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边坡微观位移监测及其对风险评估的影响研究

作者

夏攀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云南省昆明市 650032

摘要:高边坡作为地质工程中的关键结构,其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工程安全及周边环境的安全。近年来,随着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微观位移监测已成为评估高边坡稳定性的重要手段。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高边坡微观位移监测技术及其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通过分析微观位移数据,揭示边坡变形的内在规律,为边坡稳定性评价和灾害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高边坡微观位移监测;风险评估;影响

在露天矿山、交通及水利工程等领域,高边坡稳定性关乎设施安全与人命财产。微观位移监测能捕捉边坡细微变形,为风险评估提供关键数据,对预防地质灾害意义重大,本文将深入展开探究。

1 高边坡微观位移监测技术

1.1 全站仪监测技术

全站仪是一种集测角、测距、测高差功能于一体的测量仪器,在高边坡微观位移监测中应用较为广泛。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发射和接收电磁波,测量仪器到监测点的距离,同时测量水平角和垂直角,从而确定监测点的三维坐标。通过对不同时期监测点坐标的对比,计算出位移量。

全站仪监测具有较高的精度,在理想条件下,其测距精度可达毫米级,测角精度可达秒级。例如,在某公路高边坡监测项目中,使用全站仪对边坡上的多个监测点进行定期观测,能够准确监测到监测点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毫米级别的位移变化。但全站仪监测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通视条件良好,监测范围相对有限,且受天气等外界因素影响较大,在恶劣天气下难以进行精确测量。

1.2 GPS/北斗监测技术

全球定位系统(GPS)和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高边坡微观位移监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技术利用卫星信号来确定监测点的三维坐标。监测设备通过接收多颗卫星发射的信号,根据信号传播时间和卫星位置,计算出监测点的精确位置。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GPS/北斗监测精度不断提高,实时动态差分(RTK)技术可实现厘米级甚至毫米级的定位精度。

与全站仪相比,GPS/北斗监测不受通视条件限制,可实现大面积的远程监测,且能实时获取监测数据。在某大型露天矿山高边坡监测中,部署了多个GPS/北斗监测站,对整个高边坡区域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掌握了边坡的位移变化情况。然而,GPS/北斗监测易受电磁干扰,在信号遮挡严重的区域,如峡谷、茂密树林覆盖区域,定位精度会受到影响。

1.3 光纤传感监测技术

光纤传感监测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新型监测技术,在高边坡微观位移监测中具有独特优势。其原理是利用光纤的光弹效应、应变效应等,当光纤受到外界应力作用时,光纤的光学特性(如光强、波长、相位等)会发生变化,通过检测这些光学特性的变化来感知边坡的位移、应变等参数。

光纤传感监测具有高精度、高灵敏度、分布式测量、抗电磁干扰等优点。例如,在某水利水电工程高边坡监测中,采用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能够沿着光纤长度方向连续监测边坡的微小位移变化,精度可达亚毫米级。并且,光纤传感系统可以长期稳定运行,适合在复杂环境下对高边坡进行长期监测。但该技术设备成本相对较高,安装和维护技术要求也较为严格。

1.4 其他监测技术

除了上述常见的监测技术外,还有一些其他技术也应用于高边坡微观位移监测。如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通过发射激光束并测量激光反射回的时间,获取监测区域的三维点云数据,从而全面、快速地获取边坡表面的形态信息,能够发现边坡上细微的变形区域。但其数据处理量较大,对设备和计算资源要求较高。

此外,还有基于图像识别的监测技术,通过对不同时期拍摄的边坡图像进行对比分析,识别边坡表面的位移和变形情况。该技术具有直观、成本较低等优点,但受图像分辨率、光照条件等因素影响较大,精度相对有限。

2 高边坡微观位移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

2.1 数据预处理

在高边坡微观位移监测过程中,采集到的数据往往包含噪声和异常值,需要进行预处理以提高数据质量。数据预处理主要包括数据清洗和去噪。

数据清洗是去除数据中的错误值、重复值和缺失值。对于错误值,需要根据监测设备的测量原理和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和修正;对于重复值,直接予以删除;对于缺失值,可采用插值法、均值法等方法进行补充。例如,在使用全站仪监测数据时,若发现某个监测点的距离测量值明显偏离其他测量值,且不符合边坡变形规律,可判断为错误值,通过检查测量过程和设备状态,进行修正或删除。

去噪是去除数据中的随机噪声,常用的去噪方法有滤波法,如均值滤波、中值滤波、卡尔曼滤波等。均值滤波是将数据序列中的每个点用其邻域内的平均值替代,可有效去除随机噪声,但会使数据的边缘信息有所损失;中值滤波则是用邻域内数据的中值替代当前点的值,对于脉冲噪声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卡尔曼滤波是一种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最优估计方法,能够在噪声环境下对监测数据进行实时滤波和预测,适用于动态变化的监测数据。

2.2 位移计算与趋势分析

经过预处理后的数据,需要进行位移计算以获取边坡监测点的实际位移量。对于全站仪和GPS/北斗监测数据,可通过不同时期监测点坐标的差值计算出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位移趋势分析是通过对位移随时间变化的数据进行分析,了解边坡变形的发展趋势。常用的方法有时间序列分析,如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等。移动平均法是将一定时间窗口内的数据进行平均,随着时间的推移,时间窗口不断移动,从而得到位移的平均变化趋势。指数平滑法是对过去不同时期的数据赋予不同的权重,近期数据权重较大,远期数据权重较小,能够更好地反映数据的变化趋势。通过位移趋势分析,可以判断边坡是否处于稳定状态,若位移呈现持续增长或加速增长趋势,表明边坡可能存在失稳风险。

3 高边坡微观位移监测对风险评估的影响

3.1 提高风险评估的准确性

传统的高边坡风险评估方法往往基于地质勘察资料和经验公式,对边坡的实际变形情况考虑不足。而微观位移监测能够实时获取边坡的实际位移数据,这些数据反映了边坡当前的真实状态。通过将微观位移监测数据融入风险评估模型,可以更准确地评估边坡的稳定性和潜在风险。

例如,在某公路高边坡风险评估中,采用基于极限平衡理论的传统评估方法,评估结果显示边坡处于稳定状态。但通过微观位移监测发现,边坡部分区域出现了持续的微小位移增长,且位移变化趋势与降雨量密切相关。将这些监测数据纳入风险评估模型后,重新评估结果表明该边坡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需要加强监测和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因此,微观位移监测数据能够弥补传统评估方法的不足,显著提高风险评估的准确性。

3.2 实现动态风险评估

高边坡的稳定性会随着时间、环境因素等的变化而动态变化。微观位移监测能够实时跟踪边坡的位移变化,为动态风险评估提供了数据基础。通过建立动态风险评估模型,将实时监测的位移数据以及其他相关因素(如降雨量、地震活动等)的变化数据输入模型中,能够实时评估边坡在不同时刻的风险状态。

在某露天矿山高边坡监测中,构建了基于实时位移监测数据的动态风险评估模型。随着矿山开采活动的进行以及降雨等天气因素的变化,模型根据实时监测数据不断更新风险评估结果。当边坡位移出现异常变化时,模型及时发出预警,提示相关部门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有效地保障了矿山的安全生产。动态风险评估能够及时反映边坡稳定性的变化,为及时调整防治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3.3 优化风险预警机制

准确的风险预警是防范高边坡地质灾害的关键。微观位移监测数据为优化风险预警机制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对大量监测数据的分析,结合边坡的地质条件和设计要求,能够合理设定位移预警阈值。当监测到的位移数据超过预警阈值时,及时发出预警信号。

同时,根据位移变化趋势和相关性分析结果,可以对预警级别进行细化。例如,当位移缓慢增长且未超过一级预警阈值时,发出低级别预警,提示密切关注边坡变化;当位移增长速度加快且接近二级预警阈值时,提高预警级别,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当位移急剧增加并超过最高预警阈值时,发出最高级别预警,启动应急预案。通过这种基于微观位移监测数据的优化风险预警机制,能够更有效地提前预警边坡失稳风险,为人员疏散和灾害防治争取宝贵时间。

4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高边坡微观位移监测技术的研究,揭示了边坡变形的微观特征及其与稳定性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微观位移监测能够有效捕捉边坡变形的早期信号,为风险评估提供关键数据支持。未来,随着监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微观位移监测将在边坡工程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工程安全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陈星,张志峰,李翻翻,等.基于深部位移监测数据的边坡稳定性研究[J].工程与建设,2025,39(01):45-48.

[2]孟小军,凡飞祥,张伟,等.高边坡开挖施工监控量测技术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4,(20):106-108.

[3]张春良,刘红,向丽,等.高边坡GNSS自动化监测技术应用[J].路基工程,2024,(04):165-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