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以乐育人 以情铸魂

作者

文萍

重庆移通学院

一、音乐思政育人的内涵与价值

(一)音乐思政育人的内涵

音乐思政育人是以音乐为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理念和价值追求融入音乐创作、欣赏、表演等活动中,通过音乐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引导学生在审美体验中感悟思想内涵、提升道德素养、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育人方式。它并非简单地将思政内容与音乐形式叠加,而是实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有机融合,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音乐熏陶中接受思政教育。

(二)音乐思政育人的价值

音乐思政育人能够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传统思政教育有时因理论性较强、与学生存在距离感,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而音乐以旋律、节奏、歌词、创作背景等元素直击人心,能够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我爱你中国》这首歌,通过优美的旋律和真挚的歌词,能让学生在演唱或聆听时自然产生爱国情怀,这种情感驱动下的思政教育远比单纯的理论说教更具实效性。

同时,音乐思政育人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参与音乐思政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提升审美能力,还能在团队协作的音乐表演、深入思考的音乐赏析中锻炼沟通能力、思辨能力,实现思想道德素质与审美素养、综合能力的协同提升。爱国主义情感也能在集体的氛围中自然传播,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如在开学典礼或者大型晚会时全场大合唱《我爱你中国》在集体歌唱的过程中,能让学生处于骄傲自豪的环境下,达到潜移默化进行爱国教育的目的,这种教育不是目的性明确的,而是以一种类似娱乐的方式去开展,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

二、音乐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路径

(一)构建多元融合的内容体系

音乐思政育人内容体系的构建需兼顾思想性、艺术性和时代性,实现多维度内容的有机融合。

经典红色音乐是内容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红色音乐文化是中国革命历史与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艺术映照,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是非常合适的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优质素材。我们应充分发挥红色音乐文化的育人功能,以滋养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红色音乐诞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承载着革命精神、爱国情怀和民族记忆。如《黄河大合唱》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抗争精神,《歌唱祖国》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与赞美。将这些经典红色音乐纳入内容体系,通过讲解创作背景、分析歌词内容、组织演唱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音乐中重温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传统民族音乐是内容体系的重要支撑。民族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如二胡曲《二泉映月》体现的坚韧品格,古筝曲《渔舟唱晚》展现的生活之美。通过民族音乐的教学与体验,引导学生感受多民族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

时代主题音乐是内容体系的鲜活补充。结合当下社会发展和时代需求,选取反映新时代精神的音乐作品,如展现脱贫攻坚成就的《山海情》主题曲,歌颂抗疫精神的《坚信爱会赢》。这些音乐作品贴近现实生活,能让学生感受到时代脉搏,理解个人与社会、国家的紧密联系,树立担当和责任意识。

(二)打造丰富多样的载体体系

载体是音乐思政育人落地的关键,需结合学生特点和教育场景,打造多样化的载体。课堂教学是音乐思政育人的主阵地。在思政课程中融入音乐元素,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讲解“爱国主义”章节时,播放《我和我的祖国》并组织讨论;在通识课程中开设“音乐与思政”相关选修课,系统讲解音乐中的思政内涵,如不同时代革命音乐存在的意义以及能够带给人们的精神力量,一个时代的音乐是当时时代背景的缩影,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与人民期望。同时,专业课程也可结合学科特点融入音乐思政,如艺术专业在声乐课中设置红色歌曲演唱模块,文学专业在文学作品赏析课中分析音乐与文学作品的思政关联。

校园文化活动是音乐思政育人的重要平台。举办“红色歌曲合唱比赛”“音乐思政主题晚会”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音乐的力量。我校举办的“音乐思政课·青春歌会”就是典型案例,一场“美育 + 音乐 + 思政”的主题情景音乐思政课以晚会的形式拉开序幕。此次音乐思政课采取故事讲述、青年对话、歌曲合唱等形式,将思政融入音乐,用音乐思想,把百年传续更替的热血青春融入五个篇章,通过《少年》《一路生花》等“新红歌”在集体合唱的氛围中将青春奋斗力量推向顶峰。特别的音乐思政课成效颇丰,通过这种新颖的形式让学生在音乐氛围中接受思想教育,这种活动形式深受学生喜爱,参与度极高。通过举办红色音乐演唱比赛、合唱活动等实践形式,不仅促使学生在参与中亲身感受团队的力量与合作的重要性,还能深化他们对思政教育内容的领悟与理解。

社会实践是音乐思政育人的延伸空间。组织学生走进社区、乡村开展“音乐思政下乡”活动,通过演唱红色歌曲、教唱民族地方音乐等形式,在服务他人的同时传播思政理念。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学生可搜集整理当地的民间音乐,挖掘其中的文化精神,并结合时代元素进行创新创作,既传承了文化,又深化了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

(三)建立完善有力的保障体系

完善的保障体系是音乐思政育人体系有效运行的支撑,需从队伍、资源、评价等方面着手。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组建由思政课教师、音乐专业教师、辅导员组成的音乐思政育人团队。思政课教师负责把握思想导向,音乐专业教师提供专业指导,辅导员组织学生活动。定期开展团队培训,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等方式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和育人水平。同时,邀请音乐领域专家、红色音乐传承人等担任校外导师,丰富师资力量。

整合优质资源。建立音乐思政资源库,收集整理红色音乐、民族音乐、时代主题音乐的音频、视频、乐谱及相关背景资料,为育人活动提供素材支撑。利用数字化技术,搭建线上音乐思政平台,上传优质课程、活动视频等内容,方便学生随时学习体验。加强与音乐厅、博物馆等文化机构的合作,引入专业演出、展览资源,拓展育人空间。

健全评价机制。建立多元化的音乐思政育人评价体系,改变单一的结果评价模式,兼顾过程评价与效果评价。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参与音乐思政活动的积极性、投入度,如课堂参与、活动表现等;效果评价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在思想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变化。将评价结果作为改进育人工作的依据,不断优化音乐思政育人体系。

三、音乐思政育人体系的实践成效与优化方向

(一)实践成效

高校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本身具有独特的思想性与社会性,既能反映时代精神,也能通过艺术表达传递价值观念,促进青年理解民族精神、感知社会责任。从部分高校的实践来看,音乐思政育人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方面,学生的思政素养得到提升,通过音乐思政活动,学生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理念的理解更加深刻,情感认同更加坚定。另一方面,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得到发展,在音乐创作、表演等活动中,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均有提高。同时,校园文化氛围更加积极向上,音乐思政活动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了“以乐育人、以情铸魂”的良好氛围。

(二)优化方向

未来,音乐思政育人体系可在以下方面进一步优化。一是增强内容的针对性,结合不同年级、专业学生的特点设计差异化内容,如针对新生侧重爱国爱校教育,针对毕业生侧重职业理想教育。二是内容体系优化,进一步剖析经典音乐作品背后的社会思潮与历史事件影响,结合当代社会热点,引入具有现实意义的音乐作品,如环保主题歌曲等,探讨流行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点。三是保障体系优化,提升师资队伍,建立音乐思政教师培训基地,开展专项培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开展音乐思政教育研究,设立专项课题基金,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加强资源整合与协同合作,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拓展校外合作渠道,与音乐团体、文化机构、博物馆等合作,共同打造音乐思政育人共同体,为体系优化提供丰富资源支持。

四、结论

音乐思政育人体系凭借其独特的感染力和显著的实效性,为高校思政教育开辟了新路径。通过构建多元融合的内容体系,将经典红色歌曲、民族音乐、世界优秀作品等融入思政教育,挖掘其中的思想内涵与时代精神;借助丰富多样的载体,如音乐课堂、音乐会、音乐思政晚会等,使学生在欣赏与参与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同时,完善有力的保障体系为该体系的运行提供了坚实支撑。未来,需持续总结经验、优化完善,让音乐思政育人更好地助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国梦贡献独特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艺璇 , 任佳 . 多模态音乐教学“思政化”实践路径研究 [J]. 江苏师范大学 学 报 (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2025,51(04):109-116.DOI:10.16095/j.cnki.cn32-1833/c.2025.04.007.

[2] 周姝 . 红色音乐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合与创新 [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5,38(12):13-14+17.

[3] 李小玲 . 课程思政深融音乐教育三维路径育时代新人 [N]. 中国改革报 ,2025-07-06(004).

[4] 张雨诺 . 音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J].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25,35(03):12-15+22.

[5] 张欣航 , 王乃加 . 高校思政融入传统音乐教学的路径探究 [J]. 三角洲 ,2025,(19):189-191.

[6] 刘莹 . 音乐教育在民族精神与时代价值传承中的思政功能 [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5,41(08):182-184.

[7] 姚晓丽 . 红色歌曲在高职思政课程中的应用探索 [J]. 成才之路 ,2025,(21):25-28.

[8] 王岐堃 . 红色音乐助力艺术生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与融入路径 [J]. 大众文艺 ,2025,(13):199-201.DOI:10.20112/j.cnki.ISSN1007-5828.2025.13.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