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碎片化空间整合与多维场景营造:城市更新背景下老旧社区街道再生路径

作者

王佳斯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200000

摘  要:为探讨城市更新背景下“碎片化空间”提升整合的路径,以金杨新村街道为例,从现状调研出发,围绕街道空间形态、文化表达与功能组织进行系统分析,提出差异化改造策略。聚焦博山东路、枣庄路、云山路三条主要道路,透过科技生活置入、文化风貌提升、生态科教融合塑造绿意花香、书香环绕、烟火人间的金杨新风貌;围绕区域内9所学校共计6.5km的街道,打造9个学径辐射圈,塑造金杨特色学径;推动空间品质与人文内涵协同提升,旨在为同类型老旧社区街道公共空间改造提供思路与借鉴。

关键词:城市更新,碎片空间,主题街区,积极出行,特色学径

1.上海市城市更新背景

街道公共空间作为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载体,其环境质量与功能完善程度日益受到关注。以往的城市街道过于强调交通效率,而忽略了街道本身,这也导致了街道空间活力不足,久而久之便缺乏“人气”;老旧街区在经历长期使用后,普遍面临空间陈旧、设施滞后、文化缺失等问题,亟待通过精细化改造提升整体品质。

上海作为高度城镇化的超大城市,城市建设发展模式已从大规模的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更新为主的新阶段。2023年4月19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印发的《上海市城市更新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以区域更新为重点,分层、分类、分区域、系统化推进城市更新,更好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到2025年城市更新行动全面有序开展,健全完善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城市更新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并提出“聚焦区域、分类梳理、重点开展城市更新六大行动(综合区域整体焕新、人居环境品质提升、公共空间设施优化、历史风貌魅力重塑、产业园区 提质增效、商业商务活力再造)”的重点任务。近年来,上海通过“美丽城区”“精品城区”等系列政策,以街道牵头的方式,组织各社会行政及社会主体,对城市街道建筑立面,围墙,交通,绿化,市政设施等碎片化空间进行总体谋划提升。

1.1 上海老旧街区风貌现状及改造案例研究

案例一:用碎片化的城市更新,串联成一张大蓝图——黄浦区山北街区街道更新

山北街区,是黄浦区推进“一街一路”建设的首批示范区域,通过“优化慢行空间体系”、“激活口袋公共空间”、“提升街区功能品质”的三组行动计划,充分挖掘街道两侧户外空间的潜力,打造更多能吸引人们到来的慢行空间。并通过提升原本街区色彩种陈旧的灰色与黄色交织在一起的状态,将暖红色作为公共空间领域的标志,鲜明地界定出公共空间,并将它们在不同标高上进行延展。

在改造过程中,还通过广泛征集居民意见,召开座谈会,请设计师走入居民区,在这个过程当中与居民充分沟通,让他们的参与度“全程无死角”。(图源网络)街道公共空间框架设计图。

案例二:乐山社区公共空间的释放与再生——乐山社区街道空间更新

乐山社区位于徐家汇中心的西侧,是20世纪八十年代由棚户区改建而成的高密度老旧小区。

街道改造项目中,设计结合不同的功能,促使围墙退界1-2米(原平均宽度不足1米),使人行道一侧的步行空间得到释放。融合休憩空间,增加文化展示功能等;同时打开每个街角,将视线隐蔽的角落变成公共交流场所,融入花坛、座椅与雨篷,拓宽了行走的宽度,减少不文明行为的发生,同时留下了邻里间交流的空间。每个街角都被策划成乐山漫步道中的驿站。

乐山社区的改造以公共空间为载体整合资源,对接开放的城市生活需求,关照到各类公共要素的设计,兼顾社区内与社区外的人群需求,成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片区式改造范本。(图源网络)改造后乐山社区的环形路网的多个口袋空间。

1.2 街道空间景观更新路径启示

街道空间景观更新是城市更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提升公共空间品质、激活城市活力、增强居民归属感。从规划、设计、实施等角度梳理街道景观更新的路径启示:

一,规划层面:多专业参与系统性定位。1,明确功能定位,根据街道区位确定更新目标;2,多维需求调研,通过居民访谈、大数据分析(人流热力、交通流量)识别痛点。

二、设计层面:人性化与生态化协同。1,空间重构与功能复合;优化步行体验,增设“街道家具”(遮阳棚、休憩区);2,文化符号与在地性表达;延续历史符号,通过设计手法融合新旧场景,强化场所认同。

三、实施层面:渐进式更新与公众参与。1,微更新策略,“针灸式”改造激活节点。2,多方协作机制。政府引导+专业团队设计+居民共建,形成“共治共享”模式。3,动态评估与迭代。方案设计后沟通评审体系(使用习惯、满意度、生态效益),根据反馈持续优化。

2.金杨新村街道的基本情况

2.1 项目背景概况

金杨新村街道位于浦东新区腹地,其整体环境带有时代特征。用地以居住面积为主,是典型的生活型社区,文体设施空间相对匮乏;现有开放空间绿化密闭、空间传统;教育优势明显,文化氛围成网络覆盖金杨片区。

2024年精品城区建设主要围绕片区三条道路——博山东路、枣庄路以及云山路。博山东路全长2.2km,沿线主要为居住区及配套;枣庄路全场2.2km,沿线聚集7所学校,文化产业及居住区;云山路(更新段)长1.1km,道路西侧分布宽阔绿化带,沿线主要是以居住及配套。

2.2 实地调研结论

金杨新村街道三条路空间碎片化问题较为严重,缺乏系统性、连续性的整合与规划,街道缺乏辨识度。针对三条街区现况分时段、人群、需求、天气等不同情况下多次调研。调研发现:1,文化主题并不鲜明。虽然区域内蕴含码头商业与市井烟火的深层记忆,但在现有空间形态中,这种历史与情感元素的可识别度并不高。2,绿化品质尚待提高。局部公园或街角空间布局单调,花色季相缺乏变化,难以激发人们对公共空间的兴趣。3,慢行系统存在混乱局面。人行道铺装破损、非机动车停放无序,街区整体通行体验受到影响。最后,建筑立面、围墙、店招等方面的设计不统一,公共设施也尚需全面整合。

本项目实施难点是如何在现场碎片化、条件复杂的情况下做亮点做特色;如何着手从文化与生态等多重视角完善街道品质,进行针对性的研究与改造实践。

3.提升改造策略研究

为了让金杨新村街道在未来成为兼具文化品味、空间活力与生活便利的社区,本研究从区域文化精神与整体目标两个方面明确方案定位。

(1)文化精神

街道延续了码头文化所体现的开放与包容,承载了上海开埠以来贸易与市井经济发展的一系列历史印迹,也融合了浦东开发后的开拓精神。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的浦东大开发,则将街道推向改革开放的前沿,使其成为展现城市进取与创新精神的标杆。如今的金杨新村街道正向品质化、精致化、精深化迈进,整体文化精神可概括为开放、包容与不断创新的发展脉络。

(2)总体目标

在上述文化脉络的支撑下,提升策略确定为打造“绿意花香、幸福时光、书香环绕、文明实践、烟火人间”的多维高品质社区。具体而言,博山东路侧重社区活力与科技感,枣庄路发挥教育资源优势营造书香氛围,云山路强调生态底色与花路特色。通过三个板块的联动,形成街道层面“云享生活—书香环绕—绿意花香”的完整空间叙事。

3.1 总体更新策略设计

策略一:主题化道路。此次街道更新以各自特色统筹三条主题景观风貌轴线,打造金杨新村街道社区创新,教育,生态三张名片。

图纸自制:3条道路主题定位及更新节点。

创新名片:博山东路。道路横向贯穿金杨地区,道路两侧汇聚公共服务、商业配套、医疗、居住区等多种功能板块。

(1)总体思路

博山东路长约2.2 公里,目前已成为街道生活核心轴。更新的核心关键词是“云”,旨在以极具科技与未来感的意象串联七大节点。通过在不同节点融合儿童活动、科普教育、社区社交等功能,进一步塑造整条道路的活力与包容度。

(2)重点节点设计

①集云(金杨科普公园)。通过梳理地被,塑造多主题的植物空间,以及增加“云的长廊”艺术廊架和艺术光影相结合,引导人流形成网红打卡效应。②嬉云(博山东路小学学径)。通过对学径立面优化,增加校园风貌展示墙、街区休闲装置、趣味互动墙;其次针对商业立面,增加地面色彩引导、统一把控商业界面风貌、装置分隔空间,以简约实用的设计语言整顿界面功能杂糅与视觉凌乱的问题,降低了学生上下学的安全风险。

③拥云(博山东路静谧花园)。通过从花园、文化、地标间。三个维度,打开沿街绿化空间,引入人流,且保留现状大乔木,梳理中层植物;打开绿化界面,确保距离居民区平均 4m,增加景墙,遮挡对内视线,增加停留休闲空间;结合景墙塑造文化宣传节点,营造情感交流场所。

教育名片:枣庄路沿线分布教育资源丰富,配套有金杨科普公园、浦东新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学习氛围浓厚,适宜打造科教主题街区。

(1)总体思路

枣庄路全长约2.2公里,周边分布了7所学校。本方案以“书香文化”为主轴,与学校的学术氛围及滨水空间相结合,搭建起富有阅读与文化趣味的街道廊道。

(2)重点节点设计

①妙笔生花(滨水花园)。节点借助临河地带的空间优势,新设生态停车场和家长等候区。同步布置结合书法、绘画等艺术元素的互动装置,既能让孩子在放学后稍作休憩,也能让家长领略文化景观的妙趣。②三味花园。通过设置观鸟小亭、植被观察角等设施,使之不仅是人们进行课外学习的小天地,也是全龄段居民共享的自然探索地。③书香花园。利用“囊萤映雪”“开卷有益”等典故,结合雕塑或镂空景墙,营造浓厚的文化质感。街道因此不再只是往返的通道,而是人们自愿停留、品读与互动的公共舞台。

生态名片:云山路沿线教育生态资源丰富,街道现状条件良好,适宜进行小幅度调整,加强其生态可利用性。

(1)总体思路

云山路道路长度约1.1公里,整体结构相对紧凑,西侧具备较为宽阔的绿化带,为开展生态主题的设计提供了基础。方案希望借助丰富的植物群落与花卉种植,为街道塑造“轻氧”休闲氛围。植被选择方面倾向季相变化明显、花期多样的品种,让道路边界在一年四季都能展现不同色彩与风貌。

基于此思路,设计并非单一地堆砌绿量,而是努力将商业、学校、社区的功能需求纳入考虑。将绿化与休闲节点、商业外摆、校园互动等元素有机融汇,能够让道路兼具通行与体验功能。居民或学生可在短暂的步行过程中感受生态美感,也能在绿意花园里交流或休憩。

(2)重点节点设计

①轻氧花园。节点主打“轻松呼吸”的概念,定位在街道与底商界面相连接的位置。为更好地营造出亲和力更强的商业街景。选用櫻花、紫薇等花期较长且花色鲜艳的树种,配合下层乔灌木与小型花境,能在春夏之交形成自带“网红”气质的景观。在公共设施设置上,互动型座椅为人们提供观景和社交空间。②自然科普园。贴合华德福教育中“12感官”的思路,在街道相对开阔的区域,引入雨水花园与自然体验装置。通过合理的地形塑造和透水铺装,将雨水汇集到小型湿地中,让人们直观感受水循环与植物生长间的联系。游人在此既能享受休闲,也能借助引导标识与介绍牌理解生态运作原理。辅以蜂鸟、蜜蜂等访花昆虫形象的小型艺术装置,既提升了科普的趣味性,也使得街道环境更具童趣与互动感。

策略二:特色化学径。结合人员占比分析学生分布疏密程度,规划通学路径:在中小幼聚集区,围绕街区13所学校教育特色形成9大主题,形成9个辐射圈,实施路径6.5km,构建10大学径趣味场景从文化、科学、自然、展能、非遗、体验等多方面塑造金杨文化名片,呈现一个精致的、有情调的、诗性的、儿童友好的、现代“书香气”的精品街区形象。

图纸自制:9条特色学径分布及节点效果。

9大主题学径:1.建平中学/建平小学辐射圈(1000米),“古韵书香、诗海拾贝”古诗主题;2.罗山小学/罗山中学辐射圈(800米),“探究、关爱、审美”探索主题;3. 致远中学/冰场田幼儿园/灵山幼儿园 /MICC 蒙世学堂辐射圈(750米)“展能成志,攀高致远”启蒙主题;4.香山小学/香山中学辐射圈(700米),“以美立校、立美育人”画廊主题;5.金杨中学/金英小学辐射圈(950米),“明德至善、格物致知 " 大学主题;6.陆行中学辐射圈(1000米),“江南丝竹、民乐非遗”旋律主题;7.六师附小(万德校区)(550米),“日月演绎、星轨启蒙”天文主题;8.金陆小学(450米),“七彩童年、成就未来”色彩主题;9.特殊教育学校(350米)。本文以建平中学学径以及象山助学主题学径为例,阐述项目学径主题打造思路。

1.建平中学/建平小学学径——“古韵书香”之道。

①提升背景:建平学校以其“文化底蕴、国际视野”闻名。中学及小学的接送口都集中在枣庄路,现状接送空间缺失;而中学栖山路出入口人行界面、车行界面均宽于枣庄路,且无昭示性,未开放。其次,学校围墙区域现状人行道狭窄,绿化不连续,围墙主题不明。第三,周边社区底商段落。碎片化底商与碎片化绿地缺乏活力。

②空间策略:将1000米的辐射圈依据现状分为:学校出入口区域,学校围墙区域,周边社区底商区域。结合三处现状分别对应不同的解决策略。对应解决策略: 1.放学设置栖山路次口,缓解非机动停车、机动停车矛盾,用宽阔街面营造接送空间:在校门口集中设施接送与等待空间;地面以铺装形式引导学生家长往两侧街面分流。2.提升学校次入口形象,展示校园特色,提升文化识别度:利用两侧界面,结合校园诗书文化营造文化宣传空间;结合社区公共空间较少的特征,加入休闲功能,加强场地可使用性;3.营造植物生态:结合局部开放座椅,营造低维护植物景观。升级围墙风貌,取消绿化,延展人行空间,打造连续的通学道路,结合“古韵书香”主题,升级围墙风貌。延续主题学径,开放绿地打造为可休憩可驻留的小型口袋绿地,激活底商,提升街道友好度。

2.香山中学/香山小学学径:——“画廊”之道。

①提升背景:香山小学及中学是上海市美育特色的标杆学校。“以美育美、以美立校、知美合一” 是其立校特色。香山小学出入口通道宽阔,校舍立面无艺术感,入口标识立在墙面昭示感较弱,比较沉闷,人行界面停机动车,无特色。香山中学学校界面周边破败,路面不平,特色不鲜明,学校通道围墙样式较为杂乱,有陈列学生画作。

②空间策略: 750m学径提升内容包括香山小学出入口学径段,香山中学学校段。香山小学用大面积明快的白色和少量的紫色黄色撞色打造艺术感强烈的入口界面;以其“育智慧之美·育文化之美·育人格之美”的课程课题,在小学入口的人形空间形成L主题-礼仪美,Z主题-智慧美,R主题-人格美三处主题空间,成为学生的弹性艺术创作区。香山中学的提升设计延续现状围墙挂画的“美育”特色,以“朗香教堂”白色墙面窗洞为灵感,结合现状强化了校名入口区域,沿灵山路人行道贯穿了学径,将学校围墙打造为陈列画作的“印象派街道”,并植入休闲模块;在通往学校的巷内形成展示学生创作的“香山画廊”围墙。

策略三:类型化专项。将街区的滨水空间打造,围墙的提升依据功能业态进行分类,在规划与设计时运用差异化手法。

街区的滨水资源沿线大体上划分为学校段、社区边界段与开放型绿地段。学校段常常面临车辆拥堵和人流高峰,对滨水步道进行贯通和提质,可让学生、家长在上下学时拥有更多散步或停留空间。社区边界段往往毗邻居住小区,与居民日常生活高度相关。利用现有的绿量优势,在小区外缘建设兼具观赏与休憩功能的敞开式绿地,形成可供近距离漫步的滨水长廊。开放型绿地段呼应街道早年码头运输的背景,通过船舶模型、航运文化墙或与水相关的公共艺术,展现地区的历史记忆。

围墙的改造根据现状条件,结合学校/社区/道路主题,对应进行更新。基于社区部分现状围墙破损严重,绿化杂乱退距不一,部分直接以建筑为边界,部分区域步行空间局促,整体性及观赏性较差等情况;以优化建筑外围消极界面,引导围墙推介,倡导更积极的使用方式。

图纸自制:围墙改造前后效果。

4.改造成果与总结

金杨新村街道的公共空间更新应立足本土历史与时代需求,关注城市文化与民生改善的双重诉求。本文由上海典型的老城区改造案例着手,通过对博山东路、枣庄路与云山路的差异化塑造,以及对滨水与围墙的专项研究,最终逐步形成富有地域特征且具备现代活力的社区整体风貌。文章所提出的方案既植根于码头文化、市井烟火与开拓精神,又紧扣当代城市品质提升的方向,力求在空间形态、功能设施与居民体验中实现全方位优化。

“上海的城市更新当前也已进入协商式更新阶段,现在的城市更新“见物见地”更要“见人”,如何让更新精准适配市民需求,通过转化空间属性提升社区氛围的方式,促进居民自发性和社会活动,让老百姓有获得感和幸福感?”期待这些探索能为后续实践提供启迪,让金杨新村街道成为多元文化与绿色生态高度融合的示范社区,也为其他存量社区的更新提供具备参考价值的路径。

参考文献

1.阳建强.持续与多元的城市更新:多权利方协作与更新实践[J].世界建筑导报,2024,39(06):3.

2.刘雅.城市更新背景下的滨江公共空间设计——以黄浦江东岸滨江公共空间南延伸贯通工程为例[J].房地产世界,2024,(13):47-49.

3.罗彪,阳文琦.基于未来社区理念的城市更新设计实践[J].住宅与房地产,2024,(19):111-113.

4.陈伦思.城市更新视角下城市规划及其城市发展[J].住宅与房地产,2024,(18):34-37.

5.王林,基于城市更新行动的城市更新类型体系研究与策略思考* ——以上海市为例》

6.更新·街区 | 乐山社区公共空间的释放与再生_澎湃号·湃客_澎湃新闻-The Paper

7.上海外滩街道山北街区更新 https://mooool.com/shanghai-bund-street-one-street-one-road-project-by-shuishi.html

8.璀璨蜕变之路——用碎片化的城市更新,串联成一张大蓝图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6971891713638618&wfr=spider&for=pc%25E4%25BE%259D%25E6%2589%2598%25E5%258C%25BA%25E5%2586%2585)

9.sea-hi论坛,对话新经济,解码可持续城市更新 https://mp.weixin.qq.com/s/9kAcHLvKBSPv0ntUk12nw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