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邰红娟
昆山震川高级中学
前言
当前高中数学教学存在学生参与度不均、思维深度不足等问题,传统单向讲授模式难以适配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合作学习以“协作探究”为核心,契合高中数学对问题分析、逻辑推导的要求。本文围绕合作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展开,旨在破解教学痛点,为构建高效、互动的数学课堂提供可行路径。
一、合作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核心价值
(一)破解数学学习“畏难情绪”,激活学习内驱力
高中数学中函数、立体几何等知识点抽象难懂,易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分工(如“公式推导员”“案例分析员”“思路总结员”),将复杂问题拆解为可操作的小任务。例如探究“导数的几何意义”时,组员分别绘制图像、计算斜率、验证结论,在互助中降低理解难度,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成就感中消除畏难情绪,主动投入学习。
(二)深化数学思维训练,培养核心素养
合作学习中的“思维碰撞”能推动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在解决“数列求和综合题”时,小组内可能出现“公式法”“错位相减法”“裂项相消法”等不同思路,成员通过辩论分析各方法的适用场景,不仅掌握解题技巧,更能理解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在“统计图表分析”任务中,学生需自主收集数据、筛选信息、得出结论,进一步强化数据分析与数学建模能力。
(三)优化课堂互动结构,提升教学适配性
传统课堂难以兼顾不同层次学生需求,基础薄弱生易跟不上进度,优等生缺乏拓展空间。合作学习中,组内“兵教兵”机制可实现精准帮扶:基础生在同伴的通俗讲解中理解“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优等生通过分享“复杂应用题的多种解法”深化认知;同时,教师可针对各组难点进行靶向指导,让课堂教学更贴合学生实际,提升整体教学效率。
二、合作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精准分组:以“异质互补”保障协作有效性
分组需兼顾学生数学成绩、思维风格、性格特点,避免“同质化”导致的讨论深度不足或“两极分化”引发的参与失衡。以 5 人组为最优规模,每组需构建“ 1+2+2⋅ ”的梯度结构:1 名“数学能力强、表达清晰”的组长,负责统筹任务进度、梳理讨论思路;2 名“基础扎实、善于配合”的中等生,承担计算验证、细节补充等职责;2 名“需帮扶、态度积极”的基础生,侧重记录要点、提出疑问。例如学习“解析几何”中“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时,组长可分配任务:自己带领中等生推导联立方程判别式的应用逻辑,同时指导基础生绘制不同位置关系的示意图,让基础生在可视化操作中理解抽象概念,中等生在推导中强化计算能力,组长在统筹中提升组织协调能力,实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担”,最大化发挥每组的协作效能。[1]
(二)任务设计:紧扣教学目标,兼具“探究性”与“层次性”
任务设计是合作学习的核心,需坚决避免“形式化讨论”,既要与教学重点深度绑定,又要设置合理的难度梯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究需求。基础任务需聚焦知识巩固,以“纠错、梳理”为核心,如在“不等式解法”教学后,设计任务“小组合作核对 3 道典型错题的解题步骤,标注错误原因(如不等号方向变化遗漏、定义域忽略等),并总结同类题目的解题注意事项”;提升任务需侧重思维拓展,以“创新、应用”为目标,如“结合生活场景(如商场促销、校园缴费),合作设计一道含参数的不等式应用题,分析参数(如折扣力度、缴费人数)取值对最终结果的影响,并给出3 种不同参数下的求解方案”。
(三)科学评价:构建“过程 + 结果”的多元评价体系
评价需打破“唯分数论”的单一导向,兼顾学习成果与协作表现,通过多元评价激发学生持续参与合作的动力。具体采用“三维评价标准”:一是“成果维度”,重点评价解题准确率、思路创新性,如在“数列求和”合作任务中,不仅看最终答案是否正确,还需关注小组是否提出“错位相减与裂项相消结合”等创新解法,或是否优化了传统解题步骤;二是“协作维度”,通过课堂观察、小组记录单,评估组员是否主动分享思路(如优等生是否耐心讲解解题逻辑)、是否帮助同伴解决困难(如基础生遇到瓶颈时,组员是否提供有效提示),可量化记录基础生的发言次数、关键贡献(如提出关键疑问、发现计算错误);三是“进步维度”,通过课前小测、课后反馈对比学生表现,如基础生是否从“被动倾听”转向“主动提问”,中等生是否从“跟随思路”转向“提出补充观点”。评价主体需多元协同,教师评价(占比 50% )侧重成果与整体协作效果,组内自评( 30% )侧重个人参与度与同伴互助情况,组间互评( 20% )侧重任务展示的逻辑性与创新性,三者结合确保评价公平客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评价中看到自身价值。
(四)规避误区:防止合作学习“形式化”
实践中需重点防范两类问题,确保合作学习落到实处。一是“假合作”,即小组讨论沦为“少数人主导、多数人旁观”的独角戏,教师需通过“轮值发言制”(每组每次讨论指定1 名基础生作为主要发言人,其他组员补充)、“任务认领制”(将任务拆解为“资料收集、计算推导、思路记录、成果展示”等子任务,组员自主认领并签字确认),强制推动全员参与,同时通过课堂巡视,及时提醒“沉默组员”表达观点,如“你对这个解题步骤有不同看法吗?可以结合你刚才记录的要点说说”;二是“偏离目标”,即讨论陷入无关话题(如闲聊生活琐事、争论非数学问题),教师需提前明确任务时限(如“10 分钟内完成第一步推导,5 分钟内汇总思路”)、核心问题(如“本次讨论重点是‘导数的几何意义与切线方程的关系’,不拓展导数的物理意义”),并在讨论偏离时及时介入引导,如小组讨论“函数性质”时聊到“函数在游戏中的应用”,教师可及时提问“你们刚才提到的游戏场景,能否转化为函数模型?结合今天学习的‘单调性’,分析这个模型中变量的变化规律”,将讨论拉回教学重点,确保合作学习始终围绕数学目标展开。[2]
结语:合作学习为高中数学教学注入了新活力,其在消解学习畏难情绪、深化思维训练、优化课堂互动等方面的价值,不仅能提升数学教学质量,更能助力学生培养团队协作、自主探究等终身学习能力。但实践中需警惕形式化倾向,需结合函数、几何、统计等不同模块的学科特点,动态调整分组、任务与评价策略。未来还需进一步结合信息技术,推动合作学习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为学生构建更高效、更具成长性的数学学习生态。
参考文献
[1] 张琳 , 李华 , 王强 , 等 . 合作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成效分析 [J]. 教育研究前沿 , 2025, 45 (02): 15- 20.
[2] 李明 , 王丽 , 孙晓 , 等 . 基于合作学习的高中数学教学任务设计与实施要点 [J]. 中学教育研究 , 2023, 25 (03): 25- 30.