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幼儿园混龄课程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实践研究

作者

傅彬玲

厦门市湖里实验幼儿园(湖桐分园) 361006

一、引言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趋向,分享行为作为亲社会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情感发展以及人格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在幼儿园的混龄活动中,幼儿间的主动分享行为较为匮乏,不同年龄段幼儿在分享意识和能力上存在差异。本研究旨在通过系列活动促进幼儿分享行为发展,观察分析幼儿分享水平并提出解决策略,为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提供实践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小、中、大班幼儿

(二)研究过程

开展三次不同主题的活动,分别为“学习雷锋好榜样”故事分享、“玩具总动员”玩具分享会以及“建造豪华大巴车”合作项目。在每次活动过程中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幼儿行为表现、发展现状,并提出推进策略。

(三)资料收集与分析

通过现场观察记录幼儿在活动中的语言、动作、表情等行为表现,活动结束后对观察记录进行整理分析,结合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目标,评估幼儿分享行为发展水平,总结活动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分享行为发展现状

1. 小班幼儿:分享意识和能力基础薄弱。在“学习雷锋好榜样”活动中,仅有极个别小班幼儿尝试举手参与分享,上台后仅说两句便不再继续,语言表达和主动分享意愿明显不足。在后续活动中,虽有一定进步,但在社交互动中仍表现出羞涩和胆怯,社交主动性有待提高。

2. 中班幼儿:分享行为发展不均衡。部分中班幼儿具备较强的分享意愿和表达能力,展现出一定的亲社会意识;而部分幼儿在分享过程中存在自信心不足、表达障碍等问题,分享行为不够积极主动。

3. 大班幼儿:分享意识初步形成,但在实际社交情境中面临挑战。大班幼儿能够主动分享,但面对多人分享请求时,缺乏相应的社交策略和应对能力,不知如何妥善处理分享与自我需求之间的关系。

(二)系列活动对幼儿分享行为发展的影响

1. 分享意愿逐渐增强:从“学习雷锋好榜样”活动中幼儿对分享的参与度较低,到“玩具总动员”玩具分享会中幼儿积极提出交换玩具,再到“建造豪华大巴车”合作项目中幼儿主动参与任务分工并分享成果,幼儿的分享意愿明显提升。

2. 合作与交流能力逐步提升:在“玩具总动员”活动中,唐开源主动提出去其他组交换玩具并成功完成交换,促进了幼儿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造豪华大巴车”活动中,幼儿自行进行任务分工,在组装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主动寻求帮助并共同解决问题,合作能力得到进一步锻炼。

3. 社会交往能力得到发展:在成果展示环节,幼儿自豪地介绍自己的作品,并积极分享设计亮点和技术成果,其他幼儿认真倾听并表达欣赏和认可,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氛围,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得到提升。

(三)推进策略的有效性分析

1. 营造轻松氛围,缩小分享范围:从全班分享调整为小家庭范围内分享,降低了幼儿的分享压力,激发了幼儿的分享意愿。在“玩具总动员”活动中,以小家庭为单位进行玩具分享,幼儿能够更轻松地参与其中,促进了分享行为的产生。

2. 降低分享难度,逐步培养分享能力:让幼儿根据兴趣和特长选择分享内容,开展小组分享合作活动,如“玩具交换日”,提高了幼儿的自信心与表达能力。在活动中,幼儿能够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分享行为更加积极主动。

3. 培养社交策略,提升应对能力:创设各种社交情境,让幼儿进行模拟演练,引导幼儿思考并尝试运用不同的社交策略解决问题。在“玩具总动员”活动中,幼儿面对交换玩具的情境,通过模拟演练学习到了协商、轮流、交换等社交策略,

提高了应对实际社交情境的能力。

四、讨论

(一)系列活动的优势

本研究设计的系列活动紧密围绕幼儿的发展现状,通过逐步推进的策略,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分享场景和实践机会。从缩小分享范围到降低分享难度,再到创设社交情境培养策略,每一步都符合幼儿的认知和发展规律,能够有效促进幼儿从不敢分享到愿意分享,再到主动分享的转变。

(二)存在的问题

1. 关注个体差异不足:每个幼儿的发展速度和特点不同,在推进分享行为的过程中,部分幼儿因自身性格、能力等原因进步较慢。例如,仍有少数小班幼儿在社交互动中表现出明显的羞涩和胆怯,而教师在活动中可能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个别指导和关注,导致他们在某些环节中未能充分参与到分享与合作中来。

2. 评价方式单一:目前主要采用教师观察评价和简单的奖励机制,评价方式相对单一。这种评价方式虽然能够激励幼儿积极参与分享行为,但对于幼儿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能力的培养还不够。幼儿在活动中缺乏对自身和他人行为的反思与评价,不利于他们进一步理解分享行为的标准和要求,也难以从他人身上学习到更多的分享技巧和方法。

五、建议

(一)优化活动设计

在后续活动中,设计更为复杂的建造任务,如“建造未来城市交通工具”,包含多个子项目,引导幼儿进行更细致的分工。同时,组织跨小组的合作项目,打破小家庭的界限,让幼儿与更多不同的同伴交流和协作,学习适应不同的合作风格和工作方式。

(二)加强家园共育

邀请家长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来,如担任活动志愿者、与幼儿一起完成家庭合作任务等。让家长亲身体验幼儿在活动中的亲社会行为表现,同时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支持和鼓励。教师可以引导家长关注幼儿的合作、互助和分享行为,并与家长分享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方法和经验。

(三)注重个体差异

更加细致地观察每个幼儿的表现,针对不同幼儿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引导策略。对于羞涩胆怯的幼儿,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引导,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对于自信心不足的幼儿,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四)丰富评价方式

引导幼儿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让他们在评价过程中学会反思自己的行为,欣赏他人的优点。例如,在活动结束后,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和感受,同时评价其他幼儿的行为,从而提高幼儿的自我认知和相互学习能力。

六、结论

通过本次系列活动,幼儿在分享行为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从最初的分享行为匮乏到积极主动地合作、互助与分享。然而,研究也发现,在关注幼儿个体差异和丰富评价方式方面存在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继续关注幼儿的发展需求,不断优化活动设计和引导策略,加强家园共育,注重个体差异,丰富评价方式,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