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利川市文旅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作者

米梓豪

中南大学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 410083

1. 利川市文旅产业发展概况

利川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鄂西南边陲,西靠蜀渝,东接恩施,南邻潇湘,北依三峡,与重庆四县两区交界,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武陵山试验区建设的重要成员单位。面积 4607 平方公里,户籍人口 90.76 万,常住人口 71.28 万(截至 2025 年 6 月)。

利川市旅游资源丰富,涵盖了自然风光、建筑遗址、人文活动景观、现代旅游景观等各种资源,种类齐全,比较典型的有“五个一”,即一个洞——世界容积量最大的溶洞腾龙洞,一棵树——被称为植物活化石的水杉王,一座寨——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美的土家古寨鱼木寨,一口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群落大水井,一首歌——世界 25 首优秀民歌之一并传唱全球登上世界艺术殿堂维也纳大厅的“龙船调”。除此之外,还有众多特色旅游资源。

利川大多数地区海拔在 1000~1300 米,年平均气温16. 7cC 。利川市城海拔1080.3 米,盛夏七月月平均气温 23.3℃,是重庆、武汉两大火炉之间的著名“凉城”,这也吸引了众多重庆武汉人民到利川来避暑,成为了利川市发展”清凉经济“的条件。

2 利川市文旅产业与清凉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2.1 独特适宜的气候条件

利川市气候为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无酷暑,云多雾大,日照较少,雨量充沛,空气潮湿,非常适宜人类居住。特别是到盛夏,月均气温为 20% 左右,被誉为“天然氧吧、避暑凉城”。

夏季,当大多数地区都忍受着酷暑煎熬的时候,利川的气温只有 20 度出头一点,凌晨和深夜靠山的地方甚至只有十几度。“和家人视频,看到我们这里还要盖被子都羡慕不已!”来自武汉的游客李斯这么说过。夏季的凉爽,无疑减轻了游客出行的负担,提升了游客的出行体验。不仅如此,这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避暑,在 6 到 9 月,很多外地游客到利川租下房屋,居住数月时间。这也是“清凉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

2.2 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

比照国家旅游资源分类标准,利川市在 167 项旅游资源共涉及 8 大主类、24 个亚类和51 个基本类型。分别占总数的 100% , 77.5% 和 32.9%. 。有 a5A3 级景区 1 个,“4A”级景区4 个,“3A”级景区 2 个。

除此以外,还有众多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的新兴的旅游景区涌现,如 2019 年湖北省文旅厅批准为省级旅游度假区的苏马荡风景区,2015 年建成的土家 60 公社等。不仅如此,还有其他众多旅游资源。

2.3 瑰丽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

利川有土家族、苗族、侗族、壮族、藏族、畲族、白族、蒙古族、彝族、满族等 18 个少数民族,据利川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利川市常住人口 71.28 万人,其中,少数民族 47.28 万人,占常住人口的 63.0% ,其中,土家族 41.86 万人,占 55.8% ;苗族 4.75 万人,占 6.3% ;蒙古族 0.20 万人,占 0.3% ;其他少数民族 0.48 万人,占 0.6% 。少数民族聚居区所占面积3100 平方公里,占全境总面积的 67% 。

利川一直是巴人及其后裔土家族人聚居的地方,楚文化、巴文化、蜀文化三大文化在此交融,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民族风情十分浓郁,民俗文化底蕴深厚,民族艺术种类繁多,民族服饰别具一格,形成了以世界优秀民歌《龙船调》为代表的地域特色浓郁的民族文化,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肉连响、利川灯歌,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利川小曲。

2.4 绿色天然的特色产品

得益于独特的地理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利川市蕴含这许多优质的特色产品,如利川黄连、利川莼菜、利川工夫红茶、利川山药、利川大黄、利川红、利川天上坪白萝卜、利川天上坪大白菜、利川天上坪甘蓝等。这些特色产品不仅具有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利川市的特色产品可以丰富游客的饮食体验,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利川市的特色产品多为地道的农副产品,具有独特的风味和营养,如利川莼菜汤、柏杨豆干、利川工夫红茶等。这些美食可以让游客品尝到利川的地方特色,增加游客的回访意愿。

利川市的特色产品可以提升当地的知名度和形象,增强当地的文化自信和凝聚力。利川市的特色产品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品牌效应和文化内涵,如利川黄连、柏杨豆干等 。这些产品可以代表利川市的历史、文化和生态,传承和弘扬当地的优秀传统,提高当地人民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3. 利川市文旅产业带来的变化

3.1 利川成为“候鸟”的迁徙地

众多武汉和重庆地区的游客往往选择夏季来到利川旅游,其中的相当一部分游客还会做几个月的长时间停留,这样一来,和外地人到利川做短时间的旅游不同,长时间停留的游客去游览利川,就相当于利川本地人去周边采风一样,这样一种季节性人口流动现象,就类似于候鸟迁移的现象,利川也就成为了”候鸟“的迁徙地。这种现象,无疑为利川增添了活力,对于城乡交流和利川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也有积极作用。如在团堡镇野猫水村康养小区,每年夏天都有几十名避暑休养的老人聚在一起吹拉弹唱。 这个小区大部分业主来自湖北、四川等地,他们自发组织起书法绘画协会,还有乒乓球队、羽毛 球队、门球队,由专业退休老师执教,康养生活充满活力。 在苏马荡,还有一些“候鸟”或义务登台执教,或用文字照片推介当地旅游资源,或为产业 发展建言献策……他们以多种多样的方式,为地方发展奉献余热。

3.2 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利川市旅游能够让游客长时间停留,并且产生季节性流动,那么外来游客在停留期间,既要像利川本地人那样正常开支,如进行生活用品的采购,购买常用药品食品等等,又要像游客那样去旅游景点进行消费,此外本身的住宿需求量也十分巨大,这无疑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一些特色产品也开始规模化商品化生产,如被康熙皇帝赐匾“深山奇食”的柏杨豆干,除了当地人自己制作外,还产生了一部分民营企业开始商品化生产。如以生产开发土家族地方传统土特产的利川市沈记好吃婆食品厂,生产的柏杨豆干远销武汉、广州、哈尔滨、台湾、新加坡等地。专注于做红茶的利川星斗山红茶有限责任公司,抓住发展机遇,已经发展成集茶叶种植、收购、加工、销售及品牌运营于一体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3.3 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收入

旅游业往往会涉及餐饮、交通、生活娱乐,以及商业等许多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因此,旅游业能够直接促进就业,增加就业机会,同时也能够间接地改善相关产业的就业状况,增加其就业人数。利川市旅游业发展迅速,多地结合自身优势建立了产业观光旅游园,旅游区,增加就业岗位,增加村镇居民收入。

利川市委、市政府启动的“十村百企万户”乡村旅游民宿建设工程,了打造一批业态丰富的乡村旅游民宿,发展涉及 170 多个村,民宿经营户 1800 多户,间接带动 35000 多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2016 年以来累计接待客人 1000 多万人次,年均经营性收入 2 亿多元,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37 亿多元。

4. 利川市文旅产业相关问题

4.1 旅游与文化结合不紧密

利川虽是少数民族地区,但在民族文化氛围方面相较于云南丽江、湖南凤凰等地则相去甚远了。在利川,即使是龙头老大腾龙洞景区,除了仅有夷水丽川能领略到民族风情外,别处景点几乎感觉不到民族文化氛围。在市区高楼林立中,除了后期改造了部分楼盘,几乎见不到任何民族元素。

4.2 旅游基础设施不健全

利川市旅游公路等级低,路面差,景区可进入性差,景区内、景区与景区之间无循环公路。落后的旅游交通基础设施与高速发展的旅游业形成“剪刀差”现象,成为阻碍全市旅游发展的“瓶颈”。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没有游客集散中心,城市功能不健全,旅游厕所、停车场和城市休闲等公共服务设施远远不能满足游客需要,旅游标识标牌不完善。

4.3 相关人才不足

在规划管理方面,旅游行政、企业高层次管理人员缺乏,导游数量不足,优秀导游人才不多,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服务质量较低。旅游企业弱、散、少,缺实力、无品牌,企业之间合作不畅,存在“同室操戈”的恶性竞争。同时,许多地方的经营者和服务者是农民,文化素质较低,没有管理经验,服务意识较差,不能与时俱进。

5. 利川市文旅产业发展相关问题的对策

5.1 在旅游中与民族文化有机结合

在此方面,笔者建议在旅游六大元素(吃、住、行、游、购、娱)中寻求与民族文化有机结合。充分反映出少数民族的歌舞文化、礼仪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习俗文化等,让来来往往的游客全方位感受土家民俗风情。积极宣传民族文化内容和内涵,如举办文化节、教唱土家歌、摆手舞变广场舞、规划建设特色民居等,让民间文化特色浓郁起来。

5.2 完善相关领域的基础设施

根据本人在家乡生活的体验,笔者建议提高旅游干道公路和重要景区的公路建设质量,提升道路的通行能力同时,逐步完善乡村的公路网络。其次,建立完善的旅游公共交通体系,一方面可以在现有的旅游公共交通的基础上,增加公共交通的车次,增加一些公共交通站点,尤其是在热门景点附近,另一方面在公共交通的走向和路线设计上,可以将一些热门景点进行串联,同时也将更多的城镇与景点进行串联。最后,根据人流量的大小,加强其他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5.3 招揽人才,培养人才

随着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人们旅游形式趋向深度旅游,所以利川要打造高质量全域旅游发展模式,需要引进旅游人才。笔者认为可以鼓励生源地在利川的毕业生回到家乡,支援家乡建设,政府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同时村委会社区以及上级政府联合旅游企业对农民进行培训,提高服务水平,掌握相关技能。

参考文献

1] 刘敏 .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临夏旅游交通发展 [J]. 中国航班 ,2021,No.166(19):28-29

[2] 李晓洁 . 浅析旅游业的发展对经济的影响 [J]. 老字号品牌营销 ,2023(05):58-60.

[3] 徐晓军 , 许金迪 . 大城市郊区化的“飞地模式”:基于武汉—利川季节性人口流 动 现 象 的 分 析 [J]. 华 中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2023,No.165(03):138-147.DOI:10.13300/j.cnki.hnwkxb.2023.03.013

[4] 谭元斌 , 鹿泽新 , 徐鹏航 . 湖北利川:“清凉经济”带热乡村产业振兴 [N]. 新华每日电讯 ,2022-09-05(006).DOI:10.28870/n.cnki.nxhmr.2022.006686.

[5] 中共利川市委党校课题组 . 相对落后地区优化营商环境面临的瓶颈问题及其突破口——基于湖北利川的调研 [J]. 学习月刊 ,2022,No.688(12):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