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劳动素养渗透的课堂教学策略
赵翠娣
佛山市顺德区昌教小学 528325
一、引言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具有较强的可塑性。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重要任务。而劳动素养不仅包括劳动技能,还涵盖了劳动意识、劳动态度和劳动价值观等方面。将劳动素养渗透到小学二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助于让学生在接受道德教育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劳动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二、在小学二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劳动素养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品德发展
劳动是一种实践行为,在劳动过程中,学生需要与他人合作、交流,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责任感和尊重他人的品质。例如,在班级卫生打扫等劳动活动中,学生学会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任务,从而增强集体荣誉感,这与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强调的团结友爱、热爱集体等品德教育目标相契合。
(二)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劳动素养的培养需要学生运用多种能力,如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等。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劳动素养,能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这些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在种植植物的劳动活动中,学生需要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思考如何更好地照顾植物,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还让学生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和成就感。
三、小学二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劳动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融合劳动素养要求
深入分析教材:教师要仔细研读小学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找出与劳动素养相关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例如,在“我爱我们班”这一单元中,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教师可以将其与班级劳动活动相结合,明确在劳动中培养学生这些品质的具体要求。
制定融合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将劳动素养渗透到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教学目标。目标要具体、可操作,既要涵盖道德与法治方面的要求,又要体现劳动素养的培养。如“通过参与班级卫生打扫活动,学生能够认识到保持班级环境整洁的重要性,增强集体责任感,同时掌握基本的扫地、擦桌子等劳动技能”。
(二)整合教学内容,挖掘劳动教育元素
拓展教材案例:教材中的案例是教学的重要资源,但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拓展教材案例,引入更多与劳动素养相关的内容。例如,在讲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时,除了教材中的例子,还可以引入一些小朋友自己洗衣服、整理书包的视频或故事,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劳动的意义。
挖掘生活素材: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劳动教育素材,将其融入到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比如,在“周末我当家”这一主题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在周末帮助父母做家务的经历,如洗碗、扫地、买菜等,让学生明白劳动就在身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
(三)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劳动兴趣
情境教学法:创设与劳动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感受劳动。例如,在讲解“爱护公共财物”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教室物品损坏的情境,让学生讨论如何修理和保护这些物品,然后组织学生一起进行简单的修理活动,如修补桌椅、擦拭黑板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爱护公共财物的意识,同时掌
握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
项目式学习法:设计一些与劳动素养相关的项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式学习。比如,开展“班级植物角种植”项目,学生需要分工合作,完成植物的选择、种植、养护等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学习种植知识,还要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
(四)开展实践活动,强化劳动技能培养
课堂实践活动: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安排一些简单的劳动实践活动。如在学习“整理书包”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现场进行书包整理比赛,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掌握整理书包的方法和技巧,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课外劳动拓展:将劳动实践活动延伸到课外,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劳动、校园劳动等。例如,定期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环境清理活动,让学生为社区的环境美化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校园内开展“劳动小能手”评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卫生打扫、花草养护等劳动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责任感。
(五)多元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劳动素养提升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劳动态度、合作能力等。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记录学生的劳动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改进。例如,在学生参与班级卫生打扫时,教师可以记录每个学生的劳动任务完成情况、与同学的合作情况等,并在课后进行反馈和评价。
结果性评价:对学生的劳动成果进行评价,如劳动作品的质量、劳动任务的完成效果等。可以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自己的劳动成果,发现优点和不足。比如,在“班级植物角种植”项目结束后,组织学生对种植的植物进行评价,评选出“最佳种植小组”,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劳动技能。
结语
在小学二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劳动素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明确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实践活动和多元评价方式等课堂教学策略,能够将劳动素养的培养有机地融入到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让学生在接受道德教育的同时,提高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调整和完善教学策略,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策略研究. 沈振炜. 成功,2025(05)
[2] 新时代小学生劳动教育的问题与策略研究——以武汉市W 校为例. 熊麒麟 ; 余姣姣 . 成才 ,2025(02)
[3] 家校社携手,解锁劳动教育新路径. 陈建军. 留学,202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