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工程中应急广播系统的建设与优化路径
廖善鹏
兰陵县融媒体中心 山东临沂 277700
引言:
在现代社会,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型和频率呈现多样化、常态化趋势。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都需要依靠高效的信息发布渠道实现及时预警和有效指引。广播电视工程作为传统的信息传播平台,长期以来承担着突发事件信息发布的重要任务。然而,受限于技术手段、覆盖范围和管理体制,传统广播电视中的应急广播系统存在响应速度慢、信息传递不畅、受众覆盖不全面等突出问题,难以满足新时代应急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高标准要求。尤其是在信息化、数字化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建设现代化、智能化、多层次的应急广播系统,已成为提升广播电视工程服务能力的重要课题。本文将系统梳理当前广播电视工程中应急广播系统的建设现状与主要问题,围绕系统结构、技术应用、管理模式等方面,提出系统优化路径,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探讨应急广播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相关领域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 广播电视工程中应急广播系统的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广播电视工程中已普遍建立了应急广播系统,主要依托调频广播、电视台、卫星传输等传统渠道进行信息发布,并逐步引入互联网平台和移动终端实现多渠道覆盖。从整体看,应急广播系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发布与指挥调度能力,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系统结构单一,缺乏灵活性。多数应急广播系统仍以单向广播为主,缺乏互动反馈机制,信息发布后无法及时了解受众接收与响应情况,降低了信息发布的实际效果。其次,覆盖范围有限,城乡差距明显。虽然大城市应急广播覆盖率较高,但在农村、山区、边远地区,广播设施不完善或存在信号盲区,导致信息发布滞后或缺失。再次,内容传输效率不高,更新不及时。在突发事件发生后,部分地区应急广播启动流程繁琐,信息采集、审核、发布环节耗时较长,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时间”预警。此外,管理机制不完善,部门协同不足。应急广播涉及多个管理部门,但缺乏统一协调与职责划分,导致应急响应效率不高。
2. 应急广播系统结构与功能优化路径
针对当前应急广播系统存在的问题,首先需要在系统结构上进行全面优化。现代应急广播系统应具备多元化的信息发布渠道,包括调频广播、数字电视、移动通信、互联网平台等,实现空中、地面、网络“三位一体”覆盖格局。通过整合传统广播电视网络与新兴信息技术平台,形成统一调度、分级发布、精准覆盖的系统架构。其次,应增强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引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建立智能信息分析与处理平台,实现对突发事件信息的自动采集、研判与分类发布,提高响应速度与准确性。系统还应具备实时监控与反馈功能,通过智能终端、社交平台、APP 等收集用户接收情况和反馈信息,动态调整信息发布策略。再次,完善系统的容错与安全机制。应急广播系统在关键时刻必须保持高可靠性,需配置多层次备份机制和网络安全防护措施,确保信息传输的连续性与安全性。通过合理布局主备信道、备份服务器与应急电源系统,防止系统因设备故障或外部攻击而瘫痪。此外,系统设计应注重模块化与可扩展性,便于后续技术升级与功能扩展,满足不断变化的应急管理需求。
3. 应急广播系统覆盖能力提升策略
应急广播系统的覆盖能力直接决定了其服务水平与社会效益。为了提高覆盖范围和覆盖质量,首先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特别是在农村、边远地区和特殊场所,如学校、医院、公共交通枢纽等重点区域,补齐广播设施短板。可以采用小功率调频发射、应急广播终端、数字广播基站等多种技术手段,提升覆盖密度和信号质量。其次,应推进技术融合应用,利用 5G、北斗导航、物联网等现代技术拓展广播覆盖边界。例如,结合 5G 基站建设同步部署应急广播发射设备,实现宽带网络与应急广播信号的融合传输,有效提升传播能力与信息容量。再次,应推广“云广播”与“定向推送”技术。通过云平台集中管理信息发布任务,并根据用户区域、兴趣与需求进行个性化信息推送,避免无效信息干扰,提高信息接收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此外,应加强跨部门协作与资源共享。整合气象、公安、交通、水利等行业的应急信息资源,形成统一的信息发布平台,实现多部门数据互联互通,提升整体服务效能。
4. 应急广播系统管理机制与服务模式创新
系统优化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升级,更需要管理机制与服务模式的创新。首先,应建立健全应急广播系统管理制度,明确各级管理部门职责分工与操作流程,确保在突发事件中能够快速响应、有效联动。可以通过制定操作手册、应急预案和标准化操作规范,规范信息采集、审核、发布和反馈全流程操作。其次,应构建多层次服务体系,既包括国家级、省级应急广播中心,也包括市县级平台和社区、企业自建应急广播终端,实现大中小平台协同联动。再次,应重视用户体验与社会参与。通过设立用户服务热线、开通反馈渠道和舆情监测系统,了解公众对应急广播服务的需求与评价,持续改进服务内容和方式。
5. 广播电视工程中应急广播系统建设案例与经验总结
近年来,我国多个地区在应急广播系统建设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例如,浙江省率先建设全省统一的应急广播平台,实现省、市、县三级联动,并在农村地区推广“村村响”应急广播终端,有效解决了农村信息盲区问题。广东省则通过整合广播电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平台资源,建设智慧应急广播系统,实现信息“一键发布、全网覆盖”。这些成功案例表明,应急广播系统建设必须坚持统一规划与分级管理相结合、传统媒体与新兴技术融合应用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并重的基本原则。
结论:
广播电视工程中应急广播系统的建设与优化,是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与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举措。通过系统架构优化、覆盖能力提升、管理机制创新与社会协同机制建设,能够有效解决当前应急广播系统中存在的结构单一、覆盖不足、响应不及时等问题。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应急广播系统将朝着智能化、融合化、平台化方向持续发展,实现更加高效、精准、可靠的信息发布服务。为此,需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加大技术研发与设施建设投入,推动应急广播体系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构建更加完善和具有持续竞争力的现代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苗勃, 吴力夫, 赵翮. 建立应急广播系统的框架技术方案及建议[C]//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 . 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 2011 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篇). 广播科学研究院 ;,2011:87-92.
[2] 宋敏 , 冀国峰 , 布肃琦 . 应急广播在河北电台交通广播的构建与实践[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5,(04):118-120.
[3] 董素青 . 试析构建福建应急广播体系的路径方法 [J]. 西部广播电视 ,2017,(12):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