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向传递”到“双向奔赴”:家校协同中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范式转型
林艳
浙江省丽水市实验学校 323000
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时期,德育的作用不可忽视。然而,在实际教育中,家庭与学校常常各自为政导致德育效果不佳。学校的德育教育有时难以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家庭则可能缺乏系统的德育方法。这种割裂的教育环境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探索家校合作下小学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具有深远意义。
一、单向传递:传统家校德育协作的现实困境
以往班主任作为教育信息的主要生产者与发布者,通过通知单、家长信等书面形式向家庭端单向输出教育要求。这种运作机制虽然在行政效率上具有优势,但在教育实践中暴露出多重结构性矛盾。从角色定位来看,班主任承担了信息发布与德育实施的双重主体职能,而家长则被简化为被动接收者,导致其教育主体意识持续弱化。在信息传递层面,单向模式存在显著的理解偏差与执行损耗,主要是家校互动长期停留在事务性沟通层面,这种浅表化互动难以建立有效的教育协作关系。其直接后果是学校德育目标在家庭场域中的实现度降低,间接导致班主任工作负荷加重与职业倦怠率上升。这种困境的本质在于传统模式未能构建家校之间的平等对话机制与责任共担框架。
二、双向奔赴:家校德育协同的范式转型内核
要改变当前家校德育协作的困境,必须从“单向传递”转变为“双向奔赴”。这种转变不是简单的形式调整,而是需要重新建立家校之间的合作关系。平等对话取代单向指令意味着改变过去学校单方面发通知的做法。班主任应该用平等的态度与家长沟通,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每个家长都最了解自己孩子的特点,他们的经验对学校德育工作很有帮助。把家长当成教育合作伙伴,而不是被动接受通知的对象。
责任共担取代任务分配要求明确学校和家庭各自的责任。学校主要负责提供专业的教育指导和活动平台,家庭则需要配合学校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品德。双方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完整的教育闭环。情感联结取代事务联系强调家校之间不能只停留在事务性往来。班主任可以经常向家长反馈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不仅是出现问题才联系。同时也要主动了解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做法和困惑。这样的日常交流能让家校关系更紧密,为德育工作创造更好的环境。
三、实践路径:构建双向奔赴的协同生态
(一)构建深度互动平台,让家校沟通更有效
当前家校沟通主要依赖微信群、QQ 群发布通知,这种形式难以满足德育协作需求。班主任需要建立更专业的互动平台,让家长从被动接收信息变为主动参与交流。线上平台可以设置固定板块,比如每周德育主题讨论区,每月家庭教育经验分享区。线下活动建议每学期举办两次家校座谈会,每次聚焦一个具体德育话题,比如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怎样引导孩子诚实守信。活动规模控制在 15-20 个家庭,确保每位家长都能充分发言。另外,还可以设计亲子互动任务,比如每月一次的家庭劳动日,家长和孩子共同完成一项家务后拍照上传,并简单描述过程体会。这些活动要提前规划好时间表,通过平台预约功能让家长自主选择参与时段。平台运营要注意保护家长隐私,讨论内容仅限班级内部可见。班主任要定期整理家长提出的好建议,在下一次活动中给予反馈,形成良性循环。
(二)创设双向参与机制,让家长真正融入教育
很多家长虽然关心孩子教育,但不知道如何参与。班主任要提供具体可行的参与渠道。可以建立家长资源库,收集家长职业特长等信息,定期邀请有相关专长的家长走进课堂。比如请医生家长讲解健康知识,请警察家长普及安全常识。班级主题班会可以设立家长观察员席位,邀请 3-5 位家长全程参与策划和执行。在制定学期德育计划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家长意见,重要决策设置家长投票环节。班级评优评先可以增设家长评审团,由家长代表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这些参与机制要注意循序渐进,刚开始可以从小范围试点开始,成熟后再逐步推广。要给参与家长颁发证书或感谢信,增强他们的成就感以及建立参与档案,记录每位家长的贡献,作为后续互动的基础。参与过程中要尊重家长的时间安排,提前充分沟通,避免给家长造成额外负担。
(三)营造信任共育生态,建立稳固家校关系
班主任要改变以往有事才联系的沟通模式,建立起常态化的良性互动。可定时固定某一个时间段专门用于与家长沟通,每次 20-30 分钟,通过电话或视频方式一对一交流。交流内容要全面,既要反馈学生在校表现,也要了解学生在家情况。特别注意多传递正面信息,发现学生任何微小进步都要及时告知家长。同时,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品德发展点滴变化,定期与家长分享。对于家长提出的问题,要在 24 小时内给予初步回应,3 天内给出解决方案。遇到教育观念分歧时,要保持开放心态,先倾听家长想法,再温和表达专业建议。或者还可以设立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来校观摩日常教育活动,增进对学校工作的理解。重要节日前夕,可以组织简单的家校联谊活动,创造轻松自然的交流机会。这些举措贵在坚持,只有通过持续用心的沟通,才能真正建立起互信互助的家校关系。
结语
从“单向传递”到“双向奔赴”,绝非简单的沟通技巧升级,而是家校协同育人范式的深刻革命。当班主任放下“传令者”的角色包袱,以平等之心、共担之责、合作之态真诚拥抱家长;当家长从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智慧贡献者,家校之间那道无形的墙便将悄然消融。取而代之的,是基于共同目标与深厚信任的育人同盟。只有在这样的“双向奔赴”中,德育的力量才能穿透校园围墙,在家庭生活的细节里绵延生长,最终浇灌出学生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的生命之花。
参考文献:
[1] 吴彩凤 . 浅谈如何利用家校协同推动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 [J].中外交流 ,2021,28(10):872.
[2] 秦圆圆 . 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与实践探索 [J]. 华夏教师 ,2024(34):36-38.
[3] 唐本华 . 小学班主任有效推进班级德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4,9(20):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