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措施

作者

张振昊

含山县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 安徽省马鞍山市 238100

1 影响沥青混凝土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

1.1 材料性能变异性

沥青与集料特性直接影响混合料性能。如 SBS 改性沥青配比偏差 ±2% 时,60℃动力粘度波动±35% ;集料级配4.75mm 筛孔通过率偏差5% 时,空隙率变化1.8%,渗水系数超标3 倍,易致早期水损害。

1.2 工艺参数敏感性

摊铺温度为核心参数,温度每降 20C (如从 160℃降至 140℃),压实度下降 4.2%,孔隙率增加 2.1% ;碾压速度超限(如轮胎压路机超 5km/h )导致构造深度不足 0.6mm ,抗滑性能衰减 40‰ 。

1.3 环境条件干扰性

温湿度复合影响显著。日均温差18℃时,有效压实时间缩短 30% ;细集料含水率升至5.8%(如遇降雨),马歇尔稳定度下降18%,通车1 年内易生纵向裂缝。

1.4 管理机制滞后性

传统管控存在“检测 - 整改”被动响应缺陷,如压实度检测数据篡改、记录与日志偏差超 2 小时;设备校准周期过长(如拌和楼计量误差达 ±1.5%) ,油石比偏差 0.9%,通车后车辙深度超限达25mm。

2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技术

2.1 材料性能验证体系

建立“三级验证”机制,实现材料性能从源头到施工全流程的动态管控:

(1)源头验证:对沥青、集料供应商实施动态评级,重点检测基质沥青的蜡含量(⩽2.2%) )、10℃延度 (⩾30cm, )及集料的洛杉矶磨耗值 (⩽28% )。技术逻辑:蜡含量过高会导致低温脆性增加,延度不足易引发开裂,磨耗值超标则降低骨料骨架稳定性,需通过供应商分级淘汰机制确保原材料基础质量。

(2)进场复验:采用热料仓取样法,每 500 吨检测一次矿料级配,级配偏差控制在中值±3% 以内。技术逻辑:级配偏差直接影响混合料骨架嵌挤效果,±3% 的容差范围基于马歇尔试验稳定度- 级配曲线敏感性分析确定,超出范围需启动级配调整程序(。

(3)过程抽检:利用红外光谱仪实时监测沥青老化指数,当羰基吸收峰强度超过基准值15% 时,立即启动改性剂补加程序。技术逻辑:羰基指数(CI)与沥青氧化程度呈正相关,15% 阈值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试验标定,可提前 48 小时预警沥青性能劣化,避免混合料高温稳定性不足。

2.2 设备参数校准方法

构建设备精度与施工质量的量化映射关系,确保工艺参数可控:

(1)拌和设备: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校准振动筛孔径,确保 4.75mm 筛孔通过率偏差≤ ±1%。拌和楼电子秤实行“一班一校”,静态计量误差≤ ±0.2% 技术逻辑:筛孔偏差±1% 对应混合料空隙率波动 ±0.5% ,电子秤误差 ±0.2% 直接影响油石比稳定性(油石比每变化0.1%,动稳定度波动±12%),需通过每日班前校准记录实现可追溯管理。

(2)摊铺设备:安装非接触式平衡梁系统,实时修正熨平板仰角偏差,保证纵坡误差≤ ±0.1%。技术逻辑:纵坡误差 ±0.1% 对应路面高程偏差 ±3mm,超出范围将引发排水不畅或平整度超标,需结合北斗高精度定位实现摊铺厚度动态闭环控制。

(3)碾压设备:配置智能压实监测系统(ICMS),通过加速度传感器采集压路机振动频率( 2835Hz )、振幅(0. )等参数,建立压实质量 - 工艺参数映射模型。技术逻辑:振动频率与振幅的组合参数可量化压实能量输入,当 CMV 连续 3 个测点低于 96% 时,系统自动调整压路机行进速度 (⩽3km/h) )或振动模式(高频低幅→低频高幅)。

2.3 试验段技术参数优化

实施“三阶段”验证流程,通过数据驱动实现工艺参数动态调优:

(1)室内配合比验证:采用旋转压实仪(SGC)确定最佳油石比,当空隙率(VV)为4.0%、矿料间隙率(VMA)为 14.5% 时,混合料动稳定度可达 8000 次 /mm。技术逻辑:SGC试验通过旋转压实次数(Ndes=75 次)模拟现场压实效果,VV 与 VMA 的组合阈值基于车辙试验(60℃ /0.7MPa)与冻融劈裂试验( TSR⩾80% )双目标优化确定,动稳定度 8000 次 /mm可保障15 年车辙深度 ⩽15mm 。

(2)现场工艺验证:在 150m 试验段上开展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摊铺速度( 24m/min) 、初压温度( ⋅150160C )、终压遍数。技术逻辑:正交试验设计(L9 )涵盖摊铺温度、速度、压路机组合等 9 组参数,通过平整度仪(3m 直尺检测 ⩽ 3mm)、渗水仪 (⩽120mL/min) 等指标筛选最优参数组合,确保工艺窗口的鲁棒性。

(3)性能长期监测:埋设温度传感器阵列,连续记录混合料冷却曲线,当表层与底层温差>20℃时,启动热风循环装置延缓降温速率。技术逻辑:温差>20℃将导致压实度梯度分布,通过热风循环(温度 )可延长有效压实时间至 90 分钟,避免压实不足引发的早期病害。

3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控制机制

3.1 全流程动态监测系统

(1)材料维度: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实时检测沥青含量,误差 ⩽±0.1% 。技术逻辑:基于沥青 C-H 键特征吸收峰与含量线性回归模型,动态补偿骨料吸光度干扰,确保油石比偏差⩽0.05% ,避免泛油或松散病害。

(2)工艺维度:通过 GPS 定位系统追踪摊铺机行进轨迹,当速度波动超过 ±0 .5m/min时自动报警。技术逻辑:摊铺速度波动将导致混合料离析指数(ISI)升高,±0.5m/min 阈值对应平整度变异系数(CV) ⩽5% ,超出时系统自动降低供料速率以稳定工艺参数。

(3)环境维度:部署微型气象站,当风速 >5m/s 或相对湿度 >85% 时,启动防风屏障及加热装置。技术逻辑:环境风速与湿度通过影响混合料冷却速率和水分蒸发速率,触发智能控制系统联动加热装置,确保有效压实时间窗口 ⩾60 分钟。

(4)质量维度:利用激光断面仪每20m 采集一次平整度数据,国际平整度指数(IRI)控制目标 ⩽1 . 2m/km 。技术逻辑:IRI 值与路面使用性能(PCI)呈负相关, ⩽1.2m/km 对应 15年PCI 衰减率≤15%,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实现平整度缺陷自动定位(定位精度 ±10cm). 。

3.2 关键工序质量控制要点

3.2.1 混合料拌制

(1)温度控制:沥青加热温度 165±5C ,矿料加热温度 185±5C ,混合料出厂温度155\~165℃。技术逻辑:温度梯度(ΔT=20℃)保障沥青粘度与骨料裹覆性平衡,超出范围将引发沥青老化(ΔT>25℃)或压实不足(ΔT<15 C ),需通过双传感器冗余校准(精度

±1℃)实现精准控温。

(2)时间控制:间歇式拌和机每锅拌和时间 45s,连续式拌和机通过调整上料速度控制拌和时间。技术逻辑:拌和时间不足导致改性剂分散不均(粒径 >5μm 比例 >10%),过长则引发沥青二次老化,需通过在线粘度监测优化拌和曲线。

3.2.2 运输过程管理

(1)车辆预处理:车厢内壁涂刷植物油隔离剂,装料前预热至 80C 。技术逻辑:隔离剂可降低混合料粘附损失率( (⩽0.3%) ),预热温度通过热电偶实时反馈,避免冷热界面导致温度梯度突变。

(2)分层装载:分三次装料形成“山”字形料堆,减少离析。技术逻辑:三次装料法使粗骨料集中于料堆中部,细骨料填充间隙,降低离析指数(ISI)至 ⩽1.2 ,较传统装料法提升混合料均匀性40%。

(3)保温覆盖:使用双层棉被 + 铝箔复合材料,运输途中温度损失 ⩽10% 。技术逻辑:复合保温材料导热系数 ⩽0.04W/(m∙K) ,较单层棉被降低热损失率 60%,结合 GPS 轨迹预测(到达时间误差≤5min)动态调整加热功率。

(4)跟车监控:安装GPS 温度记录仪,实时回传混合料温度数据。技术逻辑:温度数据通过NB-IoT 模块每30 秒上传云端,与预设温度阈值比对,异常时触发短信报警。

(5)残料处理:剩余混合料温度 >140℃时回炉重拌,否则废弃。技术逻辑:140℃为改性沥青软化点下限,低于此温度将导致再生料性能衰减,需通过红外热成像仪(精度 ±2C )快速判定残料状态。

3.2.3 摊铺作业控制

(1)基准线设置:采用高强度钢丝( Φ3mm) ),张拉力 ⩾800N ,悬垂度 ⩽2mm/m 。技术逻辑:张拉力与悬垂度通过弹性模量公式 (E=σ/ε) )关联, ⩾800N 可保证钢丝挠度 ⩽0 .5mm,避免摊铺基准偏差。

(2)熨平板预热:通过液化气加热系统将温度提升至100℃以上。熨平板温度不足将引发混合料粘结,100℃为热传导平衡点,可确保熨平板与混合料温差 ⩽10C 。

(3)螺旋布料器调控:保持料位高度为螺旋直径的 2/3,转速与摊铺速度匹配。技术逻辑:料位高度与转速通过流体力学模型优化,2/3 直径料位可维持层流状态 (Re⟨2000) ,避免粗骨料离析(ISI ≤ 1.5)。

3.2.4 碾压工艺优化

(1)初压:双钢轮压路机静压 2 遍,速度 23km/h ,重叠轮宽 1/3 。技术逻辑:静压阶段通过压实能(E=ρghv)与空隙率(VV)关联分析, 23km/h 速度可保证压实度 ⩾92% ,重叠 1/3 轮宽消除碾压盲区。

(2)复压:轮胎压路机搓揉碾压4 遍,速度3. 54 . 5km/h ,充气压力 . 7MPa 。技术逻辑:轮胎压路机通过变形能 Fdx)与构造深度(TD)关联, .7MPa 压力可保证 TD⩾0 . 8mm ,较钢轮压路机提升抗滑性能 30%. 。

(3)终压:双钢轮压路机收光3 遍,速度 45km/h ,消除轮迹。技术逻辑:终压阶段通过表面粗糙度(Ra)与渗水系数(C)关联,4\~5km/h 速度可保证Ra ⩽0 .3mm,渗水系数 ⩽ 80mL/min。

3.3 质量缺陷预防与处置

(1)黄色预警:当压实度检测值低于96% 时,增加2 遍振动碾压。技术逻辑:压实度与路面寿命(Nf)呈指数关系 (Nf∝e(a⋅K)) ),96% 为临界阈值,低于此值时每增加 1 遍振动碾压可提升压实度 0. 8%~1 .2%。

(2)橙色预警:渗水系数超过 120mL/min 时,喷洒 PC-3 乳化沥青封层。技术逻辑:渗水系数与水损害风险(P)呈正相关 (P=k⋅C2) ),120mL/min 为水损害加速阈值,PC-3 乳化沥青可降低渗水系数至 ⩽50mL/min ,修复效率提升60%。

(3)红色预警:出现连续5m 以上离析带时,切割重铺。技术逻辑:离析带长度(L)与车辙深度(RD)呈线性关系 (RD=b⋅L) ),5m 为临界长度,切割重铺可消除离析核心区(ISI>2.0),恢复路面均匀性至 ISI⩽1. 5。

4. 结语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控制是一项涉及材料科学、工艺工程、环境适配及管理创新的系统性工程。本文通过构建 " 材料 - 工艺 - 环境 - 管理 " 四维协同控制体系,突破了传统质量控制中 " 单要素检测 - 事后整改 " 的被动模式,形成了全流程动态监测、参数智能调控及缺陷分级处置的主动控制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材料性能验证体系通过源头评级、进场复验及过程抽检三级管控,将沥青蜡含量、集料磨耗值等关键指标波动范围压缩至 ±2% 以内,有效遏制了因原材料变异引发的早期病害;②设备参数校准方法建立了拌和设备筛孔精度、摊铺设备纵坡误差及碾压设备振动参数的量化控制标准,使混合料级配偏差控制在 ±3% 以内,压实度合格率提升至 99% 以上; ③ 试验段参数优化技术通过室内配合比双目标优化、现场工艺正交试验及长期性能监测,确定了最佳油石比、摊铺速度及碾压组合,使动稳定度达到8000 次/mm,15 年车辙深度预测值≤15mm ;④全流程动态监测系统集成了近红外光谱、GPS 定位、微型气象站及激光断面仪等智能感知设备,实现了对油石比、摊铺速度、环境温湿度及平整度等关键参数的实时监控与预警,缺陷响应时间缩短至30 分钟以内。

工程应用验证了该体系的技术经济性:某高速公路项目采用本技术后,路面平整度国际指数(IRI)由 1.8m/km 降至 1.2m/km,渗水系数合格率由 82% 提升至 98%,通车 3 年后路面使用性能指数(PCI)衰减率仅为 12%,较传统工艺降低 25 个百分点。未来研究应聚焦三大方向:①融合数字孪生技术构建施工过程虚拟仿真平台,实现工艺参数的预优化与风险预判; ② 开发自修复沥青混合料及温拌阻燃技术,提升路面环境适应性与全生命周期效益;③推动5G+ 北斗高精度定位在施工机械集群协同作业中的应用,构建 " 感知 - 决策 - 执行 " 一体化的智能建造体系,助力我国公路工程向绿色化、智能化、耐久化方向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机械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管理. 吴斌. 西部交通科技,2019(01)

[2]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机械设备的应用与维护管理研究. 王广齐. 中国设备工程,2023(11)

[3]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控制及病害防治探讨. 张靖雨. 低碳世界,2016(01)

[4]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机械设备的应用与维护管理. 杜建平. 冶金管理,2020(11)

[5] 市政工程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探讨. 闫小娅; 熊建博. 四川水泥,2017(06)

[6] 关于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控制. 戴亚平. 交通世界( 建养. 机械),2011(05)

[7]  市政道路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工程施工技术的应用与管理 . 王清州 ; 李杨帅 . 居业 ,2019(12)

张振昊,1998 年6 月,汉族,男,安徽马鞍山人,学历:研究生,目前职称:助理工程师,从事交通工程建设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