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引领下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措施
昌丽娜
武昌首义学院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而红色资源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物质和精神财富,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何有效将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探讨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价值及实施路径,以期为相关实践提供理论借鉴。
一、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红色资源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独特资源,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文化底蕴和教育价值。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以下多重价值:
(一)强化历史认知与价值引领功能
红色资源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伟大精神,是历史教育的生动素材和现实教材。通过系统挖掘和利用红色资源,如革命遗址、文物史料、英雄事迹等,可以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根本性问题,从而增强历史认同,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上海大学为例,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入挖掘校史资源,以红色文化滋养思政教学创新,通过系统梳理和讲述上海大学奋斗历程与教育理念,将校史中的红色元素与思政课程有机结合,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理想情怀和责任担当。这种基于本校红色资源的教学实践,不仅增强了思政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也使学生在了解学校历史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实现了价值引领的潜移默化。
(二)促进情感共鸣与精神激励效能
红色资源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通过沉浸式、体验式的教育活动,可以引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报国之志。红色资源所承载的革命先烈和英雄模范的感人事迹,能够触动学生的心灵,唤起他们的崇敬之情和效仿之志。
湖南省汝城县文明瑶族乡第一片小学的创新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该校利用“半条被子”的红色故事,通过校长讲述、学生演绎等多种形式,让红色基因深植学生心灵。这种情感体验式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校层面,同样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观看红色影片、演唱红色歌曲、诵读红色诗词等形式,创设情感体验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艺术熏陶和情感共鸣中接受精神洗礼,强化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
(三)拓展实践育人与创新思维空间
红色资源融入思政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自主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开展红色研学、参与情景再现等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历史,在体验中升华认识,提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闵行区建立的“双师双研”机制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该机制让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讲师与校内学科老师共同发掘基地教育资源,通过共同备课,同步教学,形成全面、专业的优质思政课。这种合作模式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方法,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直观、生动的学习体验,有效促进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各地高校积极探索红色资源融入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资源开发利用不够深入,存在表面化现象
一些高校对红色资源的挖掘不够深入,仅停留在参观访问、听取报告等表面层次,缺乏深度整合和内涵挖掘,未能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如有些学校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但前期准备不足,后续深化不够,导致教育效果有限。
(二)教育形式传统单一,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
部分高校红色教育形式传统单一,缺乏互动性和体验性,难以吸引当代大学生。虽然一些学校尝试创新,如开发VR 实景教学、编排红色情景剧等,但覆盖面和质量仍有待提高。如重庆云阳县在推进红色教育过程中,发现需要采取“4433”策略,即构建四级工作体系、四大目标体系、三大课程体系、三大制度体系,以建设思政大格局。
(三)机制保障不够完善,制约可持续发展
红色资源融入思政教育需要良好的机制保障,包括资金支持、师资培训、评价体系等。目前,许多高校在这方面还存在不足,如缺乏专门的经费投入、师资队伍能力不适应、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等,影响了红色资源教育功能的持续发挥。
三、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各地成功经验,本文提出以下创(一)构建多层次课程体系,实现红色资源全面融入
将红色资源系统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形成多层次、全覆盖的课程体系。一是开发“红色资源
特色思政课程,如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中国系列”课程中设立“红色学府:上海大学的前世今生”专题,并辐射至中学课堂,形成了大中小学一体化红色教育链条。二是推动红色资源与专业课程结合,深入挖掘各专业领域的红色元素和爱国故事,如航空专业可讲述航天精神,法学专业可挖掘法治建设中的红色传承,医学专业可弘扬抗疫精神等,使红色教育更具专业特色和针对性。三是建设红色资源在线课程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各地红色资源,开发在线课程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要注重内容的质量和深度,避免简单化和表面化。应当组织专家学者对红色资源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其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使其与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相结合,增强课程内容的思想性和针对性。
(二)创新教学形式方法,增强红色教育吸引力
打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提升红色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一是开展沉浸式体验教学,如重庆云阳县创新开发市级“红岩铸魂”思政研学精品线路,打造市级研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校内思政教育阵地,使学生在真实场景中获得深刻体验。二是运用数字技术创新呈现方式,如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3 年建成“思政课虚拟仿真实验室”,拥有 500 余套虚拟仿真课件,制作全景 VR 视频,将红色文化融入实景教学,实现了传统红色资源的现代转化和创新表达。三是组织情景剧和艺术创作,如云南扎西干部学院在上海高校开展活动时,采用原创情景剧《红军二月到扎西》党课环节,创新采用历史舞台剧的艺术形式,通过“场景再现、角色代入、时空对话、情感共鸣”的立体化模式,系统讲解“扎西会议”的历史背景,使学生在艺术欣赏中接受教育。
(三)拓展实践教学场域,构建红色育人共同体
突破课堂和校园的局限,将红色教育延伸到社会大课堂,构建校内外联动的红色育人共同体。一是打造红色研学精品路线,如西北工业大学组织首趟“到延安去—三秦学子圣地行”红色研学专列,将车厢变为“行走的思政课堂”,为学子们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红色研学之旅,实现了思政教育从静态到动态、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转变。二是建立馆校合作机制,如闵行区建立“双师双研”机制,让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讲师与校内学科老师共同发掘基地教育资源,通过共同备课,同步教学,形成全面、专业的优质思政课,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三是开展红色主题社会实践,组织学生深入革命老区、红色遗址开展社会调查、助农实践、文化传承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升华认识,在服务奉献中锤炼品格。
(四)构建长效机制,保障红色教育可持续发展
建立完善的政策支持、师资培训和评价激励机制,为红色资源融入思政教育提供坚实保障。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如重庆云阳县着力打造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思政教师队伍,建立校级、年级、班级三级思政教师管理体系,通过定期培训和交流研讨,提升教师开发和利用红色资源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将红色教育成效纳入学校评价和教师考核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和方法,激发各方面参与红色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建立高校与红色基地、地方政府之间的协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红色育人合力。
结语
综上所述,红色资源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和生动教材。将其有效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资源利用表面化、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机制保障不健全等问题。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和优化教育策略和方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未来,应通过构建多层次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形式方法、拓展实践教学场域、构建长效机制等路径,全面提升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张聪 . 大钊精神与爱国主义: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 [J]. 中国军转民 ,2025,(15):134-136.
[2] 李艳馨 , 王怡亮 .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研究 [J]. 教育探索 ,2024,(02):77-82.
[3] 康洁 , 杜春艳 . 爱国主义情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J]. 大众文艺 ,2024,(02):217-219.DOI:10.20112/j.cnki.ISSN1007-5828.2024.02.072.
作者姓名:昌丽娜 出生年月:1997.1.8 性别:女 单位: 籍贯: 湖北仙桃职称:助教 学历: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