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提升学生合作能力的方法研究

作者

董亚红

石家庄市友谊大街小学 05000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 , 要健全立德树人的落实机制 , 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音乐合唱教学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集体意识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但在日常教学中,合唱常出现声部不协调、节奏不一致等问题,反映出学生合作意识的不足。本文将设计并实施有效方法,以帮助学生提升倾听他人、相互配合、共同达成目标的合作能力,使合唱教学的价值得到更充分发挥。

一、合唱教学中合作能力培养的常见现象与难点

培养学生合作能力面临着几个典型问题:其一,学生普遍存在过度关注自我的现象,他们往往把注意力完全放在自己演唱的部分,忽略了倾听其他同学的演唱和其他声部的旋律。这种单向的演唱方式导致合唱失去了应有的互动性。其二,各声部之间常常出现协调性不足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不同声部的音量差异明显,有的声部声音过大,有的则过于微弱;节奏方面也经常出现快慢不一的情况;音准把握上各声部存在偏差,这些因素都影响了整体合唱效果的和谐统一。其三,学生在演唱中缺乏相互支持的意识。一些学生习惯性地提高音量,压制其他声部的表现;另一些学生则过于拘谨,无法为所在声部提供必要的音量支撑。特别是在需要声部间密切配合的段落,经常出现衔接不顺畅的情况。其四,学生对合唱的集体目标认识不足。多数学生没有充分理解合唱需要所有成员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理想效果,缺乏为整体效果主动调整个人演唱的自觉性。这些现象集中反映了学生在倾听能力、配合意识、责任担当等合作关键要素上的不足。

二、提升合作能力的合唱教学具体方法

针对以上难点,可以在合唱教学的不同环节融入合作能力的培养。

(一)基础训练,注重倾听与声音融合

合唱合作的基础在于学会倾听整体。在单声部齐唱练习中,不能只要求学生唱出来,更要引导他们听进去。教师需要明确强调,合唱时耳朵比嘴巴更重要。具体操作上,可以从简单的发声练习入手。例如,组织全班进行统一的“渐强减弱”练习,要求所有学生同步调整音量大小,重点观察大家的声音变化是否一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提示:“注意听集体的声音,让自己的声音融入大家,而不是突出自己。”人教版教材中的发声练习曲目,如《音阶歌》,就很适合进行这类集体音量控制训练。另一个有效方法是声音模仿传递:让第一排学生轻声哼唱一个固定音高,后排学生依次模仿前一位同学的音色和音量进行传递,以此训练学生对他人声音细节的敏感度和即时调整能力。这种训练看似简单,却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集体声音的感知力。

(二)轮唱实践,学习配合与耐心等待

轮唱是学生体验声部配合的初级且有效形式。教学时,选择结构清晰、旋律熟悉的歌曲至关重要,例如人教版教材中的《小星星》或《两只老虎》简易轮唱版本。开始前,教师必须清晰讲解规则:将学生分为两组,第一组先开始唱,第二组需安静等待,仔细聆听第一组的旋律、速度和情绪;到了指定小节,第二组才开始进入,而此时第一组需继续稳定演唱自己的部分。教学重点应放在两个声部同时演唱的乐句(交汇点)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当两个声部都在唱时,请互相听一听,你们的声音合在一起好听吗?音量是否平衡?节奏是否一致?”通过反复练习交汇处的配合,学生能直观体会到耐心等待的重要性(第二组在等待时必须专注聆听),以及持续稳定演唱的价值(第一组在第二组进入后仍需保持专注和稳定)。

(三)多声部合唱,培养团队责任感

进入多声部合唱,合作的要求更高,团队责任感是关键。起始阶段应选择旋律简单、和声效果明显的二声部作品,例如教材中常见的以三度(如 do 和mi)或五度(如 do 和 sol)音程为基础的小合唱。教学时,首先确保每个声部都能熟练演唱自己的旋律。但仅仅唱熟本声部是不够的,教师应要求高声部的学生也了解低声部的主干旋律,反之亦然。可以安排短暂交换声部演唱的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声部的角色和感受。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理解声部间的功能关系:主旋律声部如同“讲述者”,需要清晰稳定;伴唱声部如同“支持者”,要懂得适度烘托,音量不能过大而掩盖主旋律。教师可以在练习中,让一个声部暂停,让学生感受缺少该声部后整体效果的变化,从而理解每个声部都是不可或缺的。对于两个声部共同构建的和声音程(如《牧童谣》中的简单和声),进行针对性练习:两个声部的学生配对,共同演唱一个和声音程,专注于互相倾听,共同调整音高,直到找到最和谐、悦耳的音响效果,这个过程就是合作达成共识的生动体现。

(四)非语言交流,建立集体默契感

统一呼吸是最基础也最重要的非语言交流。在每一个乐句开始前,教师应带领所有学生进行明显、同步的深呼吸,这不仅为歌唱提供气息支持,更是集体行动的信号。在乐句结束或需要换气的地方,也要训练学生养成同步呼吸的习惯。眼神交流是另一个有效工具。鼓励学生在演唱中,特别是在声部交替、速度变化或情感转折的关键节点,自然地与指挥老师、邻近同学、甚至是不同声部的伙伴进行短暂的眼神接触。这种眼神的“对话”能迅速传递信息,增强彼此间的联系和默契。此外,引导学生感受并跟随集体的音乐律动也很重要。

在演唱节奏感较强的歌曲(如人教版中的一些欢快童谣)时,允许学生身体随着音乐自然、轻微地律动(如轻轻点头、用脚趾点地),这有助于他们感知并融入集体的节奏脉搏中,从而更好地保持速度的统一。这些非语言的沟通方式,将合作内化为一种集体的直觉和习惯。

结语

通过持续、有目的的教学实践,合唱活动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个人在集体中的角色,学会倾听、调整、配合与支持他人。当学生们能够共同唱出和谐、优美的歌声时,他们不仅在享受音乐的美,也在实实在在地学习着如何与他人合作。这种在合唱中培养起来的合作能力,将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彩芹 . 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J]. 电脑爱好者(校园版),2021(10):132-133.

[2] 缪巧清 .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合唱合作能力 [J]. 亚太教育 ,2024(1):177-179.

[3] 张 蕾 . 小 学 音 乐 课 堂 合 唱 教 学 的 有 效 性 初 探 [J]. 学 周刊 ,2021(2):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