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沟通,建构良好的家校关系
李艳秋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实验小学 山东 枣庄 277000
有效沟通是建构良好家校关系的桥梁,在这个自媒体时代,信息量大,教育面对难题也相对增多。每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家庭就有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教育背景就会出现不同的教育问题。现在的教育中常常出现两种现状,一种是家长对孩子很重视,甚至揠苗助长,关注太多。一种家长忙于生计,忽视孩子的成长,什么都不问,孩子什么都不会,知识断层。家庭背景的原因,导致孩子之间两极分化,给学校教师的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当今在家校共育方面,还出现这样的现象,当孩子在校出问题的时候,不从主观找原因,只从客观找学校、说老师等等,针对以上种种现象,这就需要我们与家长有效沟通。
一、在激励与共情中走进交流,构建良好的沟通情境。
激励与共情,能够构建良好的沟通氛围,引导大家在一个感情频道上同频共振。当问题发生的时候,面对问题我们首先要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会发生?如果必须与家长交流,我们就要思考该如何交流,怎样才能达成共识,真正地走进家长,打开话题。每个人都渴望被认同,被赏识,家长也一样。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首先肯定孩子的优点,让家长明白他的孩子是个可塑之才,我们之所以与他沟通,目的希望通过共同的努力、扶持,孩子能越来越好,这样才能激起家长想交流、愿意交流。比如有个孩子喜欢跑步,看上去也挺机灵,但是就是学习不上心,每次默写十个字,错八个字,每次默写也好、考试也好,基础错得一塌糊涂,连基本学过的字都忘掉了,考试时三四十分考过,五六十分考过。针对这种现象,于是给家长沟通,希望通过沟通,家校共建共同关注,抓孩子的学习习惯、基础,促使孩子尽快进步。
通过谈话发现家长以往因为他学习进步不大丧失信心,对他的学习是放弃状态。于是笔者给家长交流,体谅家长曾经怎么、怎么付出,家长比孩子都上心,就是不出成绩。其实通过交流不难看出,家长是没有坚持,想起就问、有时不问,孩子习惯没养成。再加之,家长有时把孩子压得紧紧的,孩子没兴趣,孩子逆反应付不用心,导致成绩严重出问题。了解其原因后,首先就肯定家长的付出,夸赞家长是个负责人的家长,真不容易等,然后再与之交流让家长意识到每个孩子生来就是不同的,慢也好,快也好,在该学习的年龄里,我们得督促他努力进步。学习过程就是对孩子成长的磨练,孩子的心智、专注度、意志等方面,更要看这个过程中成长。引导家长意识到:学,一定比不学强。在最好的年龄里,错过的学习时光将无法回来,千万不能放弃。家长有了这样的认知,又重拾信心跟进孩子。故此,面对家校教育问题,激励共情是基础。
二、发现问题对症指导,是关键。
家校共育,在更多的时候,教师得当好指导师。不仅指导学生,也要指导家长。如果教师与家长沟通,交流了很久只说孩子的问题,没有指导性的针对性建议,只能给家长徒增焦虑,家长也是不愿意交流的。那么针对问题,共同商讨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能促使学生去改进才是最重要的。针对上面提到的学生,基础太差,通过激励共情,得到家长的认同后,针对性地指导,就显得更为重要。在认知的基础上,再和家长一起分析孩子的原因,为什么不用心?他感兴趣的是什么?引导家长在家里根据他感兴趣的点,制定一个表格画星、激励他,只要每次进步一点,就画一颗星,到达五个就实现一次晋级,满足一个愿望等方式,鼓励家长一点点坚持。孩子学校里每有一点进步,就及时告诉家长,让家长看到希望。同时,在校还利用班级优化大师激励孩子,他每在家里主动学习表现好,家长反馈过来,就给他加上主动学习分分,慢慢就好多了。曾经刚上来,家长看他进步不大,也很失望,但在教师一次次的鼓励中,重拾信心。每次就引导家长认识到孩子已经在进步,不能以一张试卷评判他,应该看他的各方面的表现,比如习惯有没有进步?书写有没有进步?默写正确率有没有进步?这样一次次重塑家长的信心,孩子后来的转变就很很大,期末考了76分。所以有些时候,针对性指导,对症下药是关键。
班里还有一个孩子,他的爸爸在常年在国外工作,一年来一两次。一次晚上八点左右,家长发短信,问我有时间吗?想和我聊聊。于是我就拨通了她的电话,问问什么事。家长反映说孩子在家很逆反,一点不听话,以前还比较听话、每天写完作业主动读书,现在说什么也不听,反而情绪很大。于是我就问他,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有什么诱因?这位妈妈说从他爸爸走后,就这个状态。前段时间,他爸爸休假回来,孩子和爸爸一起呆了几天。当时认为他爸爸好久不会来,好容易回来一次,就让爸爸陪他好好玩玩。听到这里,我就明白,孩子和爸爸一起过得这几天很轻松愉快。爸爸好久不会来,回来一次儿子想要什么就买什么,对他全是满足疼爱,没有什么的要求,孩子当然很轻松。而现在爸爸上班走了,妈妈又开始一系列的要求,学习、读书、甚至批评责怪,和爸爸相处的模式对比,孩子当然逆反。还有孩子在相处过程中,感受爸爸与众不同,激起对爸爸崇拜,认为爸爸在外面很厉害。而妈妈天天管他,唠唠叨叨,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对妈妈感到很反感。
针对了解,就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建议妈妈耐心地给交流,让孩子明白那几天妈妈为什么让他和爸爸那样相处,是为了满足他多久没有满足的父爱,也是妈妈对他的爱。妈妈要求他是为了将来的有一天,他能像爸爸一样优秀。2.建议让爸爸给孩子电话交流,让爸爸在交流中告知孩子体谅妈妈的辛苦,知道妈妈这样做是位了他的明天比爸爸还好。3.爸爸、妈妈一块和孩子制定一个合理的学习规划,督促孩子长期坚持。
沟通过后,妈妈如释重负。一周后,妈妈欣慰地打电话,告诉我孩子好了很多。所以有时候就想,当家长遇到问题的时候,遇到困惑的时候,我们能够站在他们的角度,给出合理化的建议,至少能让他们信服。这样也拉近家校的距离。
教育是育人的工作,教育更是心灵启蒙、唤醒,教育应该是有温度的。孔子也说过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无论是面对学生还是面对家长,一定要关注方式方法,多在方式方法上下功夫。以儿童为本位有效沟通,在激励与共情中走进家长,在针对性地指导中对症下药,共建良好的家校关系,共育生命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