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实施
杨彰飞
广南县莲城镇莲城中心学校 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 663300
引言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信息技术已深度融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驱动力。小学阶段作为个体认知发展的关键期,信息技术教育不仅承担着传授基础技能的任务,更肩负着培养数字素养、创新思维与社会责任感的时代使命。然而,传统“教师讲授—学生模仿”的教学模式因过度强调知识灌输,忽视学生主体性与实践性,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应用于真实情境,创新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发展受限。在此背景下,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以其“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核心理念,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革新提供了全新路径。
一、项目式学习:重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范式
(一)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培育的范式转型
传统信息技术课程以“工具操作”为核心,教学内容局限于软件功能讲解与简单任务模仿,学生虽能掌握基础技能,却缺乏对技术本质的理解与应用创新的能力。项目式学习则以“素养导向”为原则,将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融入项目设计。例如,在“设计校园智能垃圾分类系统”项目中,学生不仅需学习传感器编程(技术),还需分析垃圾分类数据(数学),调研用户需求(社会),最终提出优化方案(创新),实现知识、技能与素养的深度融合。
(二)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的学习革命
项目式学习通过真实问题驱动,将学习过程转化为“问题发现—方案设计—实践探索—成果迭代”的探究循环。例如,在“制作班级电子纪念册”项目中,学生需自主完成需求分析(如“如何突出班级特色?”)、技术选型(如“选择Scratch 还是PPT ?”)、内容创作(如“如何设计互动环节?”)等任务,教师则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通过提问、反馈与资源支持推动学生深度学习。这种“做中学”的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与成就感,调研显示,采用项目式学习的班级中, 85% 的学生表示“更愿意主动探索信息技术问题”。
二、设计原则:构建高质量项目的四大支柱
(一) 真实性:让学习扎根于现实土壤
项目主题需源于学生生活或社会热点,解决真实存在的问题。例如,针对“校园植物因缺水枯萎”的现象,设计“智能浇花系统”项目;结合“社区老龄化”背景,开展“适老化智能设备设计”项目。真实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深刻理解技术的社会价值。
(二) 跨学科性:打破学科壁垒的融合实践
信息技术与科学、数学、艺术、语文等学科天然关联,项目设计需主动整合多学科知识。例如,“制作传统文化数字故事”项目融合信息技术(视频剪辑)、语文(故事创作)、美术(插画设计)、历史(文化背景)四大学科;“设计校园安全警示系统”项目则整合物联网技术(科学)、数据分析(数学)、警示标语设计(语文)等能力。跨学科项目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更培养了其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策略:从课堂到生态的系统化推进
(一)课堂实施:分层推进与协作学习的结合
项目实施需根据学生认知水平设计分层任务,例如,在“制作动画短片”项目中,低年级学生可完成“角色绘制与简单动作设计”,高年级学生则挑战“剧情编排与特效制作”;同时,通过“异质分组”(如将编程能力强与艺术素养高的学生编为一组)促进协作学习。例如,某小学的“校园气象站”项目中,A 组负责传感器数据采集,B 组负责数据分析与可视化,C 组负责制作科普视频,各小组既独立完成任务,又通过定期汇报与联合调试实现深度协作。
(二)技术赋能:数字工具支持个性化学习
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为项目式学习提供强大支撑。例如,利用“编程猫”等低代码平台降低编程门槛,使小学生也能快速实现创意;通过“ClassIn”等在线协作工具支持远程团队沟通;借助“虚拟实验室”模拟硬件搭建过程,减少材料损耗与安全风险。技术工具不仅提升了项目实施效率,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中成长。
(三)家校社协同:拓展项目实施的边界
项目式学习需联动家庭、社区资源,构建“课堂—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学习生态。例如,在“设计社区智能停车系统”项目中,学生可走访社区物业了解停车管理痛点,邀请工程师家长指导传感器安装,最终将项目成果提交给社区居委会参考;在“制作家庭健康监测APP”项目中,学生需与家长共同测试应用功能,收集健康数据并生成分析报告。家校社协同不仅丰富了项目资源,更让学生感受到“技术改变生活”的实践力量。
四、教育价值:面向未来的数字公民培养
(一)数字素养:从“技术使用者”到“技术创造者”
项目式学习通过“设计—制作—应用”的全流程实践,让学生超越“软件操作”层面,深入理解技术原理与创新逻辑。例如,在“开发简易计算器”项目中,学生需研究计算器的工作原理(如“如何用代码实现加减乘除?”),而非简单复制教师提供的代码模板;在“3D 打印校园模型”项目中,学生需学习三维建模软件(如 Tinkercad)的底层逻辑,而非仅完成模型导入与打印操作。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方式,为培养未来技术创造者奠定基础。
(二)创新思维:从“标准答案”到“多元解决方案”
开放性项目设计鼓励学生突破常规思维,探索多种问题解决路径。例如,在“设计校园节能方案”项目中,学生提出了“太阳能路灯 + 人体感应开关”“智能空调分区控制”“雨水收集灌溉系统”等十余种方案;在“制作互动故事游戏”项目中,学生创造了“选择分支剧情”“道具收集解锁”“角色好感度系统”等创新玩法。多元解决方案的生成,体现了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的思维跃迁。
(三)社会责任感:从“技术工具”到“社会变革力量”
项目式学习通过真实社会问题驱动,让学生深刻理解技术的社会影响。例如,在“设计无障碍交通APP”项目中,学生调研残障人士出行需求,开发包含“语音导航”“轮椅坡道查询”“紧急求助”等功能的应用,并在社区进行试用推广;在“制作反网络诈骗动画”项目中,学生分析诈骗案例,设计“角色扮演 + 知识问答”的互动剧情,通过学校公众号向家长宣传防骗知识。这些项目让学生意识到,技术不仅是个人兴趣的载体,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五、结语
项目式学习为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注入全新活力,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真实项目实现“知识—技能—素养—价值观”的层层递进,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数字公民。然而,项目式学习的成功实施需教育者突破传统思维,在课程设计、技术整合、资源协调等方面持续创新。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技术的普及,项目式学习将进一步拓展其应用场景,例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构建“数字孪生校园”项目,或利用区块链技术记录学生项目成长轨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需紧跟时代步伐,以项目式学习为抓手,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真实问题为驱动、以技术创新为支撑”的新型教育生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具有数字素养与创新精神的未来建设者。
参考文献
[1] 苏芮 .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J].小学生 ( 中旬刊 ), 2025, (07): 91- 93.
[2] 薛锋 .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设计 [J]. 求知导刊 ,2024, (26): 32- 34.
作者简介:杨彰飞,男,1983 年8 月生,云南省广南县人,汉族,大学本科,中小学信息技术高级教师,主要从事小学信息科技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