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辅助小学语文记叙文阅读策略的实践探索
张立靖
吉林省白山市实验小学
记叙文作为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情感认知能力的重要使命。《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小学生面对记叙文时,常出现不知如何梳理文章脉络、难以准确提取关键信息、对作者情感理解肤浅等问题。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多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导致阅读效果不佳。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的思维工具,能将零散的信息进行整合,以图形化的方式呈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促进知识的结构化建构。将思维导图引入小学语文记叙文阅读教学,有望解决当前教学中的困境,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
一、思维导图辅助小学语文记叙文阅读的现存问题分析
(一)教师层面
部分教师对思维导图的认识不足,将其简单视为一种教学工具,缺乏对思维导图教学理念的深入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往往直接给出思维导图的模板让学生填写,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过程,导致思维导图的应用流于形式。此外,一些教师缺乏系统的思维导图教学培训,在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时方法单一,无法有效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
(二)学生层面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尚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对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和技巧掌握不够熟练。在绘制过程中,常出现关键词提取不准确、分支逻辑混乱、图像运用不当等问题。同时,部分学生对思维导图的使用缺乏兴趣,认为绘制思维导图增加了学习负担,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三)教学层面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记叙文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教学内容与思维导图的结合不够紧密,没有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年级的记叙文特点设计相应的思维导图应用策略。教学评价也多侧重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思维导图的绘制质量和思维过程的评价不足,影响了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二、思维导图辅助小学语文记叙文阅读的策略构建
(一)结构梳理:理清文章脉络
在记叙文阅读的初始阶段,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梳理文章的结构。首先,确定文章的中心主题,如记人文章的中心主题为人物,叙事文章的中心主题为事件。然后,以中心主题为核心,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主要段落,分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将其作为思维导图的主要分支。对于按时间顺序叙事的文章,可以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设置分支;对于按空间顺序写景的文章,可以按照空间的转换设置分支。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快速理清文章的整体脉络,把握文章的框架结构。例如,在教学《爬天都峰》一课时,中心主题确定为“爬天都峰的经历”。主要分支可以设置为“爬山前”“爬山中”“爬山后”。在每个主要分支下,再引导学生找出对应的段落内容,如“爬山前”包括“看到天都峰的样子”““我”和老爷爷的对话”等子分支。通过绘制这样的思维导图,学生能清晰地了解文章的叙事顺序和结构。
(二)要素提取:把握关键信息
在理清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提取记叙文的关键要素。对于记人文章,关键要素包括人物的性格特点、主要事迹等;对于叙事文章,关键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对于写景状物文章,关键要素包括景物的特点、作者的观察顺序等。让学生在思维导图的相应分支下填写关键要素,并用简洁的关键词进行概括。通过要素提取,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提高信息提取能力。以《狼牙山五壮士》为例,中心主题为“狼牙山五壮士的壮举”。主要分支设置为“人物”“事件起因”“事件经过”“事件结果”。在“人物”分支下填写“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在“事件起因”分支下填写“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在“事件经过”分支下详细列出“诱敌上山”“引上绝路”“顶峰歼敌”等内容;在“事件结果”分支下填写“英勇跳崖”。通过这样的要素提取,学生能全面把握文章的关键信息。
(三)情感联结:深化情感体验
记叙文不仅是对事件的叙述,更蕴含着作者的情感表达。在要素提取之后,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情感联结,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思维导图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情感的词句、段落,分析这些内容所表达的情感,并将其作为思维导图的分支补充进去。同时,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在思维导图上标注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例如,在教学《慈母情深》时,在梳理完文章结构和提取要素后,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体现母亲深情的语句,如“母亲得意地扬起脸,说:‘是的,先生。我的儿子写的。’”“母亲立刻又陷入了忙碌”等。在思维导图中设置“母亲的情感”分支,将这些语句所体现的母亲对儿子的骄傲、关爱等情感填写进去。同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母亲,在思维导图上写下自己的感受,深化对母爱的理解。
(四)拓展迁移:提升阅读能力
在深入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拓展迁移,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新的阅读情境中。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的主题、结构、表达方法等,绘制与文章相关的拓展性思维导图,如续写文章的结局、改编文章的情节、对比不同文章的异同点等。通过拓展迁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提升其整体阅读水平。比如,在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引导学生绘制“假如小女孩来到我们身边”的拓展思维导图,让学生发挥想象,设想小女孩来到现代社会后的生活情景,包括她的衣食住行、遇到的人等。通过这样的拓展迁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还培养了其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总之,未来的研究可以扩大样本量,在不同年级、不同类型的学校进行实践,进一步验证策略的有效性。加强对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差异化研究,设计更加个性化的思维导图教学方案,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完善思维导图应用效果的评价体系,结合学生的思维导图作品、课堂表现、学习反思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深入探究思维导图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影响。同时,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的能力,推动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托尼・博赞。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 王文静。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5):53-55.
[4] 张丽。思维导图提升小学生记叙文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 [J]. 基础教育参考,2021(8):45-47.
[5] 李明。可视化思维工具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