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作者

曲明娜

潍坊科技学院 山东 潍坊 261000

一、引言

伴随国家对科技、创新、人才这三个要素的一体化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校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是指高校打破传统边界,与企业、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业需求、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深度系统性整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模式,这种模式目标是实现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市场应用的全流程贯通,有助于人才双向流通,有助于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在于打破企业、高校和相关科研院所之间的壁垒,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二、产学研深度融合存在的些许问题

(一)从高校、企业、科研院所三方合作方面分析

从目前的创新活动实效看,企业作为研发创新主体地位的优势,并没有充分实现,高校的科研成果多是以发表高水平论文为导向,这使得企业获取实际可行性成果机会较小,无法真正意义上解决制约企业技术发展的困境和难点;产学研三方合作机构协同效果不佳,市场化运作能力相对薄弱,多数科研院所仍以依赖国家、地方财政支持而维持运转,而且,往往初合作时重申报,验收后轻建设甚至不建设,造成产学研合作机构、平台并未发挥出预期的实质性的作用;在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市场化过程中,校方与企业方看中的研发、成果转化侧重点不同,常引发利益分配、知识产权归属等方面的矛盾,部分企业和机构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偶有发生,成果归属不明晰,造成项目竞争领域合作不信任不充分;在具体合作过程中,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沟通不畅、协调困难等时有发生,有时会导致整个合作进程受阻甚至最终失败。

(二)从高校方面分析

首先,师资力量薄弱,师资专业度不足。最新的教学改革工作要求高校建设过程中要注重老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增强学校人才培养能力,为培育各行业、新兴行业的专业人才做好师资力量保障;其次,课程体系设置仍然是理论性高于实践性。虽然课程设置了情景实践环节,但,实际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的教学传授占比较高,学生理论基础相对丰厚,但学生很难有效掌握行业所需技能,专业实践能力的培育相对薄弱,人才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缺乏市场竞争力。

三、高校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发展动力

高校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动力,需要多方面的推动和促进,共同形成合理有效的有利于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运行机制。

政府政策方面,政府要充分发挥在协同发展中的主导作用。首先是提供政策上的引导和支持,通过各种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来规范、引导和鼓励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其次,是通过制度设计与机制构建,系统优化资源配置,规范三方协作框架,依法保障各方主体权益,实现共赢;第三,还可以通过奖惩制度的发布,激励和约束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的相关人员,驱动企业和个人正确、积极的投身产学研合作中,以更快更好的实现三方合作价值;最后,政府还要充分发挥服务职能,为产学研合作发展的稳定性、持续性提供强有力保障。

核心竞争力方面,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在各自领域内,都需要不断竞争、追求进步,企业需要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高校、科研院所需要不断提升学术竞争力、创新竞争力,只有各方竞争力共同提升,再将优势、资源整合,才能实现创新技术的有效开发。当三方优势合并、进退一体,就会自然而然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牢固的合作关系,从而实现最高效的协同效益。

人才培养方面,高校产学研要深度融合,人才是其核心要素之一,只有具备了高素质的产学研人才,才能够推动学科、技术的进步,继而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校培养产学研融合性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可以通过本校培养与外部引入双师型教师这两种方式来实现,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不但将掌握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而且能够培养大量具有实践经验的应用型毕业生;同时,通过产学研的合作,人才因素也得到了多元化的发展:不同类型的教师和工作人员分别承担产学研过程中的一部分,发挥并发展各自擅长的领域和技能;又在合作过程中,加强了交流融合,各自成为复合型人才。在育人方面,通过共建共享资源平台,实现技术和数据资源共享、深度合作、推陈创新。

四、推动高校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的几项措施

(一)推动高校、企业、科研院所三方合作

政府提升监管强度,优化产权环境,完善法律法规,为产学研协同创新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和生态环境;高校、企业、科研院所三方,要各尽其职减少纷争,形成长期稳固的合作架构;搭建、完善科技创新信息服务平台,推动数据资源的整合和开发,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保障;要充分发挥大型企业科技创新的榜样带头作用,促进产业链完整通畅,实现大中小企业共赢。

(二)提升高校科研创新竞争能力、人才培养能力

首先,通过产学研协同建设,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高校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之路,师资队伍的发展是重要一环,通过合理化应用产业发展优势和资源,通过师资队伍的重构和专业培训,有效加强师资力量,确保高校拥有高水平、高能力的教师力量,为后续协同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保障,以实现产教研融合育人的价值,最终实现高校教育事业的目标。校内教师团队和外聘企业专家,相互借鉴,互补优势,通过专业技术培训、理论实践验证、企业培训考察等,实时、实地实现教师的教育思想、理论水平、实践应用能力水平,确保师资队伍专业建设紧跟时代需求,为培养培育创新融合性人才提供保障。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提高育人实效。根据企业的业务需求和岗位设置,高校在课程体系中除了原有的理论教学模块,增设实践教学模块。实践教学模块由企业和高校共同设计,包括但不限于大数据应用、运营管理、全供应链管理、财务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容,通过实践教学模块的学习,使学生从企业的工作环境和氛围中得到真实体验,企业的实际业务流程、项目标准、岗位需求都亲历过,达到深入了解并熟悉掌握企业实际运营流程的水平,具备初步的实践操作能力,能有效缩短毕业后从业的生涩期和适应期。

结语

适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要强盛、要复兴,就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正值社会各行业专业人才竞争激励 , 高校必须注重人才的实践性综合素质培养;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高校要主动发挥创新的潜能,积极推进协同创新模式教学,努力培养专业全面的复合型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洪林君,高春起,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教育教学论坛,2024,8(34):5-8

[2] 吉晓光,产学研合作视角下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新研究 , 营销与人才培养 ,2025,2( 下):209-211

[3] 任瑞娟,谢银平,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产业创新研究,2025,3(5):175-177

基金项目:2024 年度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合作项目(第二批),基于 STEM 教育理念下的高等教育产学研深度融合路径研究 , 课题批准号24H275(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