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碳乡”融合的乡村低碳公共建筑设计分析

作者

周正钦

泽圣勘察设计有限公司淮安分公司 223003

引言: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与低碳理念深入人心,乡村低碳公共建筑设计愈发重要。乡村公共建筑不仅是村民活动场所,更应契合低碳发展趋势。然而当下设计中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乡村特色彰显与低碳目标达成。基于“碳乡”融合开展设计研究意义重大,既能传承乡土文化,又能推动乡村绿色发展,为乡村建设探索新路径。

1. 乡村低碳公共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 忽视乡土特色与低碳结合

调研发现,存在部分设计方案盲目跟风城市建筑风格,抛弃乡村历经岁月沉淀的建筑文化与传统技艺。而且,建筑形式与空间布局也未能充分结合乡土生活方式与气候特点,导致建筑无法借助自然条件实现低碳运行,背离了乡村低碳公共建筑设计的初衷 Π0[1]

1.2 缺乏系统的低碳规划

在建筑布局方面,若缺乏整体性规划,会造成各功能区域划分不合理,流线组织混乱,空间浪费和能源损耗问题的出现。一些乡村文化活动中心,不同功能区之间联系不紧密,村民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频繁穿梭不同区域,进而增加照明和交通能耗。

2. 基于“碳乡”融合的乡村低碳公共建筑设计策略

2.1 能源利用系统设计

2.1.1 太阳能利用

在乡村低碳公共建筑设计中,太阳能光伏板的布局应根据建筑的朝向和当地太阳辐射规律,优先将光伏板铺设在屋顶朝南的坡面,确保全天能获得充足阳光照射。对于一些大型乡村公共建筑,如乡村活动中心、学校等,还可在建筑的东西立面适当设置光伏板,以增加太阳能收集面积。而且要考虑光伏板的倾斜角度,依据当地纬度进行精确计算,使光伏板在不同季节都能保持最佳的阳光接收状态,提高光电转换效率。

2.1.2 生物质能利用

乡村拥有丰富的生物质资源,如农作物秸秆、林业废弃物以及牲畜粪便等。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生物质资源收集网络,在村庄合适位置设置多个收集点,定期进行集中收集。对于收集到的生物质原料,需进行预处理,如将秸秆粉碎、粪便脱水等,以提高后续发酵效率。也可以根据乡村公共建筑的规模和能源需求,采用先进的厌氧发酵技术,建设沼气池,将经过预处理的生物质原料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酸碱度条件下进行发酵,产生沼气。沼气经过净化处理后,可用于生活消耗。

2.1.3 自然通风与采光设计

对于通风设计优化,在建筑平面布局上,采用通透式设计,合理设置门窗洞口位置和大小,形成顺畅的通风路径。例如,在建筑的迎风面和背风面设置相对应的门窗,利用风压实现自然通风换气。而且,还能结合热压原理,在建筑顶部设置通风天窗或通风竖井,促进室内空气的垂直流动,加速热气排出。

在采光设计中,可以合理增大窗户面积,但要兼顾遮阳需求。实际应用中,可以采用高效的采光玻璃,提高透光率的基础上,减少热量传入。在窗户设计上,可采用上下分层或左右推拉的形式,方便根据不同季节和时段调整采光量。

2.2 空间设计

2.2.1 功能布局优化

在乡村低碳公共建筑的空间设计中,设计师需先明确动静分区。以乡村文化活动中心为例,将演出厅、多功能会议室等人员密集、活动嘈杂的区域设置在建筑的一侧或底层,远离需要安静氛围的区域,如图书阅览室、小型工作室等。通过合理的布局规划,利用墙体、走廊等进行有效的隔音分隔,减少噪声干扰。例如,在演出厅与阅览室之间设置一道双层隔音墙,中间填充吸音材料,能够有效降低声音的传播,保证不同功能区域的正常使用。加之,在乡村卫生院这类公共建筑中,合理规划患者就诊流线、医护人员工作流线以及物资供应流线。患者入口与出口分开设置,避免交叉;将挂号、缴费、诊室等功能区域按照就诊流程依次排列,减少患者往返走动距离。不仅如此,还需为医护人员设置独立的工作通道,使其能够快速到达各个诊疗区域,提高工作效率。物资供应流线则尽量避开人员活动高峰区域,可采用专用的货梯或通道进行物资运输,减少人流与物流的相互干扰,降低因流线不畅导致的能源消耗[2]。

2.2.2 空间尺度把控

乡村公共建筑的空间尺度应充分考虑村民的生活习惯和使用需求。乡村集会广场作为村民聚集交流的重要场所,其空间大小要根据村庄人口数量和活动规模来确定。一般来说,对 1000~2000 人的村庄,集会广场面积宜控制为1000~1500m2. 。而在室内空间方面,乡村食堂的用餐区域桌椅摆放要留出足够的过道空间,方便村民端菜行走,每张餐桌之间的距离保持在 1.2~1.5m 为宜,以符合村民日常就餐和交流的习惯。

在建筑内部的各种设施设计上,严格遵循人体工程学原理。以乡村图书馆的书架和桌椅为例,书架的高度应根据人体伸手可及的范围设计,一般底层书架距地面 0.3~0.5m ,顶层书架不超过 1.8~2.0m ,方便不同身高的村民取放书籍。阅读桌椅的尺寸要符合人体坐姿舒适度,椅子座面高度在 0.4~0.45m 之间,座面宽度不小于 0.4m ,桌子高度在 0.75~0.8m 之间,确保村民在长时间阅读过程中身体处于舒适状态,减少疲劳感。

2.2.3 空间形态塑造

2.2.3.1 利用自然通风采光

通过巧妙的空间形态设计,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采光,降低建筑能耗。在建筑设计中,采用狭长的平面布局或设置中庭、庭院等开敞空间,促进空气流通。例如,乡村学校教学楼可设计成“一”字形或“L”形布局,教室南北向布置,加大开窗面积,使室内形成穿堂风。

2.2.3.2 呼应乡村景观

建筑空间形态应与乡村周边自然景观相呼应,营造和谐的整体环境。对于位于山区的乡村民宿,建筑外形可借鉴当地传统民居的坡屋顶形式,顺应山势走向进行布局。民宿的阳台、观景台等空间设计要朝向优美的自然景观方向,如山谷、溪流等,让游客能够充分欣赏乡村美景。进一步,可以在建筑内部空间设计中,通过大面积的落地窗、玻璃幕墙等手法,将室外景观引入室内,模糊室内外界限,增强人与自然的互动。在靠近农田的乡村农业科普馆,建筑形态可采用不规则的几何形状,模拟农田的肌理和轮廓,与周边田园风光融为一体,使建筑成为乡村景观的一部分,提升乡村公共建筑的整体美感和文化内涵。

结语:综上,面对乡村低碳公共设计中现存的问题,“碳乡”融合为其解决措施指明了方向。施工单位应确保上述策略在实际应用中的应用与落实,研究表明,能源利用设计可以最大化可再生能源,降低碳排放;合理空间设计,则可以提升住户的使用体验与舒适度。这不仅是建筑层面的优化,更是对乡村生态、文化的深度呵护。展望未来,建筑单位需持续深化“碳乡”融合设计理念,助力乡村实现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进而打造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 张敏 , 周洋 . 浅析乡村振兴背景下浮梁县乡村人居环境更新策略 [J]. 江西科学 ,2025,43(01):181-186.

[2] 杨道远, 王畅.“双碳”背景下的乡村近零能耗公共建筑设计策略研究[J].城市建筑 ,2024,21(23):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