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家校共育环境下小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策略

作者

敖显飞

盘州市两河街道雷打小学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启迪智慧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表现。同时国家持续推动“双减”教育政策,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探索的学习成长空间。教师需要增加学生的精神食粮,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因此教师需要积极引入家校协同共育策略,整合优质的阅读素材,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规范学生的日常阅读习惯,让学生形成读好书、善读书、爱读书的学习习惯。

一、重视环境营造,促进沉浸阅读

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意识,应先创设良好的读书环境,营造班级内部的浓厚阅读氛围。教师应开展“书香班级”的读书活动,利用教室内的角落、教室外的走廊在班级内部设计开放式的阅读环境。教师利用学校资源采购一批适合该年龄段学生的阅读书籍,如童话、科普读物等,并按照学生的年级主题设计不同的书架以增加整体书籍内容的丰富性,例如在低年级阶段以绘本形式为主,中高年级逐步增加文学名著的数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成长空间。教师还可以积极组织“图书漂流”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分享自己阅读后的优秀书籍内容,引导学生以书籍交换阅读的形式交友。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分享意识,还能让学生逐步热爱上阅读。并且教师还应当注重与家长之间的协同沟通,引导家长构建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提倡构建书香家庭,动员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经典书籍。家长通过以身作则的方式保持每日固定的阅读时间,孩子自然而然也会增加自主阅读的学习时长。此外,教师还应当积极汇集社会力量,巧妙运用图书馆组织的公益阅读活动,共同服务青少年的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持续性。

二、重视陪伴对话,强化阅读习惯

小学阶段学生往往将阅读当作一种语文学习任务,而不是一种生活习惯,学生凭借自身的毅力,坚持日常的阅读任务,逐步形成自主阅读的习惯。但是小学语文教师往往只能监督学生的校园学习时间,不能够全天候地守候在学生身边,需要家长协同开展阅读教育,培养并监督学生的日常阅读任务完成情况。教师需要积极组织多种亲子共读活动,让家长从陪读逐步过渡到个性化对话,提高学生在阅读时的思辨能力。教师应积极组织阅读主题家长会议,教授家长如何选书,如何指导阅读方法,提升家长参与课外阅读辅导的积极性。同时还应当积极组织亲子之间的共读活动,设计独特的线上打卡交流活动,逐步增加学生的周均阅读量。同时教师还应当结合当前的时事热点话题,尝试引入亲子实践融合阅读活动,鼓励学生结合热点信息自主查阅资料,讨论书籍中的关键信息,为亲子交流创造良好的讨论话题。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以兴趣为基础,组建多个阅读分享小组(如科幻组、历史组),定期分享自己感兴趣的阅读内容。不仅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毅力,还促进学生逐步养成积极探索的阅读习惯。

三、重视个性指导,提高阅读能力

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活动不仅需要学生保持良好的阅读意愿,还需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运用大脑思考阅读的主题,分析文章的主旨思想,积累丰富的优秀语言词汇。部分家长与学生对于阅读存在错误的片面认知,往往认为阅读就是看书,其实二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学习差异。教师首先需要教授学生高效的阅读方法,并且实施差异化的阅读指导策略,针对阅读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应鼓励学生开展图文配合的阅读,有效降低学生在阅读中的认知负荷;针对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鼓励学生开展文本批判性分析,引导学生尝试改写故事结局,有利于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对文章主题结构的分析能力。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当前的认知成长特点,依据新课标对课外阅读内容的具体要求,为学生推荐适合的阅读书目,引入学生感兴趣的课外读物,才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让学生逐步爱上课外阅读。然后教师可以记录并分析学生的阅读偏好、阅读理解力,动态调整学生的课外阅读成长目标,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达标率。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重视破解阅读习惯养成的教学难题,利用物理与心理的双维空间优化策略,打造良好的阅读成长环境。然后教师设计亲子、家校、学伴三者的阅读互动,形成良好的自主阅读陪伴。同时教师还应当依托学生的阅读理解表现,积极进行个性化的阅读方法指导,从而让阅读真正成为儿童生命成长的底色。

参考文献:

[1] 赵丽 . 家校共育视角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策略 [J]. 课堂内外(初中版),2024(4):140-142.

[2] 姜陈傲雨 . 依托家校共育和整本书阅读打造小学生”悦读圈”研究 [J].小学生 ( 上旬刊 ),202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