 8% 至 12% ),以及出手角度的稳定性(偏差能够减少20% ),特别是对于那些正处在技术形成阶段的青少年运动员,训练效果会更为突出(p 小于0.05)。具体有以下几类干预方法:其一,标记物反馈训练,举例来说,就是在运动员出手路径上设定标志点,以此强化最佳的释放轨迹;其二,不平衡界面训练,比如让运动员站在 BOSU 球上推动轻铅球,从而增强核心的抗旋能力与动态平衡能力;其三,慢动作视频分析,也就是借助生物力学软件,将运动员的实际动作与理想的技术模型进行比对。需要留意的是,技术训练应当与力量训练的周期保持一致。比如说,在完成复合式训练之后的神经兴奋阶段开展技术方面的强化工作,这样能够推动力量素质向专项技术进行转化。每周安排三到四次,每次时长控制在二十到三十分钟,注重动作精准性而非重复次数的高质量重复,这就是实现技术定型优化的最优负荷方案。

结语

经由本研究的系统性分析以及所获得的实验结果,我们能够得出一个结论:复合式力量训练对于青少年铅球运动员原地推铅球的成绩有着十分显著的积极作用。复合式力量训练不单单增强了运动员的肌肉力量与爆发力,而且还提升了他们整体的协调性以及运动技能,让运动员在进行推铅球动作时,可以更为充分地挖掘自身潜能。这一训练方式为青少年铅球运动员的训练给出了新的想法和方向,同时也突出了科学训练的重要意义。至于未来的研究,可以对不同训练方法相结合的成效做进一步探索,为青少年运动员的全方位发展,提供更多理论依据与实践方面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张增. 浅谈铅球教学中学生的“抛球”现象[J]. 文化教育,2011(05):86-87.

[2] 周金红 . 试谈初中生铅球教学技巧 [J]. 大众文艺,2012(05):248-249.

[3] 何友平. 论推铅球教学中学生的素质培养[J]. 基础教育,2014(06):146-146.

[4] 唐海霞 . 关于铅球训练特点与方法的探析与思考 [J]. 当代体育科技,2014(32):243-245.

[5] 张开良 . 浅谈青少年铅球运动员的力量训练 [J].运动训练学,2012(11):27-28.

[6] 姜萍. 铅球专项力量训练方法的探索[J]. 湖北体育科技,2016(08):129-130.

[7] 葛宁. 浅议中小学生铅球技术训练方法[J]. 现代职业教育,2016(17):136-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