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要讲好中国故事
魏静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摘要:当前所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提升自身讲好“故事”的能力,在思政课堂中成为中国故事的传播者,并且通过讲述中国故事,激发学生对思政课堂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党百年奋斗成果的认知和认同。因此,思政课教师要讲好红色故事、讲好时代故事、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中国故事;思政课实效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如何讲述好、传播好中国故事,讲好红色故事、时代故事、现代化故事,是提升当前思政课育人实效的关键。
一.讲好红色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注意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
1.红色故事蕴含着坚定的理想信念
百年征途,一百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付出生命,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纵观这些革命精神,它们产生的时间、背景、内涵各不相同,但理想信念是贯穿其中的思想内核。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有为青年赶超奋斗,引导广大青年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因此,高校思政课要深入挖掘党的精神谱系,在课上讲好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的故事,提高革命精神的影响力。引导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坚定理想信念,以更加昂扬的状态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中。
2.红色故事蕴含着爱国奉献的光荣传统
爱国是一种最持久、最深沉的情感。思政课是一门立德树人的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爱国情感是其核心任务。高校思政课要通过讲述共产党人英勇事迹、一代代爱国青年的奉献故事讲清楚爱国的基本内涵以及时代意蕴,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当前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促使学生始终胸怀爱国之心,汲取力量,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
3.深入浅出,用深刻道理讲好红色故事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思政课教师要在课堂中通过讲述红色故事把道理讲深、讲透、降火,提升课堂的理论性以及有效性。这就对思政课教师提出较高要求。第一,教师要有能力把道理讲深。“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3]思政课教师要勤学习、善学习,通过理论学习、实践研修等方式提升自身理论水平,用更高的视野和知识储备讲好红色故事。第二,从问题入手。思政课教师要树立问题意识,通过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去实践,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互作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第三,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讲述红色故事。在思政课堂中,除了传统课堂讲解方式,还可以积极运用专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方式,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红色故事,增强思政课的说服力和实效性。
二、讲好时代故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故事的选择也要紧跟时代步伐,在故事选择上,要充分结合新时代内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积极主动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故事,提升思政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1.时代故事蕴含青年奋斗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有无数为实现中国现代化进程奋斗的时代人物和楷模,它们的故事是时代精神的载体。思政课要讲好时代故事,就要从平凡生活中挑选代表性人物,引起同学们的共鸣,成为他们人生路上的行为指引。如:扶贫干部黄文秀、“天眼之父”南仁东、“扫雷英雄”杜富国等等,都是时代精神的典型。此外,还有女排精神、改革开放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英雄,通过一个个时代故事,向同学们讲述作为时代新人应该担负的使命,领悟时代发展道路的深厚底蕴,从而凝聚实现伟大梦想的奋斗动力。
2.时代故事能够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2]要提升思政课教育效果,思政课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还必须注重运用语言的艺术。当前高校思政课堂理论性过于浓厚、趣味性较少,因此,难以吸引00后大学生的注意力。究其原因,故事的选择出现问题,生动形象的故事、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要比纯理论性更能带来良好的教育效果。
思政课讲述好时代故事,讲好改革开放的故事、奥运会的故事、航空航天的故事等等,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也是在一位位时代人物形象中,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从而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
3.讲好时代故事能够增强学生国家认同感
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高校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达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需要看中对青年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引导青年学生爱党、爱国家、爱社会,坚定“四个自信”。讲好时代故事,不仅有利于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更能够增强学生对当前所处时代的自信以及提升国家认同感。因此,在思政课中,要讲清楚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历程;讲清楚时代弄潮儿的故事;讲清楚当前时代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错误以及遭遇的各种挑战,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从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三、讲好中国传统文化故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产,是一个国家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要讲好中国故事,就必须讲好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因此,思政课堂要充分融入文化元素,丰富课堂表达形式。
一方面,要讲好传统文化故事中优秀人物故事。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程中,产生了众多内容多样的优秀人物故事。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会议上提到的“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等古代神话故事,这些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勇于追求梦想的精神。在思政课堂中融入这些神话故事,可以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心。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括了一批伟大思想家的故事,老子、孔子、孟子、孙子、韩非子等所著典籍,也是我们上好思政课的重要资源和理论基础。
另一方面,要讲好“普通人”的故事。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大”故事必不可少,但是朋辈故事、身边普通人的故事更能够激发大学生共鸣。如,王继才和妻子坚守开山岛几十年,只为坚守心中的信念;黄文秀毕业义无反顾回村当了一名扶贫书记,将生命献给了她心中的“大爱”;勤恳工作的外卖小哥、快递小哥、认真负责的学校保安、食堂阿姨,他们的故事也是需要我们积极讲述的生动内容。
高校思政课它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功能,它的价值是不可磨灭的,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它的引导极为重要。因此,在讲故事时,不能只强调“讲”,更重要的是要“讲好”。思政课教师要具备强大的专业素养,具备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在思政课堂中能够把各式各样的中国故事讲述好、传播好,那么这堂思政课就是有高度、深度和温度的。
【本文系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高校思政课构建‘讲好中国故事’的教学话语体系研究”,(项目编号:YJ-SZ230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 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 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 民出版社,2022.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3]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