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科技类学生社团促进学生参与学科竞赛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机制研究

作者

王阳

潍坊学院机械与自动化学院(天瑞磁悬浮产业学院与其合署 潍柴产业学院)山东省潍坊市 261061

1 引言

在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高校“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学生参与学科竞赛与创新创业活动早已确定成为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学科竞赛与创新创业活动不仅促使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更是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等多种核心能力,有力促进了学生个人成长与国家创新需求间的良性互动。

科技类学生社团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激发创新创业兴趣、培育项目团队、衔接课程教学与竞赛实践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相比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科技类学生社团以其形式的灵活性、成员的交叉性和活动的实践性,正逐步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更为的重要平台。

2 科技类学生社团的功能

科技类学生社团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其功能已超越传统的 " 兴趣小组 " 模式,呈现出多元化、专业化和系统化等特征。

2.1 在学生创新兴趣方面给予激发和引导

科技类学生社团是激发与引导学生创新兴趣的核心载体,其首要功能在于识别和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借助专题讲座、科技展览和体验活动等多种形式,科技类学生社团帮助学生跨越了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壁垒,消除了对学科竞赛的陌生认知,点燃了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兴趣火花。

2.2 在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方面提供平台和赋能

科技类学生社团为学生提供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的平台,让学生能将创意灵活地转化为实践,做到“做中学”以巩固理论。科技类学生社团提供的平台能够做到 " 软硬协同 " ,比如,一方面注重知识理论和相关设计,一方面强调实际操作,如嵌入式控制、模型建立等专业技能的培养。无论是程序调试、模型搭建,亦或是数据分析,学生都能够在动手操作中深化理解认识,锻炼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了学科基础,更培养了创新思维、团队精神和项目管理等技能。

2.3 帮助学生跨专业跨学科交流融合

科技类学生社团是天然跨专业跨学科的融合性平台,吸引着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共同攻关科研题目。通过组织竞赛团队、创业项目组和专题研讨会等多种形式,科技类学生社团打破院系专业壁垒,在同一项目下根据实际需要融合计算机、机械、设计、管理等不同专业背景学生,设立共同的目标,让社团成员们各展所长,互补协作。如,工科学生配合理科学生开发项目,设计专业学生与营销专业学生共同打磨产品等。这种交流极大地促进了不同专业背景学生间的知识交叉、思维碰撞与创新融合,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系统思维和复合能力,为学生自主解决复杂问题提供了宝贵思路与经验。

3 科技类学生社团组织与运作模式

有效的组织与运作模式是科技类学生社团成功的关键因素。分析不同高校科技类学生社团案例,笔者发现科技类学生社团很多采用了以下几种运作机制:

3.1 梯队化管理与 " 传帮带" 机制

梯队化管理是科技类学生社团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科技类学生社团是学生参与学科竞赛与创新创业活动中“传帮带”精神的核心载体,通过建立年级梯队,科技类学生社团形成了一套高效的知识传承与人才孵化机制。高年级成员或有学科竞赛获奖经历的学生作为核心骨干,开展定期培训、技术沙龙和项目实战,系统地将经验、技术和竞赛心得传递给低年级学生。这种“老带新”的模式不仅保障了项目开发的延续性和团队的稳定性,更营造了学生群体间互助共进的氛围,使创新火种得以留存和发扬,有效提升了学生群体参与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的整体水平与能力。

3.2 项目化运作与学生自主管理机制

科技类学生社团常常采用项目化运作与学生高度自主的管理模式。科技类学生社团以具体的学科竞赛或创业项目为核心,组建跨年级团队,实行目标管理。学生自主实现项目从立项、方案设计、资源协调到开发实施的全过程,并定期组织技术复盘和进度汇报。社团指导教师发挥引导和资源对接作用,同时将决策权与执行权充分下放给项目成员。这种模式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项目管理、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营造了类似实战的研究环境,在培养未来工程师和创业者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3.3 资源整合与产教融合机制

科技类学生社团在资源整合与产教融合中扮演了桥梁角色。成功的科技类学生社团往往能够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多方支持的网络。科技类学生社团对内整合学校的实验室、设备及指导教师资源,对外对接企业,争取项目赞助、技术支持和实习机会,通过引入行业真实课题、举办企业导师讲座、共建联合实验室等方式,将相关产业前沿需求与学生学习实践无缝衔接。这种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高价值的实践平台和资源保障,也有效反哺教学,推动了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技术发展的进步,为产教融合生态注入了活力。

4 将竞赛与创新创业成果纳入学生评价体系

将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纳入学生评价体系,是激励学生参与并认可其努力的关键机制。目前,各高校已探索出多种具有实践价值的方案。

4.1 量化积分进入综合测评

采用量化积分方法对竞赛成果进行评价。一种常见的量化积分方法是采用 " 竞赛创新积分 =A·B·C" 的计算模型,其中 A 代表获奖等级分值,B 表示同一项目类学生排序系数,C 为竞赛项目的影响因子。在这种模型中,不同级别的奖项对应不同的分数,量化结果直接纳入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与智育加分挂钩。这种制度化的积分认定方式为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提供了明确激励。

4.2 学分认证与课程替代

部分高校实施了学分认证制度,允许学生用竞赛成果替代相关课程学分或获取额外学分。如,四川农业大学环境学院对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获奖项目进行 " 创新能力评价成绩 " 积分认定,这种认定不仅体现了学术价值认可,也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加灵活的学习路径。

4.3 纳入保研推免参考依据

在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的过程中全面考察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团队协作与抗压能力,这些素质和能力均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素养。可以考虑学科竞赛成绩成为保研推免的重要参考依据,特别对于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高级别赛事。这种直接与未来发展挂钩的评价机制将会极大激发学生参与高水平竞赛的动力。

5 科技类学生社团发展面临的挑战

尽管科技类学生社团在促进学生参与学科竞赛与创新创业活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系列挑战,需要进一步探索优化。

5.1 资源限制与可持续性问题

科技类学生社团普遍面临资源约束的问题,比如在活动经费、场地设备、指导师资等方面存在限制。尤其是高科技项目,如机器人、人工智能等领域,所需软硬件投入较大,单纯依靠学校拨款难以满足需求。可以尝试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与高科技企业共建实践基地;申请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支持;建立校友资助渠道等方式来化解。

5.2 参与广度与精英化的平衡问题

科技类学生社团容易陷入精英化陷阱,即资源过度集中在少数优秀学生身上,降低了社团影响的广泛性。为此,需要构建多层次参与体系,既要支持高水平团队竞赛攻关,也要鼓励基础薄弱的爱好者参与体验性活动。

5.3 评价标准的一致性与公平性问题

高校及二级学院在竞赛成果评价方面或许存在标准不一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评价的公平性和可比性。建议高校及二级学院借鉴相对成熟的积分评定体系,采用一致的标准和要求。对不同级别竞赛进行归一化的加权处理,如,对于 " 挑战杯 "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顶级赛事赋予影响因子 1.0,其他省级重要赛事赋予 0.8 的影响因子,校级竞赛则设为0.6。同时,建立明确的公示和异议处理机制。

6 结语

未来,科技类学生社团的发展应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拓展资源渠道,平衡精英发展与大众参与,完善评价体系,从而更好地发挥其作为科技创新人才培育摇篮的作用。科技类学生社团可以不断扩大自身规模 , 建设特有品牌 , 充分尊重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的主体性 , 引导学生将加入科技类学生社团的动力由兴趣爱好转变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需求[1],营造民主氛围 , 助推学生创新人格的形成 , 使科技类学生社团真正成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大舞台[2,3]。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高校科技类社团的价值将进一步凸显,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

参考文献

[1] 汪凯 . 高校科技类学生社团的发展和支持 [J].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24,37(1):77- 80. DOI:10.3969/j.issn.1006- 3013.2024.01.020.

[2] 金晓辉 , 廖海 . 高校科技社团对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的 实 践 与 研 究 [J]. 黑 河 学 刊 ,2019(4):147- 148. DOI:10.3969/j.issn.1009- 3036.2019.04.062.

[3] 魏萍 . 高校学生社团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研究 [D]. 杭州师范大学 ,2012.04.

作者简介:王阳(1995.8—),男,汉族,籍贯:山东潍坊人,、潍柴产业学院),专职辅导员,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