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型材料应用的结构工程抗震性能优化
唐晓鹭
辽宁顺通装配建造有限责任公司 辽宁沈阳 110100
引言:
在地震灾害频发的大环境下,结构工程抗震性能极为重要,传统材料的抗震缺陷促使新型材料应用需求剧增,高性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等新型材料具备轻质高强等优点,但成本限制、长期性能风险及规范体系缺失制约其推广,开展新型材料在结构工程抗震中的应用研究,探寻优化策略,对提升建筑物的抗震结构能力、推动整个行业技术进步和创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应用新型材料时面临的挑战
1.1 材料成本与经济性制约
新型材料的大规模应用受到生产成本的严重限制,很多新型材料的生产工艺复杂,原材料稀缺或者制备成本高,这使市场价格很高,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生产要依靠高精度设备和特别工艺,而且碳纤维原材料很贵,因此这种材料的应用成本就变大,形状记忆合金因为有特殊的合金成分和加工要求,也存在成本过高的情况,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新型材料在结构工程中的普遍应用。
1.2 长期性能稳定性风险
新型材料在长时间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材料性能发生改变,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紫外线、化学侵蚀,荷载因素特别是反复荷载,材料自身老化等,都会造成材料性能退化。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紫外线照射下,树脂基体会发生降解,从而降低材料的强度和耐久性;形状记忆合金在多次循环加载后,其超弹性和形状记忆性能会明显退化,给结构的长期抗震安全带来隐患。
1.3 设计施工规范体系缺失
当下针对新型材料在结构工程抗震设计以及施工方面的规范与标准尚未完善,由于不同新型材料的性能特点存在明显差别,目前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很难做到完全契合,这就造成设计人员在实际操作时缺少明确指引,施工环节同样缺少对应的工艺标准和质量将控规范,这种干扰因素会对新型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和结构品质产生负面影响,从而限制了这些材料在抗震工程领域中按照标准化流程进行广泛使用的可能性。
二、新型材料应用的结构工程抗震性能优化策略
2.1 成本控制与经济效率提升策略
在成本将控及经济效能优化上,可以从技术创新规模化生产以及设计改良这两方面展开,一方面加大对于新型材料生产技术的研发力度,改善生产工艺并提升自动化生产水准以优化生产效率,优化能耗管理,减少单位产品能耗成本,伴随生产规模持续增大,凭借规模效应进一步压低单位生产成本,某碳纤维生产企业采用智能化生产线,使得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生产成本比传统工艺低30% 以上。另一方面,在结构设计环节,依靠结构力学分析和抗震性能目标,准确找出新型材料的最佳使用部位,比如在框架结构里,将高性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重点用在梁柱节点这些关键耗能部位,借助有限元分析来改良材料用量,在维持结构抗震性能的同时,让新型材料的使用成本削减 20%-25% ,做到经济性和安全性兼顾。
2.2 性能长效保障与稳定性优化策略
为确保新型材料长期性能稳定,要形成全周期性能监测与防护体系,先创建材料性能数据库,利用高温高湿环境模拟,紫外线辐照试验等加速老化试验,以及在实际工程中设置应变,温度传感器等手段,全面搜集不同环境,荷载条件下材料性能改变的数据,比如对某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桥梁构件展开 5 年现场监测,得到其在干湿循环,温度波动时的强度衰减情况,进而形成性能预估模型,给结构设计给予数据支撑。在材料防护上,根据不同的材料特性采用相应的防护措施,给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表面涂抹纳米涂层,可以使紫外线照射树脂基体降解速度降低 40% ,对形状记忆合金实施梯度热处理,可以优化循环加载后的超弹性稳定性,经检测,处理后的材料性能退化率由 15% 降到 5% 以下,设计时留有 10%-15% 的安全余量,并且结合定期检测维护制度,以确保结构长期抗震安全。
2.3 健全设计施工规范体系的策略研究
健全设计施工规范体系要产学研用各方齐发力,科研机构和高校要加强对新型材料基础理论的研究,通过足尺试验、数值模拟等手段,搞清各类材料的力学性能指标和抗震设计参数,某高校团队就对新型金属阻尼器实施了反复加载试验,从而创建了适合该材料的滞回模型和设计计算方法,工程界也要积累实际应用的经验,共同制订有针对性的规范,可参照美国 ACI440 委员会针对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设计指南编制模式,组织专家团队按材料类别编写设计手册,明确新型材料的适用范围,计算方法和构造要求。在施工环节,制定详细的工艺标准,比如碳纤维布粘贴施工中的基层处理、胶黏剂配比、固化养护等重要工序的操作流程和质量验收指标,并且在线上线下培训平台上对施工人员进行技能认证,使规范要求在工程中严格实施,创建新型材料工程应用案例库,定时更新案例数据,给规范的动态修订给予实际依照,推动新型材料在结构工程抗震上的标准化应用。
三、结论
相关研究表明新型材料在结构工程抗震中有明显优势,然而其应用时出现的难题需要通过技术及设计改进等方法予以处理,技术创新加上设计优化能够降低应用成本,而全面监测及防护可以确保长期发挥功能作用,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可以完善其标准规范。将来还要进一步加大对其机理的研究强度,要更加注重应用工程实践的检验力度,推动该类型新材料的标准化应用进程,给形成一种更安全可靠的抗震结构体系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 刘士润 , 孙德胜 . 民用建筑工程砌体结构抗震性能检测评估技术研究[J].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25,24(06):85-87.
[2] 周彪 . 建筑土木工程结构抗震性能优化设计研究 [C]//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 .2024 工程技术应用与施工管理交流会论文集(上). 中国建集团江西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2024:336-338.
[3] 林华钦 . 不同主体结构设计抗震性能及造价分析 [J]. 江西建材 ,2024,(09):42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